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培智学生职业能力课程设置分析
作者: 张君【摘要】培智学生是指具有发展障碍或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特殊的关怀和教育。然而,培智学生往往拥有独特的感知和表达方式,对于传统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可能具备天赋。文章通过详细研究培智学生职业能力课程的设置,强调其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同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和策略,以期帮助培智学生实现职业发展,为其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培智学生;职业能力课程
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承载着民族、地域和时代的记忆。在全球化的今天,非遗文化传承成为人类至关重要的使命。然而,推行非遗传承工作,需要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培智学生往往拥有独特的感知和表达方式,对于传统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可能具备天赋。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培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非遗文化传承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合适的课程设置来解决其所面临的挑战。
一、培智学生发展职业能力的重要性
培智学生智力发展明显不同于一般学生,其障碍类型主要包括唐氏综合征、自闭症等,因此,培智学生在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面临独特的挑战和需求。然而,正是因为培智学生的特殊性,培养其职业能力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其重要性主要涵盖以下三点。第一,保障培智学生追求职业和自我实现的权利。尽管智力上存在差距,但培智学生同样希望能够像其他人一样参与社会生活,获得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培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自信心,实现自我价值[1]。第二,培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有助于提升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社会应该为不同能力和特点的人提供机会,培智学生不应被边缘化。通过职业能力的培养,培智学生可以成为社会多元性的一部分,为社会的包容性做出贡献。第三,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培智学生的生活质量,减少其对社会支持的依赖,对于培智学生及其家庭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智学生非遗职业课程设置
(一)课程结构和内容
1.主干课程的设计
培智学生的非遗职业课程设计是本研究的核心,在考虑学生特殊需求和非遗文化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成员构建了合理的课程结构。本次实践研究中,主干课程分为六门,分别是跳加官通识课、跳加官傩舞技能课、跳加官锣鼓技能课、心理支持课、实训课、家校共育课。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教育角色和目标。跳加官通识课旨在为学生提供非遗文化的基础知识,让他们了解跳加官及其相关背景,从而在后续课程中更好地融入这一文化领域。跳加官傩舞技能课侧重于教授学生如何扮演“天官”的角色,掌握加官舞的舞步和动作。这门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舞蹈领域的技能,同时锻炼其团队协作能
力[2]。跳加官锣鼓技能课专注于教授学生跳加官所需的锣鼓技巧,包括锣、镲和鼓等。这门课程强调音乐与舞蹈的协同表演,培养学生在乐队演奏中的合作默契和节奏感。心理支持课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坚定的就业信念,培养其职业心理素质。通过心理课程,学生可以树立自信,坚持不懈,克服艰难,从而更好地迎接未来的职业挑战。实训课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和就业准备的机会。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接触实际工作场景,了解社会,培养责任感和事业心,同时巩固所学的技能,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家校共育课旨在让家长或社会爱心人士了解并参与到培智学生的职业教育中,其目标是促进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2.个性化课程计划的制订
在培智学生非遗职业课程的设计中,相关研究人员特别关注个性化课程计划的制订。每位培智学生都具有独有的特征和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其学习和职业发展要求,本研究提出以下个性化课程计划。在小学阶段,采取渗透式的职业教育,挖掘学生的职业潜力,将职业元素融入相关课程,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兴趣,并帮助其建立初步的职业观念[3]。在心理支持课上,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和自强的就业信念,为其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初中阶段,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职业能力评估,帮助学生制订多项职业规划,以便其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业方向。同时,设置非遗技能职业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以此进一步深化心理支持课程,开展更为细致的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在职高阶段,依托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学生发展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更深层次的非遗技能职业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职业跟踪研究是该阶段的关键,目的是通过不断的反馈和调整,确保学生能够真正走向社会。
(二)教学方法和策略
1.教材选择与开发
在培智学生非遗职业课程的设计中,考虑到培智学生的特殊需求和能力水平,相关研究人员采用一系列特定的教材选择与开发策略,以确保培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非遗文化以及相关的职业技能。第一,选择适合培智学生的教材。教材应语言简洁明了,图文并茂,容易理解;内容贴近非遗文化和职业技能的实际应用;模式应用多样化,包括图书、视听材料、互动性教育工具等[4]。同时,相关教育人员需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教材版本,确保其可接受性和适应性。第二,教材的开发与定制。鉴于培智学生的特殊需求,相关教育人员需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定制简化版的教材,以及特别设计的练习题和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第三,利用现有教育技术和在线学习资源。相关教育人员通过利用教育软件、互动课程和在线教学平台,为培智学生提供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教育体验,从而增强其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效果。
2.实践教学与模拟场景
实践教学与模拟场景是培智学生非遗职业课程中的关键教学方法与策略。首先,培智学生通常在实际操作方面有一定的困难,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可以帮助其更好地掌握非遗技能。例如,在跳加官傩舞技能课上,学生亲身参与舞蹈动作的练习和表演,通过反复的实际操作,提高技能水平。实践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够加深其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其次,模拟职业场景可以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练习和表现。例如,在实训课中,学生将参与模拟的文娱活动、庆典仪式等社会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工作,提前学习和掌握所需的职业能力。考虑到每位培智学生的特殊需求和能力,相关教育人员要根据其个人情况,定制相应的实践和模拟教学计划,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培养和指导。
(三)评估与反馈
1.学生职业能力测评
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旨在全面了解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发展情况,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其具体实践策略如下。第一,使用专门设计的职业能力测评工具,对每位培智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学生职业能力测评主要包括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沟通能力等多个维度,相关教育人员通过定期测评,了解每位学生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发现其优势和不足之处。第二,测评结果的应用。根据学生的测评结果,相关教育人员为每位学生制订个性化的课程计划,以满足其特殊需求,明确发展方向。例如,某位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表现出色,但在职业素养方面需要改进,相关教育人员应调整其课程内容,重点强化相关领域的培训。第三,为学生提供及时反馈。相关教育人员定期与学生和家长分享测评结果,分析学生的发展进展和目标达成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水平,激发其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2.课程效果评估
课程效果评估旨在通过系统性的评估,帮助相关教育人员全面了解课程的实际影响,以便进一步优化和改进课程,其具体实践路径如下。首先,相关教育人员收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数据,明确其在主干课程和个性化课程中的考试成绩、实际操作能力、技能掌握程度等,通过分析其学习成绩和数据,评估课程对学生学术和职业技能的影响,以及是否达到预期学习目标[5]。其次,相关教育人员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收集学生和家长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反馈意见,进一步了解课程的实际开展情况和改进空间。再次,考察学生的职业发展情况。相关教育人员通过跟踪学生的就业情况、职业发展轨迹以及其在职场中的表现,评估课程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判断课程的实际价值和可持续性。最后,根据评估结果改进计划。如果课程存在不足或问题,相关教育人员需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如调整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师资水平等。
三、挑战与解决方案
(一)学生自身障碍限制挑战及解决
生活自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的障碍限制了培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影响其在非遗职业领域的表现,使职业技能培养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针对这一挑战,相关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解决方案。一是个性化辅助计划。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障碍类型和程度,制订生活技能培训、社交技能培养、认知训练等个性化辅助计划,通过有针对性的辅助,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提升其职业能力。二是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借助助听器、助视器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三是小组协作和互助学习。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协作和互助学习,培养其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其在团队中相互支持和互补。四是长期支持和跟踪。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方面的长期支持机制,定期跟踪学生的进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确保其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支持和指导。
(二)合作企业选择与社会接纳挑战及解决
在为培智学生提供非遗职业培训时,面临着合作企业的选择以及社会对残疾人职业能力的接纳等问题。很多企业可能对残疾人的职业能力存在疑虑,不愿意为培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进而给学生的实际培训和就业带来困难,其解决方案如下。首先,寻找支持性企业。相关教育团队积极寻找愿意支持特殊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企业,与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培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其次,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相关教育团队开展社会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对培智学生职业能力的了解和接受程度;通过社交媒体、学校网站等途径,传播培智学生的成功故事,树立积极的社会形象。再次,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相关教育团队建立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在内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支持培智学生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政府可以提供相关政策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提供帮助和支持。最后,提高学生自信。相关教育团队通过心理支持课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面对社会的挑战和困难。
(三)家长意识问题挑战及解决
在培智学生的非遗职业课程设置中,家长的态度和意识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部分家长可能认为培智学生无法实现自我价值,不愿意支持和参与其课程设置和职业规划。为了解决家长意识问题,相关教育团队可采取如下解决方案。首先,建立积极的家校合作机制,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制订学生的个性化课程计划和职业规划,使家长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开展家长会、讲座、工作坊等家长教育活动,提高家长对培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认知和支持。最后,通过学校网站、社交媒体等途径分享培智学生的成功案例,让家长看到职业培训的成果和学生的发展潜力。
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非遗文化传承培养培智学生职业能力是当前重要的教育课题。相关教育人员需详细分析培智学生的特点和潜力,并基于此设置相关课程和问题解决方案,以确保培智学生能够充分参与非遗文化传承,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助力培智学生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玲丽.培智学校职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学园,2021,14(20):76-78.
[2] 林晓燕.刍议培智学校施行职业教育的可行性策略[J].教师,2021(36):58-59.
[3] 梁雅楠.培智学校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行动策略[J].辽宁教育,2023(2):91-94.
[4] 沙鹏,殷鉴雯.培智学校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三个面向[J].绥化学院学报,2022,42(7):70-74.
[5] 刘文鸽.三元并举,积极开发培智职高学科类校本课程[J].安徽教育科研,2023(9):118-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非遗文化传承的培智学生职业能力课程设置研究”(课题编号:2301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君(1991—),女,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