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杭雅洁

【摘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引用古诗词,是进一步优化历史教学、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文章先分析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引入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再据此阐述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合理运用古诗词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跨学科;古诗词;历史教学;育人功能

作者简介:杭雅洁(1992—),女,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历史课程设计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1]。这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以“文史结合”教学理念为导向,挖掘古诗词的教学价值,合理运用古诗词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古诗词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一)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合理运用古诗词的重要性

1.古诗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从广义史料学的角度来说,中国古代的一切文化遗留,无论是文字材料还是实物材料,都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史料[2]。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古人们用古诗词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歌咏时代的变迁,抒发自己的情意,使古诗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比如,从杜甫《无家别》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可以了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从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可以了解唐朝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古诗词作为历史的产物,记录了个人经历、社会变迁和群体事件等内容。此外,古诗词的流派,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古诗词的体裁,如五言、七言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为历史学习提供丰富的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古诗词,有利于学生利用史料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提升时空观念。

2.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提到,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通过借助不同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为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学习这首诗时,学生既要联系历史,知道靖康之役后大片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建立南宋,只求苟且偏安,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的历史背景;又要通过对诗句的分析,理解作者借助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以讽刺语言表现愤激之情的手法。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将学习到的古诗词知识迁移到历史学习中,从历史时代背景出发理解古诗词抒发的情感,有助于加深对相关历史的认识,同时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3.有利于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还在于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诗言志,歌咏言。”诗人借诗词抒发情感或是表达观点,使诗词更具历史价值。例如,唐朝诗人罗隐以诗句“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感慨隋朝灭陈朝统一全国的气概,又哀隋炀帝不争、怒其智昏。在教学“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教师可引入这首诗,引导学生认识到,一时享乐,万古遗恨,统治者需励精图治才能稳定政局、民生安定。在古诗词的浸润下,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培养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二)当前历史课堂中古诗词运用存在的问题

1.对古诗词的史料价值发掘不足

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到的古诗词大多来自于教材,且他们只把古诗词当作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工具,忽视了诗词中所蕴含的史料价值。此外,部分历史教师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认识不深,甚至可能出现理解偏差,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历史学习。古诗词蕴含丰富的史料价值,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历史教师需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史料价值,充分利用古诗词开展历史教学。

2.难以准确平衡古诗词的文学性与史实性

在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有时过于注重古诗词的文学性,而忽视了古诗词的史实性,进而在教学中偏离了历史教学的本质。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课时,常会引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来辅助教学。但是教师会过度强调诗词中人民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时的雄伟场面和磅礴气势,而没有引导学生通过这首诗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以及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导致教学的重心偏移。

3.古诗词的价值引领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例如,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中通过“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歌颂了勇于自我牺牲、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然而在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引用这首诗时常常只是为了用而用,认为这只是作者个人的情感抒发,没有将其与历史教学进行关联,从而未能发挥古诗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合理运用古诗词的实践

本文以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为例,谈一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合理运用古诗词开展教学。

(一)古诗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上,教师展示古诗《入朝曲》,让学生齐读:“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接着,教师提问:“这是作者在哪一时期对哪一地区的描写?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在这一时期,何处是江南呢?”

《入朝曲》作为描述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代表诗作,既贴合教材上本课的内容,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以这首诗为导入,再通过简单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思考,并结合作者背景和相关地理、历史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中。

(二)古诗词作“线”,贯穿课堂教学

《入朝曲》中包含了大量南朝时期的历史信息。从“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可以知晓,在南朝齐代时期,金陵是当时的都城所在地。教师在讲授“南朝的政治”这部分内容时,便从诗句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南朝时期哪些朝代定都在金陵,这些朝代经历了哪些发展?”进而引导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北政权的更迭。

在讲授本课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时,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这几句诗,归纳作者笔下江南的社会状况,并通过学生的答案—“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引出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

通过对《入朝曲》的分析,学生梳理了东晋南朝时期南北政权的更迭,了解了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得到开发的原因和表现。教师将古诗词作为史料,引出新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以史料感知历史、以史料论证历史、以史料理解历史。

在以古诗词作“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古诗词有效融入历史课程内容的教学中,在进行跨学科知识整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古诗词与教材内容的巧妙结合,不仅使得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还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系统知识体系。

(三)发挥古诗词在历史课程中的育人功能

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为国家和世界发展贡献力量的理想和责任担当。而《入朝曲》的最后两句正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育的有效载体。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提问:“‘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从谢朓这位年青诗人的这一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他有着怎样的抱负?这种抱负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通过对诗句的解析,感受到年轻诗人积极进取、报效国家的抱负。

在本课中,整个授课过程以《入朝曲》一诗作为串联,明确主题、提出问题、设计过程、升华情感,既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也有利于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史事等形成系统的认知和理解。对于这样一首意蕴丰厚、情感丰富的诗,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反复分析,可以充分认识历史、形成历史解释、体悟旨趣与情怀。

三、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古诗词的实践反思

基于上述实践,结合相关文献的学习,笔者认为,要实现“以诗证史”,优化古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在课堂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注学科本位,实现学科整合

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古诗词,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种呈现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然而,教师在将古诗词运用于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平分秋色”,甚至主次不分的问题。为避免出现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失衡、主体学科缺位的问题,一个有效的途径是将史学问题、史学思想、史学方法等学科特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将其融入核心学习目标加以设计[4]。历史教师在制订学习目标时,需要将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质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历史学习过程,构建对所学内容的历史解释。“解释所学内容”是核心,“古诗词”是基本工具,“文史结合、以诗证史”是基本途径,“家国情怀”是学生学习的价值追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基于历史,以古诗词为工具,进行多元对话,提升认知水平,实现学科整合。

(二)立足真实学情,联系生活实践

课堂实践中常常会出现“古诗词脱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不符合学生真正的发展需求”等问题。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剖析一首有难度的诗,或探究脱离历史学习内容的问题,脱离了历史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这提醒历史教师在将古诗词融入历史教学时,需突出实践性,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认知水平的古诗词内容,创设真实情境,设计与学生真实学情和真实发展需求相符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其综合调动相关联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实、有效地学习。

(三)开展史料研习,培养核心素养

新课标提到,学生学习历史不是简单地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对相关史事的了解,以及运用有价值、可信的史料来判明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认识。古诗词是历史教学的资源宝库,但是由于古诗词的一大特征是抒情表意,再加上格式等限制,会出现古诗词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不全面、不真实的问题。对此,教师需要对相关古诗词的历史背景进行系统研究,搜集史料,选择典型的、可信的、有价值的、有说服力的古诗词及拓展资料作为史料,并引导学生与正史互相参证。古诗词中包含的社会背景、个人因素、创作技法、文体格式等内容,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合理利用古诗词,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发展历史核心素养,同时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结语

古诗词是历史教学的资源宝库。教师可通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巧妙、合理地运用古诗词,引领学生感受、体会真实的历史境况,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文史珠联璧合,在教学中相得益彰,提升教学效益,将会是初中历史教学一道新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庞天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尹美华.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诗词文学作品的探索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4]江如蓉、谢志芳、宓翠.如何确立跨学科学习主题:从“以诗证史:《全唐诗》中的全景大唐”谈起[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4(2):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