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层进式习作修改
作者: 汤艳华【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了习作单元。习作单元既注重传授学生习作方法,又提示学生要重视修改。习作修改是提高习作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除了及时批阅学生的习作,给出中肯的评语,还要开展层进式习作修改指导活动,让学生获得修改习作的持久动力。通过层进式习作修改,学生的习作会越来越精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修改;层进式;“生活万花筒”;记事
作者简介:汤艳华(1973—),女,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随着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者对习作修改的重视,许多语文教师开始将教学观念由“给学生改作文”转变成“指导学生修改作文”,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习得修改方法,积累修改经验,提高习作质
量[1]。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五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为例,谈谈采用层进式习作修改方法以后取得的实际效果。
一、对标对本,找准修改方向
“对标对本”就是教师对照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相关要求,整体把握习作重难点,细分评价项目,逐步判断习作情况,查找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将其与习作要求联系起来,找准修改的方向,指导学生尝试运用推敲的策略初步修改习作。
(一)依照习作要求整体把握
记事是小学阶段的习作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写好一件事,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在学习本次习作“生活万花筒”之前,学生已经历了三次关于记事的训练。这三次训练对应的教材内容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续写故事”,要求根据插图和提示续写故事,把故事写完整;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要求把玩的过程相对完整地写下来,并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要求在观察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小实验的经过。由教材内容可知,记事的习作要求包括“写简单的事”“写清楚”“写出感受”“按顺序写”“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习作呈现出要求不断提高、内涵不断丰富的特征。教材对习作的编排说明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只有经历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梯度发展过程,才能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依照习作要求分项评价
习作“生活万花筒”所在的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中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都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的,为学生学会如何写好习作提供了参考范例。本次习作评改应围绕“能选取印象深刻的事例”“按一定的顺序”“将重点部分写清楚”这三个习作要求展开。评改所对应的评价项目如下。1.选择材料:能否根据习作要求自拟题目,是否有明确的主题;能否围绕中心词,选取一个典型的事例来详细介绍。2.安排材料:能否根据事情发展顺序来写,使结构完整;能否将重点部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写清楚。3.语言表达:能否准确地进行表达,能否合理运用修辞手法表情达意。
(三)依照习作重点逐步判断
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是本次习作的重点。“把事情写清楚”看上去是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要求,但仔细思量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很难厘清的目标要求。到底怎样写才算是“把事情写清楚”了呢?“写清楚”与“写具体”的区别在哪里?对于这两个问题,教师不妨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待。读记事类文章时,读者往往会关注以下几点: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事情的经过是什么?事情的结果如何?是否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环境?事情的发展是否符合多数人都认可的某种逻辑?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信息是否有条有理地写出来了?为什么要写这件事?对于读者的关注点,如果作者均能通过文章做出说明,就可以断定作者“把事情写清楚”了。
二、精准把脉,依次推进评价
“精准把脉”即开展自评、互评、共评、师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找出习作中的优缺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疑难杂症”经过师生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以后,一般都能顺利解决[2]。
(一)自我评价
有些学生认为只要凑够作文字数就大功告成,殊不知未经修改的习作难免还存在着语言表达不准确、逻辑不严密、缺乏细节描写、段落结构不合理、标点符号和字词有误等问题。如果不进行修改,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就会浑然不知。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学段的表达与交流要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以下自我修改目标。1.看一看:题目是否居中?段落是否清晰?2.读一读:句子通顺不通顺?有没有发现错别字?3.标一标:勾画出时间、地点、人物,在作文纸右侧列出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4.找一找:事情的精彩或动人之处在哪里?这样写,你是否满意?
学生根据修改目标,反复朗读自己的习作,就能发现一些小错误,如错别字、书写不规范的标点符号、有语病的句子等。学生可以边读边改,初步完善习作内容。
(二)组内互评
教材提出“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的评价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习作情况。学生通过朗读自己的作文,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小组成员通过倾听,既能学到他人在习作中的优点,又能给出自己的修改建议,在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习作水平。为提升互评效果,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的互评内容:1.认真阅读同学的习作,找出最喜欢的部分。2.题目是否可以优化?3.作文结构是否完整?4.能否按一定的顺序来写?5.能否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6.能否把事情中的重点部分写清楚?7.开头和结尾是否需要修改?
学生需要借助这些互评内容对每个小组成员的作文进行分析,一起讨论如何修改,之后根据各自的分工,给某位成员提出习作的修改建议,写好建议以后将作文本还给这位成员。拿到自己的作文本的学生要认真琢磨小组成员提出的建议(如果觉得有不合理的地方,可以找教师商量),据此进行修改。
(三)师生共评
经过自评和互评以后,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基本能得到解决。对于一部分有争议的习作,可以进行师生共评。为了确保评价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将相关片段投影在大屏幕上,并利用PPT展示交流的内容:1.一边读一边想,同学有没有把事情写清楚?2.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习作是围绕中心词来写的?3.你觉得怎样修改更好?请大胆说出你的观点。
师生共评有利于当堂解决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个性问题,在思考与交流中达成共识。这样,假如以后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学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信心,能够勇敢面对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
(四)教师批阅
在学生的习作得到多方评价以后,教师要再次仔细地批阅他们的习作,逐一写上有针对性的批语,
为他们的习作质量精准把脉。教师具体可以从“增”
“删”“移”三个方面进行把脉。其中:“增”就是使内容变得充实,围绕中心句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删”就是去掉重复啰唆的内容,去掉无关紧要的细节,精炼内容,使作文简洁明了;“移”就是根据表达的需求适当调整词句和段落的顺序,使作文层次分明、表达顺畅。
三、评改结合,进行二次创作
完成对习作的评价并不意味着习作学习的结束,还应进一步发挥评价的价值,引导学生认真总结评价内容,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为了提高学生的修改质量,教师事先了解本次习作的情况后,可在课堂上先就学生表现好的方面给予表扬,再对本次习作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简单评价,提出参考意见,然后让学生阅读作文本上的评价内容,想一想应该怎么修改,并从题目、事例、段落、语言等方面入手,使习作更加精彩。
(一)改题目
例如,学生1的习作描写了自己独自睡觉的经历,反映的是成长的体验,习作题目是《第一次单独睡觉》。这个题目直接反映了作文的主题,让读者一看到就能大概猜出作文的内容包括作者第一次单独睡觉时心理的种种变化,能引起同龄人的共鸣。但是这个题目比较缺乏新意,不能快速抓住读者的眼球。如果改成《都是睡觉惹的祸》这个比较独特的题目,就能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迫切想要知道“睡觉会惹祸”的原因。
(二)改事例
例如,学生2习作的题目是《照片里的温暖》,习作中提到的照片展现了“在吹生日蜡烛之前,学生2在许愿,教师和同学们围在他身边”的场面(当时,学生2本以为要自己一个人过生日,没想到教师和同学们偷偷为自己准备了生日宴会)。学生2在习作中着重描写的内容却是他和同学们在吃蛋糕时互相打闹,他的脸上长出了“白胡子”。这样的内容和题目中的中心词不相符。对此,学生2应该更换事例,重点描写自己在许愿时感受到的温暖。
(三)改段落
有些学生总是以“老三段”的形式进行习作,所写的中间那一段篇幅较长甚至是流水账,没有层次感,也没有提及重要的信息,这使得读者抓不住重点,容易降低阅读兴趣。对此,学生应适当修改段落。这需要学生思考以下内容:1.这一段主要写了事情的几个方面?2.对于每一个方面,能否概括出一个中心句?3.段与段之间如何衔接,才显得更加自然?学生有了具体的修改思路之后,通过二次创作写出的段落就会变得层次分明、前后连贯。
(四)改语言
随着积累的语言知识逐渐增多,学生应力求把句子写得富有文采。例如,“今天,我很开心”这句话只是简单地描写了作者的心情。而如果将这句话改成“今天,我很开心,开心得就像一只蝴蝶在花园里翩翩起舞”,作者欢乐的心情就会变得形象。
四、多方借力,彰显修改成效
经过合理修改和认真誊写草稿,学生的习作才会结出果实,学生也会获得成就感。为了让学生对习作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教师不妨多方借力,在彰显学生的修改成效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向课堂借力
现阶段,大多数教师都会在课堂上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教室里的展示台将学生的作文本进行展示,从习作题目及内容、结构安排、誊写质量等方面进行不同作文的比较。例如,笔者在展示各位学生的习作题目时与学生进行的部分对话如下。
师:(展示《我是数学魔术师》《特殊的礼物》等题目)请大家读一读这些作文题目。如果让你挑,你最想看哪一篇作文?为什么?
生3:我最想看的是《我是数学魔术师》,因为魔术很神秘,看似平平常常的事物,实则暗藏玄机,而且魔术的结尾总是出人意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我很想看一看这位同学表演了什么魔术。
生4:有的同学在题目中直接写出了中心词。比如《特殊的礼物》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觉得这个礼物肯定有什么特殊之处,我特别想看一看它特殊在哪。
师:题目是作文的眼睛。好的题目能让人产生阅读的欲望,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因此,给习作取个新颖的题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向同学借力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通过每天的相处,彼此之间通常是知根知底的。在学生誊写完习作草稿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在评改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位同学的习作进行朗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若课堂时间不够,教师则可以发挥班级微信群的功能,鼓励学生回到家里朗读同学的习作,将朗读过程拍成视频上传到群里。当看到自己的习作能够得到同学们的关注时,学生以后修改习作的动力会更足。
(三)向家长借力
家长是学生修改作文的助推者。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作文本拿回家,让家长读一读孩子的习作,说一说读完之后的感受,提一提习作的建议。家长大多会对孩子的习作情况进行纵向比较,对孩子在遣词造句、誊写质量、习作态度等方面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对于习作的修改就会更有干劲。
(四)向网络借力
利用网络推送公众号文章,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关注度高。因此,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习作拍成照片发布到班级公众号上,利用网络开展点赞式评价。谁的习作点赞数最多,谁就是相应的习作主题的最佳作者。为了当上最佳作者,学生会反复阅读自己的习作,一遍遍地修改。学生还会为习作配上相应的插图,以期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结语
随着自己的作文本上修改的痕迹越来越多,学生就会越发明白“文章不厌百回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一个人并不是天生就能妙笔生花,写出精彩动人的文章的。如果学生从小养成“循序渐进地习作、反反复复地推敲、踏踏实实地修改”的好习惯,那么他们的习作基础就会得到夯实,习作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汇岚.以生为本,构建良性“评改生态圈”:小学高段习作评改策略探析[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3(9):53-56.
[2]钱裕芳.习作自改,妙笔生花[J].学苑教育,2023(21):77-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