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化探索
作者: 王睿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等圣贤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提升教师师德的恒久动力,也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学校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着力提升教师的评价素养;规范化、条理化建立健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师生的多元视野和情怀,切实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素质评价中,引导教师重视师德修养,提升评价素养,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可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厚的教育智慧,是促进师生品德修养的宝贵财富。其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思想可以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指导原则和理论依据。本文以《弟子规》为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评价,进一步滋养学生灵魂,增强其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弟子规》的核心素养应用与提升
当前综合素质评价观测点逐渐走精细化、科技化、全面化路线,观测点很多,动辄几百上千个,无形中给实际操作带来困难。教师记不全,学生会遗忘,这也是造成综合素质评价容易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极具条理、朗朗上口、易记易背的《弟子规》给了我们清晰且易于理解的框架,进行与时俱进的完善之后,《弟子规》可以很好地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弟子规》是中国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以儒家思想中的孝悌思想为核心编写的学童生活规范的韵文,分为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个科目,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因其三字一句,篇幅短小,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可以进行大面积普及教育。这七个科目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符合中学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范围,具有韵律性、简洁性和朗朗上口的特点,适合广泛传播和应用。
二、综合素质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是教育的目标,指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工具,能够系统地评估并落实这些核心素养。
综合素质评价是通过多维度评估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以此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状态。这一评价方法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重视学生在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内容及作用具有内在的契合与交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和手段,而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则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通过科学、系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从而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这种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突破传统学科界限,促进跨学科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更好地赋能核心素养就能优化综合素质评价。
三、以《弟子规》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最佳表达:《弟子规》是核心素养最直观有效的表达方式
《弟子规》通过“孝悌谨信”和“爱众亲仁”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诚信待人等优良品德,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包容心,这与人文底蕴的核心素养要求高度一致。“入则孝”和“谨”教育,通过对家庭责任感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自省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信”教育,强调诚信品质、理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证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全面培养科学精神。《弟子规》中列举的具体行为规范让学生能够培养细致和自律精神,增强责任感和感恩心。这与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高度契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弟子规》通过条理清晰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直观而有效地表达学生核心素养。其内容涵盖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等多个方面,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人文底蕴、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和学会学习等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推广和应用《弟子规》,将《弟子规》所列举的113件事情作为评测点,教师易记,学生易懂,是优化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
2.科学赋能:《弟子规》科学化内涵与中学生核心素养相融合
《弟子规》虽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教材,但仍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性完善和发展,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实践创新方面,需引入现代教育理念,科学化提升《弟子规》内涵,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要求。
例如《弟子规》“首孝悌”部分强调家庭伦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次谨信”强调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生活有礼的品质,两者均指向核心素养的“健康生活”“健全人格”方面,需要与时俱进、科学化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自省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注重细致和自律,同时培养责任感和感恩之心,体现敬业和友善的品德。“出则弟” “泛爱众”“而亲仁”等部分要科学结合现代文明礼仪教育、积极心理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和礼貌待人的态度。“有余力,则学文”指出在具备基本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后,进一步学习文化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会学习”“责任担当”方面。此部分要引入科学教育,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弟子规》不仅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经典,其内容也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核心素养和科学内涵高度契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不仅能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达到优化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
当前,信息化技术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更智能化、个性化。然而,优秀传统文化和古圣先贤的智慧依然无可替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师生品格和心态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这对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完善至关重要。未来,教育将朝着更加开放、多元和个性的方向发展。在科技赋能和文化立人的双重驱动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不断优化升级,最终成为赋能师生成长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