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小课题研究,提升儿童数学理性思维的品质

作者: 朱建美

借小课题研究,提升儿童数学理性思维的品质0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及“双减”政策的不断落实,作业的优化设计成为小学教育的重点改革方向之一。教师应聚焦学科核心素养,重视当前“立学课堂”的变革,设计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内化知识难点,又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多元化作业。

【关键词】数学理性思维;作业设计;课题研究;小学教学

作者简介:朱建美(1972—),女,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学生获取和应用知识的有效手段。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感兴趣但却难以解答的拓展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不懂得有效联系和归类,加上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思路分散,难以顺利解题。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尝试让学生通过完成专题探究任务来巩固并建构相关知识,从而内化学习难点。以“长方体、正方体上切挖”问题为例。笔者设计了由“题”到“题组”,再到“题组模块”的小课题研究任务,以“练习串”的形式,使各练习题之间有效串联,在串联中体现题目层次的变化,让学生挖掘“切挖”与“叠加”知识及思维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对比联结意识和整体建构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一、作业设计的目标

其一,学会分析“长(正)方体上切挖小长(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变与不变中的数量关系;感悟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中变与不变的对应关系;合理转化“切挖”“叠加”问题,灵活选择方法正确计算表面积、体积。

其二,通过专题练习,培养学生对比分析、有效联结、整体建构的能力,提升学生严谨、理性的数学思维能力。

其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愿望,同时渗透学科育人的思想,提高学生完成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设计的策略及意图

(一)思维需要步步入,培养线性逻辑

1.顺学而设,促进有效学习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情况,给学生充分观察对比、分析思考的机会,提高学生发现“真相”即“有效联结”的可能性。设计作业前,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理解能力、学习兴趣、态度等学情进行调查。只有基于学情,立足知识生长点,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能力发展需求的作业。

例题1: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的变化

从一个长3.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的边上剪去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见图1),剩下图形中的周长有什么变化?面积呢?将图2分割掉的小长方形往上平移变成图3所示图形呢?

设计意图:旧知铺垫,助力发现新知。复习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点,既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温故知新的过程,也是为学生数学探究建立有效联结,做好学习情感上的准备的过程。

例题2: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变化

(1)将一个棱长20厘米的正方体分别从一个顶点、一条棱、一个面上切去一个棱长5厘米的小正方体后,剩下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分别是多少?体积呢?

(2)在一个棱长为a的大正方体中,挖去一个棱长为b的小正方体。图4中剩下图形的表面积为( );图5中剩下图形的表面积为( );图6中剩下图形的表面积为( )。

A.6a2 B.6a2+b2 C. 6a2+2b2 D.6a2+4b2

设计意图:学生在分析、计算、对比中易于发现,用不同方法切挖后,剩下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规律,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区别表面积、体积,掌握表面积与体积的算法。用字母算式抽象概括表面积、体积的算法,这种对比学习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意识及自主归纳概括意识,使学生初步感悟从二维到三维,变与不变的对应关系。

2.迁移方法,思维更具理性

教师要从作业设计上寻找提升教育质量的切入点,让作业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思想的应用价值。作业设计要精巧,教师只有充分把握了作业设计的主题思想,才能科学地设计作业,在作业中合理地、循序渐进地渗透数学思想,让外显的数学知识与抽象的思维方法齐头并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1]。

例题3

设计意图:例题3从常式练习过渡到变式练习,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像再次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剩下图形与原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变与不变关系,在切挖前后图形表面积、体积变化的数量关系分析中,增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及归纳概括能力,在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例题4:两块同样的长方体木块,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高是8厘米,分别从两木块的顶点处、棱上切下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后,剩下部分的表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先画图再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题意画图,边画边思考,数形结合,让隐性的思维借由显性的图形表现出来,让抽象的算式看得见、理得清。学生根据空间想象将立体图形正确地描绘出来,借“画”力助长学力,在动手操作中助推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思维考量向度多样化,提升思维品质

教师对学生思维的考量应是多角度的,比如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敏捷度、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逻辑性等。因此,教师应在作业设计中融入高质量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形成深刻的数学思想。这样的作业设计才能发挥教育的实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计分层作业,关注学习进阶

每个学生的个性、学习水平、能力有所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分层作业,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挑战欲望,保证各层次学生都能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清晰度、深度、广度等。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互助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得以展示、表现,增强学习信心,满足学习情感需要。

例题5:

(1)一个3分米的正方体,分别在前后、左右、上下各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棱长1分米的小正方体,挖完后得到的形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体积呢?

(2)在一个棱长为1.5分米的正方体零件的6个面的中心分别向对面挖穿一个横截面是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孔。求零件的表面积是多少?体积呢?

设计意图:笔者设计了两道难度进阶的题目,引导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完成第(1)题,引导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依次完成这两道题。同时,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带领学生能力较弱的学生完成对第(2)题的探究,让全体学生都能实现能力的生长。学生在共同参与、互动交流、彼此质疑的头脑风暴中,互帮互助,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2.融入生活元素,走近数学本质

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对此,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突出个性思考的主观题,考验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思维品质,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大有用处[2]。

例题6:

(1)友联木材加工厂想给贫困学校赠送学具,计划将一块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木料加工成下面的多面体(见图9),上面两个小正方体的棱长分别是1厘米、2厘米,你能算出这个多面体的表面积、体积吗? 你认为木材厂的加工方法合理吗?说说你的理由。

(2)分别用两个、三个正方体木块堆成如下多面体,算一算两个多面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在解决第(2)题的基础上去解决第(1)题中的“长方体叠加问题”,深入思考“切挖”与“叠加”算法的联系,并联想到实际生活中建筑高楼中的一些开放设计:长(正)方体的错位堆叠。学生通过计算还发现,从大长方体上切挖出这个多边形,太浪费木材,木工厂需要考虑木材加工成本。由此,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思维需要网状发散,凸显知识结构性

数学的理性体现在知识的本质性、规律的普遍性和方法的简捷性等方面。优秀作业可以与教学相得益彰,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揭示知识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提炼简洁、理性思维方法,让学生的数学理解更深刻、更通透。

1.做中反思,合理转化思维方法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展开自我反思,这是一种必备品质。基于“叠加”思想的变式运用,教师可设计与“切挖”有关的星数题组,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一步感悟“切挖”与“叠加”思想转化的合理性,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深度思维活动中解决并内化知识难点,实现思维水平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问题引领,思维串紧“知识线”

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建构能力有限,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是具体的、特殊的、局部的。教师要以系统化、整体化的视角,帮助学生对问题做普适化的归纳与提炼,让知识形成良好的关联,凸显知识的结构性和生成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理性精神,逐步养成数学的意识与眼光,从而实现数学素养提升。

例7:仔细观察图12,你有进一步的发现吗?填一填。

设计意图:在上述例题中,学生经历二维到三维的对比观察,感悟面积与体积、周长与表面积的变与不变,在变化中找到不变元素,分析原因,进而同化类似知识经验,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达到提升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思维聚焦核心知识,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聚焦本课的核心知识,设计开放性的实践作业,让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封闭走向开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题8:根据“切挖”思想研究所得,用橡皮泥捏一个立体图形并进行切挖、编题、解答。

设计意图:本题以“基本形体切挖”为载体,结合美学,鼓励学生设计个性化的习题,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塑形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习题,而教师则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设计想法并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设计出有创意、有审美的数学题。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设计应强调知识的关联性、理性的思维,体现知识、思维的整体架构,让学生在充分经历类比联想、深度探究、有效拓展、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实现思维层层进阶,感悟学习其实就是探秘并不断揭秘的过程。在解题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升,创新精神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朱玉杰.单元作业设计的尝试与反思[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1(20):76-78.

[2]周卫东.为品格而教[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