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邱素芬【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统编教材的推行,整本书阅读显得更为重要。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聚焦细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方法指引构建阅读模式,通过活动驱动提升阅读实效,通过对比阅读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由点切入串联阅读主线,通过线上交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邱素芬(1990—),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新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整本书阅读,在每一册教材中都设置了“快乐读书吧”这一板块,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引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统编教材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一、聚焦细节,培养阅读能力
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整本书阅读主要是绘本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精读绘本,抓住图片的细节和文本句式的特点,由浅入深,从一本书的阅读引向一部书甚至一类书的阅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绘本阅读教学不是读一个有趣的故事、告知学生一个道理这么简单,而是要从文字中找到语言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图片中挖掘细节,引导学生感悟内涵。例如,著名作家安东尼·布朗的经典绘本《我爸爸》中,就暗藏了许多细节—爸爸始终穿着的那件黄褐色格子睡衣,反复出现的小太阳,在绘本一开始出现的小红帽和三只小猪……这些都是藏在绘本中的秘密,都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只是一句话带过,学生将难以理解绘本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和图片、文字背后的丰富情感。
因此,在教授绘本《我爸爸》时,笔者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绘本,找出图片与文字的特别之处。很多学生都留意到了图片中的小细节,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理解,让绘本阅读变得更加有趣。学生因此也寻找到爸爸不变的“证据”,体会到那一份浓浓的父爱。此外,笔者还引导学生聚焦文字,发现文字的特别之处。如《我爸爸》中的文本句式比较统一,适合开展模仿说话练习,因此笔者让学生用“我爸爸像……一样……”的句式来举例,学生根据自己爸爸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说话练习,既能感受到自己爸爸的厉害之处,也表达出了对爸爸的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输入知识,再输出感悟,实现了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深层训练。
像这样聚焦细节、精读绘本的方式,适用于低年段的整本书阅读教学。除《我爸爸》这本绘本外,《我妈妈》《我哥哥》《大猩猩》等绘本都可以用以上方法来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以此引导学生走向绘本阅读的更深处,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二、方法指引,构建阅读模式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册书中都设置了“快乐读书吧”这一栏目。这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板块,是课外阅读的课程化指引。
“快乐读书吧”从简单的童谣入手,到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科普读物、民间故事,再到古典名著、世界名著,难度逐步递增,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从课前的导读,再到读中的推进,最后到读后的交流,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引显得尤为重要。
读前有计划。在进行整本书阅读之前,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制订明确的阅读计划,按照阅读计划表安排阅读时间,定期完成阅读任务。在课前导读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封面、目录、封底等入手,挖掘重要信息,猜测主要情节。
读中讲策略。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预测、提问、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了解写作背景、随时做批注等阅读策略,进行整本书阅读。如在阅读《小英雄雨来》《青铜葵花》这类内容稍长的书籍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想与前后联系的方法来理解故事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读后有交流。以《小鲤鱼跳龙门》这本书为例,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整本书阅读交流会。阅读交流会分为七大板块,包括作者介绍、故事分享、简述故事、理清关系、知识抢答、好句欣赏和主题探究。这堂课伊始,笔者带学生回忆了读过的童话故事,让学生明白童话故事一般都会说明一个道理。随后,学生通过阅读简要了解了小鲤鱼跳龙门的故事,理清了人物关系,理解了故事传达的道理。接着,笔者通过组织知识抢答竞赛,检验学生的读书成果。然后,让学生将找到的好词好句分享出来,说说喜欢的理由。最后,笔者让学生围绕“这是一群( )的小鲤鱼”展开主题意义的探究。这样一环扣一环,一步接一步,在教师的细致指导下,学生掌握了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依托“快乐读书吧”这一栏目,笔者构建了“课前导读—读中推进—读后交流”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围绕特定主题开展活动,将学生兴趣与阅读活动相结合,促使他们更深入地阅读与理解文本。
三、活动驱动,提升阅读实效
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为整本书阅读增光添彩,提升阅读实效。因此,在学生阅读完整本书后,教师可以举办班级阅读成果展,让学生通过手抄报、展板展示阅读成果;也可以开展阅读分享会,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还可以组织知识大比拼、演讲比赛、朗诵会、讲故事大赛等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
比如,在开展以人物为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时,笔者举办了一场阅读分享会,通过“情节大挪移”和“猜猜他是谁”两个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整本书的概要,了解主要人物的特点,理清书中的人物关系。学生说特点、找依据、绘形象,多方交流,多元碰撞,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人物形象逐渐丰富、立体、完善。
在开展以小故事为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时,笔者以激发阅读兴趣为主,设置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如在《伊索寓言》的阅读交流课上,笔者设计了“成果展示墙”“精彩故事会”“朗读展示台”“寓言小剧场”“形象讨论屋”“明理小课堂”“总结延展间”等活动。“成果展示墙”主要展示学生课前阅读的照片,“精彩故事会”旨在让学生通过看图片、看关键词、品寓意来猜故事、讲故事,发现伊索寓言的写作特点;“朗读展示台”旨在让学生借助学习单来分享好句好段,发现伊索寓言的语言特点;“寓言小剧场”旨在让学生通过表演故事激发阅读兴趣;“形象讨论屋”和“明理小课堂”主要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感悟伊索寓言中的深刻道理;最后的“总结延展间”是对本堂课内容的总结。
四、对比阅读,拓宽阅读视野
阅读不是孤立的行为。教师可以将有一定关联的文本组合起来,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读深、读精作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有整合思维,要让学生通过分析判断、勾连比较,读出新感悟,获得新体验,在辨析同与不同中实现阅读拔节[1]。
在《伊索寓言》的整本书阅读交流课上,笔者先请学生说一说《狐狸与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狐狸和乌鸦》这几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接着,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这四篇寓言故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表格里。经过对比分析这四篇有代表性的寓言故事,学生发现了《伊索寓言》的特点,即先讲故事,再说寓意;以物喻人,寓意深刻;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同时,学生对“欺骗”有了全面的认识,他们认识到欺骗并不都是不好的,有的欺骗是善意的,有的欺骗能让我们获得安慰,有的欺骗是为了自我生存,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欺骗。此外,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其实是一种自我安慰,换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就这样,学生在对比阅读中一步一步地深入阅读,学会了多角度思考问题。
对比阅读的形式还有很多。除了开展同一本书中不同故事的对比阅读,教师还可以在几本书之间,在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在相同主题的不同作品之间开展对比阅读。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有很多冒险题材的名著节选—《鲁滨逊漂流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这三本书开展对比阅读,挖掘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这样的整本书阅读就能在同与不同的深入探究中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实现阅读的拔节。
五、由点切入,串联阅读主线
一本书很厚,我们要做的是把它读薄、读精。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得找准切入点。找到关键的切入点,就能将所有重要的内容串联起来,明确阅读主线。明确了主线,那么整本书的重点就不言而喻了。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推介的《童年》是高尔基用自传体写的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反映了十九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国社会风貌。在这部小说的整本书阅读中,主要人物、人物关系、故事情节、文本结构、环境、人物语言等都是学生需要关注的重点。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而三要素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内容太多太杂时,抓准阅读的切入点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童年》的整本书阅读交流课上,笔者由主人公阿廖沙的人物形象导入,提炼关键词“风雨”和“阳光”。找准了这个切入点,笔者让学生合作探究,从“风雨”和“阳光”两个方面展开,发现和感悟书中人物对阿廖沙成长的影响。在“风雨”这一方面,家庭的不幸和社会的黑暗让阿廖沙感到压抑、痛苦,也让阿廖沙很早就看清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丑恶。也正是因为这样,阿廖沙身处逆境,磨砺了意志,激发了反抗精神,成为一个坚强勇敢的人。在“阳光”这一方面,外祖母、“好事情”、小茨冈、大主教等人可以说是阿廖沙的良师益友,他们给生活在苦难中的阿廖沙带去了许多温暖,给予了阿廖沙启迪和教诲,培养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积极乐观的人。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该书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到人物的悲剧、家庭的不幸都源于社会的黑暗,由此形成深刻认知。
六、线上交流,激发阅读兴趣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教学任务。由于线下指导、交流的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线上各平台开展分享与交流活动,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这样既能保证整本书阅读与交流的频率,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笔者主持了一次《鲁滨逊漂流记》线上阅读交流活动,时间在1小时左右,活动在微信平台上开展,主要有知识抢答、走进故事、走近人物、主题探究、总结评奖五个环节。知识抢答环节总共设置了10道填空题,由学生在线抢答,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成效;走进故事环节要求学生概括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并对整本书的结构进行大致的梳理,分析这本书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走近人物环节则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节说一说鲁滨逊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这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探究环节要求学生分析这本书传递的思想,进行主题意义的探究;总结评奖环节,笔者对活动进行总结,由学生投票评奖。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除了《鲁滨逊漂流记》,还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格列佛游记》等同类型的书籍需要学生阅读。掌握了线上阅读交流活动的五个环节(知识抢答、走进故事、走近人物、主题探究、总结评奖),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阅读交流会。教师需要选定每一次活动的主持人,由他们撰写简单的主持稿,教师则负责审核修正,引导学生慢慢熟悉整个流程。当学生在线上主持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在旁指导,适时点评、总结。慢慢地,教师由扶到放,线上整本书阅读活动逐渐变得更加有效、有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合作能力也能逐步提升。
一次次的线下自主阅读和线上交流分享,使更多学生在展示阅读成果的语言实践中增强获得感和愉悦感,也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提高他们开展整本书阅读的主动性和自信心[2]。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以阅读策略 达深度阅读:整本书阅读过程化指导的思考[J].小学教学设计,2020(31):8-10.
[2]黄国才.为提升“阅读素养”而改进阅读教学与测试[J].教育科学研究,2018(12):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