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语境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探究
作者: 赵琳琳【摘要】主题语境是培养和发展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依托,是开展语法教学的主要依托。教师通过创设主题语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语法的环境,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初中英语;主题语境;语法教学
作者简介:赵琳琳(1981—),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语言使用中,语法知识是‘形式—意义—使用’的统一体,与语音、词汇、语篇和语用知识紧密相连,直接影响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主题语境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等内容,为学科育人提供话题和语境。”主题语境不但规定了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范围,还为英语学习提供了意义语境。学生在主题语境中学习语法知识,使用语法进行正确表达,有助于减少表达错误,提升英语语言应用能力[1]。本文以译林版英语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 7“Seasons”为例,浅析基于主题语境的语法教学策略。
一、引出主题,初步感知
语法规则通常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应用的,因此主题语境在英语语法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在主题语境中运用语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法规则的实际运用场景,从而更好地掌握其用法。
以Unit 7“Seasons”为例。该单元的主题语境是人与自然,整个单元围绕四季的更替展开。该单元语法教学的重点在于辨识五种基本句型结构及不同的动词分类,学习常见的句子结构形式、主要特征与使用功能,并能使用这些句型来谈论和描述天气与季节。通过前几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季节”这一主题语境有基本的了解,能够谈论一些与季节、气候有关的话题,但在辨别句型结构和使用五种基本句型来描述气候上仍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着重于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案例,结合当下的季节天气,搭配图片,编写例句。比如,教师展示与春天相关的图片,给出“It is windy./The temperature rises.”等例句,然后设置问题:“How to describe other seasons?”在学生进行回答后,教师再展示不同季节的图片,并给出例句“People feel hot./Autumn leaves turn brown.”来描述图片中的景象,巧妙地引出话题。
学生在主题语境中运用语法知识,在主题语境中观察、分析和练习,能够更好地理解语法规则和用法,对语法知识产生探究兴趣,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探究主题,现学现用
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主题范围和主题语境。教师可以在语法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意义,加深学生对语篇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成效。
首先,教师将句子不同部分的成分标注出来,让学生明晰主语、谓语、宾语、系动词、表语等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并初步了解这些成分的功能、作用和使用方法;其次,引导学生分析句子“The temperature rises.”,了解“主语+谓语”的句子构造,并让学生在“reading”部分的语篇中找出句子“Bees and butterflies play among flowers.”,将其改写成“主语+谓语”的构造,达成现学现用的目的;再次,引导学生分析例句“People feel hot.”,了解“主语+系动词+表语”的句子构造,并在“reading”部分的语篇中找到某个句子,将其改写成“主语+系动词+表语”的构造;最后,引导学生分析例句“Autumn leaves turn brown.”,了解“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子构造,并将语篇中的某个句子改写成“主语+谓语+宾语”的构造。
通过对上述句子的分析,学生对“主语+谓语”“主语+系动词+表语”“主语+谓语+宾语”这三种句子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与认识。随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有关季节、天气的单词,如spring、summer、winter、rain等,并让学生运用这些单词进行造句,如“We kick the ball in spring./Winter is cold from morning till night.”,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句型的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教师将主题语境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将语法学习融入英语日常化、口语化训练中,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知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深化主题,实际操练
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实际的运用与操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依托主题语境,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如情景对话、口语练习或写作任务,让学生学会在语境中理解和运用新的语法知识,进一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2]。
在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前文提及的三种句型后,教师将学生分为三到四人一组,进行以下情景对话。
S1: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S1:What will you do this weekend?
S2:I did my homework yesterday./S2:I will...
S3:You did your homework but I watched TV./S3:You will...but I will...
S4:You watched TV but I wrote a letter./S4:You will...but I will...
学生交叉问答,能够在语境中熟练所学知识进行准确表达。
此外,教师还让学生围绕本单元主题—季节,编写相关主题的小短文。教师将短文主题确定为“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并给出“The days get shorter./The leaves turn yellow./It becomes colder and colder.”等例句。学生分为四到五人一组,要根据学过的三种句型结构,完成句子仿写,每人编写一到两个句子,整合成一篇短文,由此完成主题写作练习。
教师设计口语练习和写作练习任务,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操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丰富主题,拓展迁移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在语境中呈现新的语法知识,指导学生观察语法的使用场合、表达形式、基本意义和语用功能,帮助学生学会应用语法知识理解和表达意义。教师在教授语法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比如,教师可以单元的主题意义为基础,适当地展开横向和纵向的扩展,让学生在主题基础上展开多角度的思考。横向的迁移扩展,主要是指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纵向的迁移扩展强调的则是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历联系起来,从而引发学生共鸣。
通过此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上面提到的三种句型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以译林版教材中的两个角色Eddie和Hobo为例,给出两个例句:“Hobo brought Eddie his clothes.”“Hobo brought his clothes to Eddie.”,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教师给出的两个例句的区别,分析两个例句的句子结构,并表述其区别。接着,教师顺势引出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概念,以及新的句型结构“主语+谓语+直宾+间宾”,同时总结一些使用该类句型时的常用动词,如bring、lend、offer、pay、read、return、send、sell、show、take、teach、write等。
为直观呈现二者的区别,教师出示“主语+谓语+直宾+间宾”和“主语+谓语+宾语+宾补”两种句型结构的例句,如“Eddie asked Hobo to bring the clothes.”和“Hobo watched Eddie put on his clothes.”,引出宾语补足语的概念,说明名词、形容词、介词短语、副词、非谓语动词等都可以做宾语补足语,让学生在理解宾语补足语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这两种句型结构。
下一步,教师出示例句“I heard her singing.”,让学生回答例句中的宾语和补语成分能构成的句子,学生回答:“She is singing.”。教师接着问例句“Love makes you grow up or sink in.”中宾语和补语成分能构成的句子,学生回答:“you grow up,you sink in.”。由此,教师引出主谓双宾结构和主谓宾宾补结构的区分标准,让学生学会辨认这两类句型。在学生学会区分以上两种句型后,教师鼓励学生将本单元与教材中的其他单元建立联系,进行造句。如有学生联系Unit 6“Birdwatching”的内容,造句:“People usually choose to watch birds in spring and autumn.”。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具体的语言使用环境中进行教学,从基础句型入手,逐步引入更复杂的语法结构和句型,由简至难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的语法知识,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厘清思路,完善语法知识体系,再让学生通过扩展和迁移,加深对语法规则和结构的理解。这样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学习经验,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语言运用场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英语语法知识。
五、分析长句,升华主题
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应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经过此前的学习和积累,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长句,分析长句的结构,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师:“Analyze and describe the structure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
It was a perfect day today.There was not a cloud in the sky. Mum was making breakfast when I woke up this morning.
S1:“‘It was a perfect day today.’为主系表结构。”
S2:“‘There was not a cloud in the sky.’是There be句型结构。”
S3:“‘Mum was making breakfast when I woke up this morning.’为主谓宾结构。”
通过分析长句的结构和成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短语、从句等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功能,从而学会准确运用各种语法规则,避免犯错。此外,长句的积累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增加作文的层次感。
另外,教师还拓展了一些与季节相关的知识,对原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比如,教师在课上讲解了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知识,如“谷雨”对应的英文翻译是“Grain rain”,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应的英文翻译是“You reap what you sow.”,“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对应的英文翻译是“No pain, no gain.”。
季节主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话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练习使用不同的语法结构来进行对话,促使学生加深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以上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提升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还能加深对季节与气候这一主题的深度理解,丰富人生阅历和思维方式,养成跨文化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知行合一。
结语
主题语境在英语语法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挖掘特定主题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点,加深学生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语法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史旭花.主题意义视域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实践[J].中学生英语,2023(26):87-88.
[2]杨生林.主题语境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思考[J].英语画刊(高中版),2023(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