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信息技术工具优化化学教学设计

作者: 孟艳杰

【摘要】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可以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形成更加高效的教学过程。对于化学教学而言,化学教师要解析信息技术工具的功能,分析优化化学教学的方向和方法,从推动学生的发展入手整理相应的信息技术工具,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文章立足实际,对教师开发信息技术工具、优化化学教学设计的方法进行阐述,以期对化学教学优化有所启发。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化学;教学优化;设计革新

作者简介:孟艳杰(1985—),女,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六中学。

信息技术的融入对化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教师要解析信息技术工具的功能,分析开发信息技术工具的方法,并选择合理的途径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1]。从实际教学来看,资源开发是教学革新的第一步,教师要思索教学资源开发的途径,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的自学是教学革新的第二步,教师要着手于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预习课件,辅助学生进行有效自学;教学展示的优化设计是教学革新的第三步,教师要从教学展示的优化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设计有效的展示方法;实验教学的优化设计是教学革新的第四步,教师要研究虚拟实验的设计途径,开发、整理相应的软件工具,使用相应的软件来设置虚拟实验,以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

一、借助平台工具,进行资源开发

资源的丰富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为了设计有效的化学教学,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平台与工具开发教学资源。在实际的教学中,为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确定教学所需的资源,然后访问资源站点,获取对应的教学资源[2]。

(一)结合课标分析,解析教学内容

为明确教学所需的资源内容,教师要解析课堂教学内容。新课标是现阶段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在研究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围绕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进行思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在备课环节研习新课标,解读其对教学的要求,然后从教学内容出发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

如在教学“水的净化”这节课时,为了确定教学所需的资源,教师需要从新课标入手进行分析。通过解读新课标,可以发现,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需要认识净水器的原理,理解净化污水的实际方法。在明确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整合教材中已有的资源,同时思索还需要获取的资源内容。通过研究,教师可以发现,教材中提供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水净化的基本方法,但难以让学生理解具体的做法,也不能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有效的净水途径。为了优化教学,教师需要从教学资源的欠缺之处入手,检索获取相应的资源内容,进而完善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认知结构。

(二)围绕教学需求,开发同步资源

同步资源的数量极多,如何获取所需的同步资源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分析已有的教学资源,明确需要额外获取的资源类型,并以其为方向去开发检索同步资源。教师要从教学需求出发,拟定检索的关键词,然后在教学平台搜索获取对应的资源内容。通常来说,教师在进行检索后可以获得较多的教学资源。此时,教师要秉持最优化的原则去进行筛选,找出最适合融入化学教学中的资源。通过整理高效资源,教师可以形成更加有效的教学设计。

如在教学“水的净化”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访问平台资源数据库中与本课相关的资源内容,然后从欠缺的资源入手搜集相应的资源。其中,教师要获取的内容有本课的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课例、同步练习题等。在完成基本资源的获取后,为了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教师还可以访问互联网,将“水的净化”“常见净水器”“净水器净水原理”等作为关键词,搜集相应的拓展素材,并将其与本课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完整、有效的教学资源。在完成对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后,教师便可以从学生的发展入手,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

二、设置预习课件,助力学生自学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此,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发相应的资源,运用对应的信息技术工具,生成有效的教学过程[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学情出发,分析有效预习的设计方法,开发对应的教学资源,如设计预习学案,帮助学生进行预习。除此之外,为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对教学做出预调整,教师也可以对线上沟通工具的功能进行

开发。

(一)设计预习学案,丰富预习资源

预习是发生于教学前的一个环节,教师要关注预习的设计,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进行有效自学。在传统教学中,虽然学生也可以进行预习,但缺乏有效的辅助工具,其预习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在当前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工具设计电子预习学案,并将其发送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预习。与传统预习方式相比,电子预习学案更容易进行回收,能够及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如在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着手设计预习学案,推动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在实际的学案设计中,教师要先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整理好相应的资源内容,再设计电子预习学案。通常来说,本课的预习学案需要包含二氧化碳的基本介绍、二氧化碳相关的探究问题和一些拓展材料。在完成预习学案的设计后,教师可以将其发送给学生,让其在课下借助学案对本课内容进行自学,由此辅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

(二)借助线上工具,了解预习效果

线上沟通工具的开发可以使师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开阔教学思路,合理利用QQ、微信等线上沟通工具,构建班级线上沟通机制,如创设班级QQ、微信群聊。班级群组的构建可以为师生线上沟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合适的时间展示自己的预习情况,以便教师进行统计分析,适当调整后续教学。

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从线上沟通工具入手,丰富师生沟通的途径,通过课下调研访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班级化学群组,然后以群通知的形式公布预习的相关要求,并要求学生准时汇报预习情况。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汇总,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找出这节课中学生难以通过预习实现有效掌握的知识,进而在课堂教学的规划中调整教学展示的重点,帮助

学生突破化学学习的难点,这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优化展示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展示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入手,设计有效的展示环节[4]。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型教学工具和教学理念,在此背景下,教师可以优化教学展示方式,丰富教学展示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系统展现,还可以使用微课来展示解析过程,提升教学展示效果。

(一)开发微课工具,提升展示效果

微课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构建更加高效的教学展示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需要入手,整理资源形成微课。通常来说,化学教学中可供教师选择的微课类型有导入微课、解析微课、拓展微课等,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来开发对应的微课,有针对性地展示教学内容。

如在教学“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开发微课,借助微课提升教学展示的效果。在设计导入微课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创设情境,如“使用锅盖熄灭点燃的油锅”,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在设计解析微课时,教师可以从化学概念的解读入手,如向学生介绍“燃烧与灭火”相关的原理内容;在设计拓展微课时,教师可以围绕知识的拓展进行思考,如引入《燃烧的本质》这一阅读材料,拓宽学生视野。在完成微课的构建后,教师便可以在课堂展示中为学生播放微课视频,并辅以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阅读微课内容,实现有效学习。

(二)引入拓展资源,提升学生兴趣

除了展示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也需要关注拓展素材的引入,联系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引入拓展资源时,教师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如在教学衔接之处或教学完成后的总结环节引入,这样就能起到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的效果。

如在“燃烧和灭火”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拓展资源,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让学生阅读《燃烧的本质》这一课外阅读材料,教师还可以将与消防员相关的纪录片引入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认识不同类型的火灾,了解不同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特点。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教师可以设计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看纪录片。比如,教师可以设计“通过观看纪录片,了解常见的几种灭火器”“了解火灾中逃生的几种方法”等任务。拓展资源的引入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有助于将化学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这对提升学生的认知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活用模拟软件,优化实验教学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有效实验的设计对学生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虚拟实验工具,其可以支持教师优化实验教学设计[5]。通常来说,教师可以从实验前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虚拟实验的构建两个方面来进行实验教学的优化调整。

(一)做出合理解析,开展预先教学

预先教学是指实验开始前教师设计的教学。这一教学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分析,围绕实验中的重点问题进行预思考,进而做好参与实验的准备。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虚拟实验工具进行预先教学设计,为学生解读实验中会用到的仪器,并展现其使用的方法和步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教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这节课时,教师便可以利用模拟软件优化实验教学。PhET虚拟仿真学习网站是由科罗拉多大学开发的免费交互式教学网站,其内容包括物理、化学、数学、地理、生物等学科,其中的交互式动画可辅助学生学习,适合科普及教学使用。教师可以借助PhET软件提供的化学实验功能来设置有效的预先教学。在预先教学中,教师可以对酸碱中和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进行展示,并从微观角度解释相关的实验原理和操作原则。在完成解读后,教师可以使用PhET软件展现酸碱中和实验的示意图,帮助学生了解这一实验的特点,并让其做好参与实验的准备。借助PhET软件,教师可以构建更加高效的预先教学,帮助学生做好实验准备。

(二)借助辅助工具,设置虚拟实验

虚拟实验的设计是教师革新实验教学的另一切入点。借助虚拟实验工具,教师可以展示一些难以在实验室开展的实验;也可以在复习中带领学生回顾实验过程,让学生实现有效回顾;还可以渗透实验操作教学的设计,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的实际操作方法。

如在“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围绕拓展实验和实验复习来分别设计虚拟实验。在拓展实验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虚拟实验的方式认识一些特殊的酸碱中和现象。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使用PhET软件模拟工业生产中中和池发生的实验过程,带领学生认识酸碱中和在工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凸显化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实验复习的设计中,教师可以使用虚拟实验的方式展示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回顾酸碱中和实验中需要关注的各个步骤,并让学生加以解析。借助辅助工具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加深学生对实验的了解,推动其综合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形成高效合理的教学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的优化,教师需要从信息技术工具的功能出发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设计有效的教学。通常来说,化学教师可以围绕资源开发、自学推动、展示优化、模拟实验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设计高效的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李纯昌.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整合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12):352-353.

[2]计芳敏.基于学科工具的中学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21.

[3]田涛.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J].中国新通信,2023,25(11):197-199.

[4]李天辉.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初中化学实践教学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2):22-24.

[5]陈学焘.浅析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3(2):73-7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