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路径

作者: 吕艺雯

【摘要】文化自信是个体对国家、民族、道德、制度等文化的积极认同与内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补充资源、解读内涵、链接生活、实践推广等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促进文化传承。文章旨在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路径,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文化自信;教学路径

作者简介:吕艺雯(1992—),女,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作为“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意义深远。缺乏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将不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和实践均表明,民族觉醒首先体现在文化范畴。身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有必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石,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有效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深度认同和传承,使文化自信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和民族精神传承的紧密纽带[1]。

一、补充资源,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将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视为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首要之务在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等多个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主动补充文化资源和素材,将抽象的文化内容转化为直观可视的形式,以帮助学生深刻领悟和体验文化内涵;同时,在补充资源和素材时,教师还应着重强化文化引领功能,以有效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品格[2]。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规则的存在意义与价值,然而,仅凭教师机械、盲目且枯燥的灌输式说教并不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和领悟其中奥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拓展与补充相关文化教育资源和素材,以帮助学生构建对规则的认知体系。例如,教师可逐步引导学生从探索中国古代规则理念开始,深入理解现代社会规则。从老子将“道”诠释为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到孟子精炼概括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再到《论语》中对规章制度的尊崇及规则对言行的约束效力的阐释。中国古代名著与圣贤语录的有机融合,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规则在构建现代社会秩序中的关键地位,还能使他们深刻领悟规则概念的悠久历史渊源。巧妙引用文化资源和素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领会现代社会规则,包括但不限于“行人不闯红灯”“遛狗要拴绳”“不高空抛物”等。这种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增进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和价值的认识,促使他们理解社会生活、秩序与规则之间的紧密联系,还能够使教学深入学生内心,激发其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对规则的敬重态度,树立自觉遵守规则的观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补充相关教学资源和素材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教师阐释概念、剖析事理、论述观点、传达认知、表达理念并规范学生行为。文化认知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其以价值导向为基础,而非仅基于事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教师在完善和补充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应凸显学科育人特性,努力实现教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二、解读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巧妙引入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素材,更应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解读与思考。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同一资源素材可能存在多种解读方式。因此,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主进行文化资源与素材的研究与探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通过对文化内涵的深入解读,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资源素材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历程,准确评估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美学标准等内容,从而夯实文化素养的基础,深化道德认知,使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吸收文化精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3]。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入“中国抗疫”与“美国抗疫”这两项时事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抗疫事件开展对比和分析,进而深入认识中美两国的制度差异和文化差异。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洞察到中美两国在生命观、伦理道德观、自由观及个人信仰等层面的显著差异。由此,学生可深刻体会中华文化具有的独特优势,并对相关文化内涵予以深度解读。例如,中华文化秉持生命至上理念,彰显集体本位特征,且倡导“和文化”。在解读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即始终将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置于首位。为了保障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中国具备强大的力量整合与集中调配能力,能够高效地完成重大事务;中国始终扮演着维护公共秩序与世界和平秩序的重要角色,并积极投身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引导学生剖析中美文化差异,能够促使学生透彻理解与精准把握国家利益至上的深刻内涵,明晰国家与人民构成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明白国家利益源于人民且服务于人民,进而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与价值观,为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思想塑造与价值判断奠定坚实基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解读文化内涵的重点在于深入剖析文化本质并系统梳理文化关联。通过深度解读中华文化内涵,学生能够感悟其独特特质,领略其独特魅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引导他们通过对具体文化内容的解读,判断文化现象所体现的价值观的对错,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从而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信心,鼓励他们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者。

三、链接生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需要避免单纯灌输,而应结合当代社会生活,使学生能深刻领会文化的具体和具象特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以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基础,引入相关生活化资源和素材,尤其是具有时代特色的素材,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体验文化。文化贯穿生活的各个方面,若教学缺乏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仅靠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则会导致学生缺乏对文化的认同感。以生活、活动和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文化认同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呈现空前繁荣之态,突显出中华文化所蕴含的磅礴力量与迷人魅力。这一趋势为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且生动的资源。作为教师,理应自觉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结时代生活,挖掘文化育人的资源。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建设美丽中国”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认识我国人口与资源的现状及特征,深刻领会人口、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清晰洞察我国在人口、环境、资源等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局限于数据呈现,而应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具体现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国情及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剖析小区停车位紧张、交通拥堵不堪、乡村学校生源流失、“烂尾楼”频现、空巢老人增多、留守儿童困境等生活现象,了解其折射出的环境、养老、住房、交通等社会问题。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政府出台的相关举措,并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深入解读。例如,针对“老校区改造”“优化交通秩序的新措施”“小区电瓶车集中充电”“保交楼”“乡村教育振兴”“垃圾分类”等实践性举措,学生可以开展批判性思考和评价,以深化对“碳中和”“绿色发展”“生态平衡”“教育均衡”等概念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分析、辨识、评判与反思等活动,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不能照搬西方工业化的老路,而必须探索契合我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且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发展路径。

链接时代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国家或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实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坚定信仰,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赖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前景。为了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通过观察、体验和理解来拓宽视野,从而增强他们自身的文化自信,并帮助他们成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倡导者。

四、实践推广,引导学生的文化传承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推广活动。教师应致力于建立一个完善的文化推广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参与机会,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权利,使他们能够自发地探索、研究和参与文化推广活动。通过参与文化推广活动,学生够深化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提升文化素养,促进文化创新发展,为文化的繁荣与传承贡献力量。

文化推广绝非简单地机械照搬或移植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多个维度开展文化推广工作。首先,教师可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宣传阵地,如橱窗、板报、走廊及墙体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集中、统一并高效地宣传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现当代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视觉文化形式渗透学生心灵。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并排练课本剧,将抽象的多元文化内容以生动鲜活的活动形式进行表演,以增强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再次,教师可邀请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走入校园课堂,开展宣讲活动。例如,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邀请市委党校和宣传部相关领导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传达全会精神,助力学生把握时代文化脉络。最后,教师可在学校内组建各类文化社团,如“传统文化社团”“红色文化社团”等,以奠定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坚定红色文化信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领悟国家富强及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明晰和谐发展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教师通过文化推广活动,帮助学生向“文化宣讲师”“文化推广员”等角色转化,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在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贡献力量。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深远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还有助于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文化推广活动,将教材、课堂及生活中所获得的文化认知和情感进行传播。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他们在这一领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其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学生积极认同多元文化的基础。建设现代化国家需要遵循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并增强文化自信。因此,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认知到推广,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彰显了文化教育的规律和目的的一致性。这种教育方法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精神的领悟,为学生的成长和文化创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相关研究和教学优化提供了借鉴,促进了文化的长远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论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内在条件与实践诉求[J].教育研究,2020,41(4):4-15.

[2]刘启迪.新时代我国统编教材的使用方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20(8):23-27.

[3]成尚荣.用好统编教材实现学科育人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