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态时空观”下小学劳动教具学具开发与应用初探

作者: 张萍颖

【摘要】劳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具学具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和意义。阐述小学劳动教具学具的含义与价值,总结当前小学劳动教具学具使用存在的问题,并从师生的劳动实践中提炼出融入“T态时空观”、开发与应用教具学具的策略,以此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小学劳动课;教具学具;“T态时空观”;劳动素养;生产劳动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的姜大源研究员在其文章中曾阐述过关于劳动教育的时空构建的内容。他指出劳动教育启蒙于家庭、劳动教育强化于学校、劳动教育泛在于社会,由“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组分所构建的“全过程、全学段、各方面”的劳动教育,是一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教育活动[1]。本文所述的“T态时空观”是将空间跨度(记作“—”)与时间进度(记作“丨”)有机融合的观念。“T态时空观”下的小学劳动课堂构建需要将横向的空间资源的跨度与纵向的时间要素的进度结合起来,将劳动任务群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融通起来。笔者基于多年在一线的劳动教学工作、对劳动教具学具改进的探索过程、其间积累的丰富经验,尝试使用教具学具去构建劳动教学的时空,提升劳动实践的效果。

一、小学劳动教具学具的含义与价值

小学劳动教具学具是为实施小学劳动课堂教学所需的所有资源,包括:教师上劳动课所需的教具,学生在劳动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学具,在教学环境中所需的其他资源。

《论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劳动教具学具开发是基于劳动课的特征进行的,因为劳动课的学习方式有别于其他课程,除相关劳动知识的学习外,劳动课往往更侧重于实践与操作环节,注重劳动成果的展示与评价环节。在劳动实践中,各类劳动资源的挖掘与配备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成果及体验获得的情况。当前,劳动教育专职教师人数仍较少,部分学校会安排其他学科的教师同时承担劳动课的教学任务。鉴于此,对小学劳动教具学具进行创新性的改进,使其成为适用性更强的教学辅助用具,将有助于劳动教育兼职教师更顺利地组织劳动课堂教学,更方便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二、当前小学劳动教具学具使用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劳动课程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构建内容结构。其中,生产劳动涵盖四个任务群,即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参与生产劳动是学生劳动素养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使学生懂得相关的劳动知识,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亲历劳动的过程,体会不易与取得成就。同时,大多数的生产劳动都需要适宜的劳动器具,这样才能为学生顺利开展劳动实践提供支持。如今,劳动已成为一门国家课程,但纵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劳动课,其在合理、有效利用教具学具促进学生劳动能力发展和劳动素养提升的方面仍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首先,劳动教具学具配备不足,导致课堂教学低效。例如,笔者所在学校为教师配备了可与苏科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配套使用的材料包(几乎涵盖了生产劳动任务群的所有内容),但可以直接或完整地用于课堂教学的材料只占一半左右。教师在使用剩下的材料时需要自行配备合适的工具。在小学劳动课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经常会由于劳动教具学具不齐全而受到影响,所开展的劳动实践易出现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现象,并且不能让学生体验成功而降低学生今后投入劳动的积极性,不能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其次,劳动教具学具使用不充分,劳动课程脱离实践。教具学具使用的不便导致部分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视频的播放以及教材文本的解读,而忽略学生的动手劳动、实践操作。

三、“T态时空观”下小学劳动教具学具开发与应用策略

基于以上两个问题,笔者将结合苏科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中关于生产劳动任务群的部分内容,尝试提炼几种“T态时空观”下的小学劳动教具学具开发与应用的策略。

(一)微改变,助力劳动素养培育

在教材的配套材料包中,有不少材料都需要教师做进一步加工,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效用。在近几年的小学劳动教学中,笔者在改进教具学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并通过在教、学、评环节的观察与反思,发现课堂教学效果与改进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升。

例如,五年级学生需要利用木块、导线、开关、电池盒、发光二极管、纸杯等材料制作一盏小台灯。其中的难点在于小台灯基础造型的建构、线路的连接与布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制作小台灯,还需注重劳动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具有质量意识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但如果仅仅使用原有的材料,将使得学生制作出的小台灯因为电路无法被隐藏、导线裸露在外面而变得不美观。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台灯底座为界进行空间分层,将整个电路分为上接线的电路和下接线的电路,并且对原有材料进行微改变:先通过在小台灯支柱下端挖一个小凹槽,让导线穿入小台灯底座圆形木片下方;再用有图案的胶带装饰小台灯支柱与导线;然后将电池盒安装于小台灯底座下部,将开关置于小台灯底座侧面。通过一个小凹槽,教师就能让学生提高小台灯的线路布局的美观度,渗透给学生提升劳动成果质量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精神。

巧妙地基于原有的教具学具做出改变,是提升学生劳动兴趣的方法,也是促进学生创新的方式。在其他的生产劳动教学中,教师亦可采取微改变的策略,以打造基于“T态时空观”的课堂。

(二)微设计,突破劳动技术难点

《新课标》在第二学段(3~4年级)关于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的部分提到,学生需了解制作的技能和方法,能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传统工艺作品,感受传统工艺技术的精湛,初步养成专心致志的劳动品质。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教材“陀螺”一课中,学生将利用纸条、牙签等材料制作一个陀螺。而用卷纸条的方式制作陀螺的主体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想要将纸条卷得既平整又紧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此,教师可以将一块厚度为1厘米的扎有小孔的泡沫板作为本课的教具学具。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牙签(陀螺的轴)尖的那一端插入泡沫板的小孔中,在制作陀螺的主体(使纸条缠绕在牙签上)时,确保纸条下沿紧贴泡沫板的表面。这样不仅能有效辅助学生突破劳动技术难点,还能显著提升学生制作陀螺的质量。

教具学具微设计的思路立足于“T态时空观”,有利于从空间入手进行实践操作,缩短实践操作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为学生亲历从操作到展示、从制作到玩耍的完整过程构建时空,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我国传统工艺制作的魅力,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微综合,贯通劳动任务群

《新课标》总共为劳动课程内容设置了十个任务群,这些任务群一般以单元的形式分布于各册教材,由多个项目组成。为此,学生要通过对项目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初步掌握常用的劳动技能,学会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例如,五年级下册教材关于传统工艺制作的单元以我国的绳编工艺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从编织网袋和做鞭炮结、吉祥结挂饰、平结手链的项目学习中,感受绳编工艺的精巧与趣味。但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不少学生动手能力偏弱,在使用丝线时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对此,笔者经过多次开展劳动课堂教学实践和对学生失败的原因分析,在2023年6月的一堂公开课中使用了编织板这一教具学具来教学“编中国结”一课,获得了专家、领导和同事的称赞。之后,笔者进一步对原有的编织板进行了改进,设计出一块多功能的编织板。它的主要作用有:第一,帮助学生摆放或固定编织时所需的丝线(如在编织网袋时需使丝线均匀分布);第二,帮助学生划分编织空间的层次(如在做鞭炮结时需使编织的各个面层次清晰);第三,帮助学生明确编织的先后顺序(如在做吉祥结时需辨别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可见,借助这样一种综合性的教具学具来贯通整个单元的任务群,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又如,笔者将一块大型多功能洞洞板用在四年级下册教材手缝主题的单元任务群教学中。“钉纽扣”“缝沙包”“笔袋DIY”等课程均可用该教具学具进行多种手缝针法的教学拓展。同时,该教具学具还可以跨任务群使用,如在一年级上册教材涉及日常生活劳动的整理与收纳任务群的“系鞋带”一课中,可用于鞋带系法的讲解和演示。

在通过微综合的方式开发与应用教具学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同一个任务群的不同项目或者不同的任务群进行联结,进一步将横向的教学空间与纵向的教学时间相关联,从而实施劳动课的教学,促进师生互动。

(四)巧利用,助推劳动项目开发

“T态时空观”下的小学劳动教具学具开发除了直接利用与教材配套使用的现有材料包,还可以使用常见、易得的物品,将劳动教学的时空延展到家庭、学校、社区等范畴中。《新课标》中对于生产劳动的任务群,也提出了“学校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任务群安排,开发劳动项目,形成校本化劳动清单”的要求[2]。

近些年来,笔者在开发泥工项目时,以教材中与泥工相关的内容为基础进行了探索,并在市级的劳动优质课比赛中上了一节泥工项目劳动课。这节课的主题为“梦幻蘑菇灯”,教具学具选用了一次性纸杯、树脂黏土、干枯的树木枝干、从某些礼物的包装上拆下来的小灯串等。笔者在课堂上以结合环保创意的泥工劳动为主线,让学生形成变废为宝的意识,引领他们利用身边的旧物进行创新性的生产劳动,将劳动资源与创造的过程有机融合,进一步体验劳动的乐趣,领会“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内涵。

结语

总而言之,在“T态时空观”下,教师从劳动课的教学实践中提炼经验,总结教具学具开发与应用的策略,是提升劳动教学品质和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有效途径。同时,这一过程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培育自身良好的劳动素养。《新课标》在对关于生产劳动的课程内容进行解读时,提及要让学生体验从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T态时空观”的指导下改进教具学具,还能使学生接受熏陶,逐渐体会到劳动的重要性,并且可以顺势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学具设计,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本文简述小学劳动课中教具学具的含义与价值,总结教具学具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如何基于“T态时空观”、在小学劳动课中开发与应用适宜的教具学具,以期帮助专兼职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劳动体验与优质的劳动成果。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空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6):43-50,5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张萍颖(1985—),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绸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