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分析
作者: 洪翡莹【摘要】新课标对学生的素养、能力、品格等方面的培养有新的要求。此背景下,向学生提供系统性学习指导的大单元教学成了热门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学段、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文章围绕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学科的大单元教学展开分析,在介绍完大单元教学的概念特征、设计要点和实施现状后,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探讨小学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策略,以期能够为学生素养、能力、品格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
作者简介:洪翡莹(1984—),女,福建省晋江市华泰实验小学。
针对当前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创新与优化是新课标向各级、各科教师提出的要求。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化、项目式教学活动则是新课标基于结构化教学提出的具体策略。音乐是一门艺术类学科,体现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多项特征,并以美育作为切入点推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帮助学生在听觉层面上建立对“美”的正确认知。学生在聆听音乐、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学会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还需要对大单元教学形成相对准确和完善的认知,借助单元化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美育体验,达成节省教学时间并提高教学质量、效率的重要目标。
一、大单元教学概述
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定位各不相同,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也各不相同。事实上,与本学科教学特征及教学内容相符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切实的帮助。结合实践来看,大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是学科自身的性质,二是教学具体的要求,三是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师在针对具体学科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尤其需要对大单元教学的概念特征、设计要点及其在本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实施现状有全面的了解。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能够更好地从学科性质、教学要求、教材特点这三个角度入手寻找大单元教学的切入点。
(一)大单元教学的概念特征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以单元为最小单位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大单元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上都会更加连贯。教师需要先为课堂设定一个能够起到统领作用的单元核心主题,再围绕单元核心主题来整合教材或课外的教学资源,将碎片化的知识点梳理成一个整体,从而站在整体视角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此外,大概念也是大单元教学的重点,其能够起到概括大单元教学内容、目标和过程的作用。不同学科的大单元教学往往围绕不同形式的单元大概念展开。小学音乐课程中的单元大概念主要指的是“音乐中的不同情感”。
(二)大单元教学的设计要点
综合大单元教学的基础概念和特征来看,教师在设置大单元教学活动时需要关注以下三点。第一点是教学活动的单元整体性,包含大单元教学的内容、目标、活动安排和评价标准在内,每一个要素或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体现整体性,彼此之间要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第二点是教学设计的真正关联点。大单元教学注重“联系”,但这里的“联系”不能是“盲目联系”。在基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课程大单元以后,教师还需要从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要素出发,确定与之相关联的授课形式,从而最大化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作用与价值。第三点是教学安排的递进性。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思维发展规律来确定具体教学活动的顺序,实现由简入深、由单一向综合的递进式教学。
(三)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现状
虽然大单元教学是新课标明确的教学改革方向,也有许多教师已经实践大单元教学,但是教师在大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不知道如何提炼或命名单元主题、不知道如何合理设置单元目标、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忽视课程内容的前后联系、教学侧重点仍落在知识技能的教授上、不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且随意等。以上问题不仅制约大单元教学价值的发挥和大单元教学效果的提升,还影响学生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大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新课标要求的解读和在了解新课标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研读,这能够使教师明确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二个阶段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设定大单元教学的具体主题,这能够使教师将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开展系统性更强的教学活动。第三个阶段是依据既定的主题和内容来设计教学活动与安排教学顺序,这能够使教师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为单元内部或单元之间的教学内容建立联系,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就小学阶段的音乐学科教学而言,教师需要摆正心态,明确音乐课程在整个小学教学体系中的作用与定位,从音乐课程本身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出发,将对教学形式的关注转移到对教学内容的关注上,实现对零散、单一音乐知识点的有效整合,为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切实的助力。
(一)梳理教学内容与规划教学活动
音乐是一种以听觉感官为主要接收感官的艺术,借由旋律、乐器、歌词等要素向听者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故事。不同音乐要素的和谐搭配,能为听者带来不一样的享受。基于学生思维发展与生活阅历积累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梳理大单元教学内容和规划大单元教学活动时需要从“听”出发,结合音乐主题与乐理知识来整理教材中碎片化的知识,构建系统化的大单元课程体系,真正发挥音乐的多元教育价值[1]。
以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二课为例。教材中设置了一首需要学生演唱的歌曲《老师呀请你别生气》和三首以听赏为主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老师我想你》。其中《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需要学生跟唱。分析这四首歌曲不难发现,此课的主题是“老师”,主要教学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敬爱老师的情感。在规划具体教学活动时,笔者依据歌曲所表达的具体情感,选择将《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放到第一课时作为导入,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对老师的看法。紧接着,笔者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老师我想你》的欣赏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最后,笔者将《老师呀请你别生气》的教唱作为重点教学内容,鼓励班上相对顽皮或对老师存在误解的学生向老师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增进师生间的相互理解。
(二)提炼教学主题与确立教学重点
从本质上来说,大单元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和学生需求之间是否适配。学生能够理解且感兴趣的教学主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学习。教师在提炼大单元教学主题与确立大单元教学重点时尤其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需求,从学生艺术理解能力与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主题与教学重点[2]。
以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八课为例。此课包含一首需要学生学会演唱的歌曲《红蜻蜓》,一首注重听赏的歌曲《童年的回忆》,一个以锣鼓为主要对象的乐器教学板块“神奇的民间锣鼓‘金橄榄’”。《红蜻蜓》是一首童谣,学生学唱起来不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因而笔者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时将设计重点和教学重点都放在乐器的教学上。笔者以“乐器表演”为主题,先带领学生欣赏一些用锣鼓打节奏的音乐或以锣鼓为主要乐器演奏的音乐。在学生对锣鼓有一定认识以后,笔者再带领学生依照锣鼓的曲谱进行演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教学情境与营造教学氛围
情境教学是十分常见的教学方式,大情境也是大单元教学活动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围绕单元大概念和单元整体教学内容创设贴合音乐主题与学生认知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感受作者借音乐营造的意境与表达的情感,从而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3]。在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三种不同的主题情境来营造更好的大单元教学氛围,分别是听觉情境、视觉情境和体验情境。
以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二课为例。此课围绕“军民鱼水情”这一主题设置,选取了《唱支最美的歌》《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军队和老百姓》这三首歌曲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围绕这三首歌曲设计和开展的大单元教学活动中,笔者创设不同的主题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达的情感。在听觉情境中,笔者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的节奏;在视觉情境中,笔者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与视频;在体验情境中,笔者为学生营造能够真实展现军民和谐关系的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欣赏音乐和感受音乐。多种不同情境的融合更容易带动学生参与学习。
(四)设计教学目标与重构教学框架
教学目标在大单元教学中主要起到指引教学方向的作用;教学框架在大单元教学中主要起到厘清教学逻辑的作用。大单元教学是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因而教师需要从整体出发来确立单元教学目标与重构单元教学框架,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外延,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4]。
以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一课为例。此课的核心主题是“祖国”,选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大中国》《我的祖国》这三首歌曲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演唱技巧,对音乐也已经具备相对完善的认知。笔者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注重对学生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乐观态度和友爱精神的培养,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节拍和韵律。此外,笔者还一边教学生如何演唱歌曲,一边教学生如何分辨歌曲的音乐体裁、音乐风格、音乐情感等要素,并基于教学框架的重构适当延伸其中的内容。
(五)挖掘教学内涵与评价教学效果
新课标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大单元教学强调教学内容的联系。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的大单元教学活动设计需要从核心素养出发,在完成对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挖掘后,结合课外或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对音乐大单元的内涵进行延伸。此外,教师还需要基于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过程性评价的标准,从而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做出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评价[5]。
以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四课为例。此课借助《查尔达斯舞曲》《第十三随想曲》《G大调小步舞曲》这三首乐曲,带领学生赶赴与古典音乐家们的“世纪之约”。在这一课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中,笔者从乐曲本身的人文情怀出发,在引导学生听赏的同时向学生讲述音乐家的故事,实现教学内涵的延伸。此外,笔者在教学评价标准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听赏音乐过程中的感受,充分考虑六年级学生思维逻辑层面的差异性,对学生实施差异化评价。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师要为践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科学运用大单元教学为音乐课堂赋能,从而为学生素养、能力、品格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王艺澄.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以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童声中国娃”单元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3(23):53-56.
[2]李卿.指向新课标的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分析[J].教育界,2023(22):68-70.
[3]肖勰.基于情境教学的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27):34-35.
[4]徐丽丽.浅析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实践性设计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7):43-45.
[5]黄琳珑.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J].文理导航(下旬),2023(7):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