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教育的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作者: 汪俞越

【摘要】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他们还无法系统地接受一些抽象的知识。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必须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因此开展日常的生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班本课程能够以可感知的、具体的、形象的活动形式,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文章以班本课程“小小值日生”为例,阐述基于生活教育的班本课程构建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生活教育;班本课程;幼儿教育

作者简介:汪俞越(1996—),女,江苏省昆山市红峰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6岁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和提高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让幼儿树立“我会”“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是教师和家长必须关注的事情[1]。

一、“小小值日生”课程构建背景

场景一:区域游戏结束后,幼儿开始收拾使用过的玩具。有的幼儿整理掉在地上的玩具,有的幼儿将玩具分类放好,而有的幼儿却在抓紧最后的时间玩玩具,导致玩具柜上的材料仍然东倒西歪。

场景二:午餐时间结束后,部分幼儿没有清理餐桌,餐桌上、地上还有食物残渣。

场景三:晨间活动结束后,幼儿开始整理、收拾早上使用的器械,可仍然有个别玩具被丢弃在操场的角落,幼儿没有主动将它们拾起。同样,在家中,幼儿将玩具随意地放在家里的各个角落,缺乏整理玩具的意识。

这些场景对于在幼儿园一线工作的教师来说可能似曾相识。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能做些什么呢?

二、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现状分析

第一,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幼儿,包办幼儿生活的一切事情,没有给予幼儿适当的责任和自主权,导致幼儿缺乏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有些幼儿缺乏自主意识,在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总是依靠父母或长辈,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任务。

第二,忽视动手能力的提升。部分家长更加注重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幼儿动手能力的提升。这一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导致幼儿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提升。

第三,幼儿缺乏实践机会。部分家长出于节省时间的目的而代替幼儿完成他们应该做的事,导致幼儿缺乏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不知道如何独立完成这些

任务。

三、“小小值日生”课程的实施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要有初步的责任感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幼儿园的值日生工作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为集体服务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为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于是,笔者结合幼儿的兴趣点,挖掘值日生工作的教育价值,生成了班本课程—“小小值日生”[2]。

(一)讨论值日生的含义

当笔者将前文所述三个场景的照片展现在幼儿面前时,幼儿们发现了问题所在,纷纷表示需要整理这些区域。笔者由此入手,抛出问题:“值日生除了需要整理这些区域,还需要做哪些事情呢?”幼儿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值日生要帮助大家收拾、整理玩具。”“值日生可以帮老师擦桌子、扫地。”“值日生就是‘小老师’,可以帮老师管理幼儿。”……幼儿们的回答赋予了“值日生”这个名词具体的含义。值日生工作是幼儿为集体服务的渠道,也是反映幼儿成长的重要指标。值日生工作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感。

(二)思考谁能担任值日生

谁能担任值日生?值日生需要遵守哪些行为规则?值日生应该怎么分工?这些问题都是课程实施前需要讨论的具体问题,也引发了幼儿们的又一次思考。对于“谁能担任值日生”这一问题,幼儿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幼儿认为可以让表现好的幼儿来担任值日生。有的幼儿则表示,这样只有一小部分幼儿能当上值日生,应该按照学号顺序来安排值日生,让每个幼儿都能尝试担任值日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幼儿们最终决定以小组为单位,各组轮流当值日生,这样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担任值日生。为了方便了解当天的值日生是谁,幼儿还一起制作了值日生安排表。

(三)思考值日生怎样合理分工

在开展一段时间的值日生活动后,幼儿发现了以下问题:有些任务幼儿们做起来得心应手,大家都抢着干,而有些任务却无人问津。这些没有完成的任务有的需要一定的技术,幼儿没有能力完成;有的比较细微,幼儿在完成时容易忽略。于是,笔者再次组织幼儿讨论“值日生怎样合理分工”,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幼儿提议不仅要按照学号来安排值日生,还要安排每个值日生的任务;有的幼儿认为可以选出组长,由组长安排每个值日生的任务;有的幼儿提议抽签决定自己完成什么任务。幼儿们的主意五花八门。最后,笔者用投票的方式选出了幼儿们一致认可的方式:设置固定的值日生小组,小组成员可以自由选择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由组长来统一检查完成情况。这样能够保证每个任务都有幼儿参与。

在问题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旁观者,理解幼儿的诉求,尊重他们的想法,为他们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让他们自主解决问题。

(四)让幼儿自主解决问题

班级值日生们有条不紊地完成班里的劳动任务,有的幼儿擦桌子,有的幼儿扫地,有的幼儿整理玩具,有的幼儿照顾植物……然而,有一天,午餐结束后,幼儿发现桌上散落的米粒没有人清理。幼儿了解情况后发现,原来是当天的值日生有事请假了,没有人接手他的任务。这时,当天的值日组长站了出来,主动承担了请假的值日生的任务,于是这一问题迎刃而

解[3]。在之后的离园谈话中,幼儿们聊起这件事,纷纷认同当天值日组长的行为。在讨论中,幼儿们默许了一条班级公约:当有值日生请假时,由当天的值日组长安排请假的幼儿的具体劳动任务。由此,幼儿们顺利解决了问题。

(五)组织“值日生大比拼”活动

值日生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幼儿们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干劲十足地为集体做贡献,在感到光荣和快乐的同时,幼儿们的动手能力和服务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时间一长,幼儿的新鲜感散去,幼儿的积极性不可避免地有所减弱。

为了激发幼儿的热情,笔者开展了“值日生大比拼”活动,让幼儿用投票的方式选出他们心中的“最佳值日生”,并将他们的名字展示在家长园地中的“每日之星”上。由此,幼儿的热情得到了激发,纷纷争当“最佳值日生”。

(六)采取家园共育

教师不仅要在班级开展值日生活动,还应将值日生精神延续到幼儿的家庭生活中。在班级值日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少家长反馈“幼儿回家后会帮助父母做家务”“幼儿现在不会乱丢玩具”“幼儿玩完玩具后会自己整理”,表达了对值日生活动的认可。然而,也有部分家长反映,幼儿在幼儿园当值日生时很积极,但回到家后依然依赖父母,完全没有在幼儿园时的积极性。这是一个很好的与家庭配合的机会。对此,笔者提倡家长设置奖励机制,鼓励幼儿帮助家长做家务,将值日生活动延续到幼儿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这样不仅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劳动意识,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劳动。采取家庭配合、家园共建策略,能够让幼儿在各个方面获得显著的

成长。

(七)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摸索成长

在值日生活动中,幼儿们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惑。通过发现和讨论,幼儿们逐步解决了问题,产生了参与劳动的兴趣,提升了自理能力,发展了人际交往能力,更加明晰了自身与集体的关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目标指出,让幼儿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责任感。在值日生工作的实践中,幼儿们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成为贴心的服务者,变成有责任心的好帮手。值日生工作不仅能让幼儿参与劳动,而且能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让幼儿深度探索与体验生活。

值日生活动是幼儿参与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值日生工作能够加强幼儿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在“小小值日生”班本课程中,笔者从幼儿平时的值日情况出发,深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幼儿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幼儿将自己提出的想法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摸索解决方法。

四、“小小值日生”课程的实践价值

第一,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得到提升。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独立意识得到了提升,他们能够主动完成生活中的任务。同时,幼儿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帮助教师、同伴解决问题。

第二,幼儿的责任心得到增强。当天的值日生总是早早地到幼儿园,协助教师做好准备工作,认真迅速地完成自己分内的事,还主动帮助其他幼儿。不少家长反馈,幼儿变得懂事且更有责任感,在家经常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提醒家人关灯、带钥匙等。

第三,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值日生要帮助教师管理班级。当幼儿担任值日生时,为了让其他幼儿遵守纪律,他们要先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活动中,幼儿能够养成自律的习惯,严格要求自己,为其他幼儿树立榜样。

第四,幼儿能够体会劳动的辛苦,感受家长的不易。值日生每天要帮班级做许多事情,如擦桌子、竖椅子、浇花等。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们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帮助家长分担家务。

结语

开展值日生活动是一个漫长的体验式生活教育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育重点和引导策略。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各方面能力有所提高,幼儿对值日生工作会有较为强烈的主观要求。教师应积极构建班本课程,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笔者构建以生活教育为基础的班本课程“小小值日生”,不仅能够为幼儿实现集体服务提供路径,而且能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值日生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亲身体会劳动的快乐,获得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实现自我价值,增强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洪卉.中班值日生教育活动创新布局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0(20):91-92.

[2]李玉娟.“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策略[J].生活教育,2023(6):23-25.

[3]谢晓珍,吕俊恒.我是小小值日生[J].新教育,2023(21):5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