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作者: 龚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学校及教师所开展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对“双减”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双减”

作者简介:龚晨(1988—),女,江苏省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

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致使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而“双减”政策的实施,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契机与平台,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通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德育环境,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所以,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

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能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表达见解。在互动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交流能力。然而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不足。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缺乏主动思考、亲身实践以及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难以提高思辨、批判能力。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产生抵触心理[1]。

(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虽然很多教师近年来纷纷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但还是有个别教师在教学时存在沿用传统教学方式的情况。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产生厌倦感。

(三)未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部分教师思想守旧,所开展的教学存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会去思考、去运用。这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把所学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际,彰显所学知识的价值[2]。另外,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差异性,未结合实际讲解教材内容,所举的事例较为陈旧,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做到深入理解。因此,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同时也要关注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道德与法治方面的问题,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

二、“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提升实践能力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途径。学生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3]。学生通过开展义务劳动、参观法庭等活动,可发现社会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道德观念通常要依靠教育来培养。教师提升教学效果,能更好地把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念传递给学生,使其掌握相关的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有利于学生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样,学生可以认识社会规则,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辨、判断等方面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有效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学生在面对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就能经过分析与思考,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培养多种能力。法治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如果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就容易做出违法行为。因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让学生尊重法律,自觉遵守法律,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

三、“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双减”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而落实“双减”政策,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科学实施教学,实现减负提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途径[4]。在小组内,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合作解决问题。在互动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可以得到培养。

比如,在学生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的“合理消费”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为学生提供情景主题,让学生从有消费需求的家长、孩子和售货员等角色中自行选择一个角色,与小组成员合作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思考购物的价值,学会与家长沟通、协商,并让学生明确购物前进行理性思考与计划制订的必要性。在活动中,首先出场的可以是扮演家长和孩子的学生。“家长”要带着“孩子”在购物中心里搜寻所需物品。扮演售货员的学生需要在“家长”“孩子” 购物时向他们介绍各种商品。在此期间,“家长”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与实际需要,自主判断商品的质量、价格的合理性,思考自己是否需要这些商品,以免盲目消费;“孩子”则可以向“家长”说出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征求“家长”的同意。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合理消费的重要意义,并学会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决定。

教师通过这种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消费观念和理性思维,让他们在生活中更好地、更加合理地进行消费,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这样,学生能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活动,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

动力[5]。

比如,在学生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材的“中华民族一家亲”一课时,教师可以适当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因为部分学生受到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还不太了解,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列举有关五十六个民族的信息,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服装,让学生对中国各民族的服饰特点及其色彩、图案、面料等,形成直观的认识。这样既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民族服装,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素养。教师也可以利用地图软件为学生介绍各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各民族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这样既能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关于各民族的地理知识,又能使学生形成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各民族在历史、经济和文化上的贡献与影响。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多元文化,又能培养学生尊重、包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意识。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更多知识。通过化繁为简,开展有趣生动的教学,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无形中让学生爱上道德与法治课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对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将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所以在基于“双减”背景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知识学习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学生学习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的“我们的国家机构”这一单元时,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参观了一些常见的国家机构,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国家机构的理解。首先,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某个法院进行了云参观,并告诉学生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负责审理各类案件,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在参观时,学生观看了一次模拟庭审的过程,直观地了解了法官的工作职责以及法庭的工作流程,并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法律的权威与公正。然后,教师在学生对某个检察院进行云参观时,告诉学生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行使检察权。在参观时,学生对检察院的职责、检察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检察机关的工作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后,教师让学生对某个公安分局进行了云参观,并告诉学生公安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担负治安、保卫等职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参观及模拟活动,学生对公安机关的职责、组织结构有了更多的了解,感受到警务工作的艰辛与危险,也更加尊重警察、信任警察。将教师的讲解与线上的参观相结合,学生能够真正提升学习兴趣,全面理解国家机构及其职责。

采用联系生活的教学方式,能够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生活化、具象化,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提升,让学生在将相关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同时,实现自身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的培养[6]。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不仅很好地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和负担,还能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德育的落实上。因此,学校及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方式的选择上更加灵活,让教学更有趣、更生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真正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庞唯娴.优化策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

(9):157-159.

[2]周晓丽.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3(19):66-67,75.

[3]严兴生.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3(22):16-18.

[4]郑晓艳.新时期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天津教育,2023(10):135-137.

[5]王启林.浅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J].考试周刊,2023(3):135-138.

[6]朱智伟.以“减”弘道 以“增”驭术:“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例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2):64-6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