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班主任心理辅导有效策略研究

作者: 蔡嘉丽 段新焕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班主任心理辅导有效策略研究0

如今,小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更加成熟了,但由于他们并不具备足够健全的心智,在接受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时,可能由于无法分辨真假而受到不良内容的影响。

结合笔者所在的工作区域特点发现,小学阶段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越来越高,在日常的一线教育工作中,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分身不暇,无法及时有效地辅导需要干预的学生。而小学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更多,应当作为班级心理辅导的主要责任人。本文将对小学阶段的班主任心理辅导策略展开探讨,结合学生发展需求以及班主任日常工作内容,提出合理的心理辅导措施。

一、打造积极心理视域下的主题班会课程群

小学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且角色身份多元化,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同时也是陪伴成长的益友,在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优势。

例如,主题班会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实施途径,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班主任可以将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主题班会课设计为6个维度:积极关系、积极情绪、积极自我、积极投入、积极成就、积极意义(示例见表1)。

二、心理教师联合班主任开展案例研讨活动

一线班主任在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时,由于经验不足、专业能力匮乏,有时缺乏有效的方法,在学生个案跟踪过程中存在低时效、多隐患的可能。通过心理教师与班主任的联动,可以有效克服上述问题所带来的短板,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在此过程中,专业的心理教师作为案例督导师,可以组织班主任开展典型案例的研讨活动(见表2),探讨学生心理辅导的有效策略。

通过个案研讨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班主任的科学教育理念,从总体上增强班主任的科研意识,促使班主任工作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使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上升到科研课题高度。

三、设计专项团体辅导活动

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设置相关辅导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问题类型、发展需求等,选择适合的游戏与活动内容,并激发学生兴趣。班主任可以从“注意力提升”“人际互动”“情绪管理”三方面设计专项团体辅导活动,助力学生的情绪管理、行为控制等。

例如,通过家校联合,心理教师指导班主任面向学生开展注意力专项辅导与训练活动,通过“我可以更集中”“环境很重要”“倾听指令更美好”“舒尔特方格训练”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集中注意力。当学生在注意力集中方面有进步时,班主任应当即时反馈,及时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

四、成果与展望

1.研究成果

(1)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解决。通过心理辅导活动,班主任能够更好地识别和解决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班主任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家长沟通等活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接纳情绪、改善行为,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建立良好家校合作机制。班主任通过开展系列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有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家校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3)系统化教育视角。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仅关注班级环境的布置,还会重视班级活动的开展、课程的建设等,提高了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他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未来展望

(1)提升心理辅导专业能力。班主任是学生在校心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为使心育工作能更有效地开展,班主任还需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辅导专业能力。

(2)拓展心理辅导渠道。班主任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联合科任教师、社区等力量,利用更多的资源和平台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例如,为学生提供成长锻炼的舞台,提供线上线下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AI咨询等),可以与社区、医院等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

(3)加强家校合作与沟通。家校合作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未来,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沙龙等方式,与家长同步学生的成长课程、活动资源等,逐步建立密切合作的生态系统,共同制定解决方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总之,本次班主任心理辅导策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为教师的发展赋能,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增添光彩。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完善和发展心理辅导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