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多元化作业的设计
作者: 熊晓萍【摘要】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该减少传统的书面绘画作业,积极探究设计多元化美术作业的策略,借助形式丰富的作业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锻炼艺术表现能力、创意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文章对小学美术多元化作业的设计原则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具体讨论设计分层作业、趣味作业、合作作业、亲子作业、实践作业等类型美术作业的策略。
【关键词】“双减”;多元化设计;美术作业;小学美术
作者简介:熊晓萍(1981—),女,江苏省启东市陈尚义小学。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社会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政策也提醒教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帮助学生高效学习知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应在设计作业时,减少传统的书面绘画作业,增加更加有趣的美术作业,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艺术创作并据此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从而推动学生艺术核心素养发展[1]。
一、多元化作业设计原则
(一)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美术作业形式相对单一,容易让学生感到无聊、乏味,从而不愿意完成美术作业,也无法满足当今小学生的发展需求,难以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业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该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过程合作化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简单的作业,的确可以让他们拥有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但是在学生面对相对复杂的美术作业时,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合作完成作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从同学那里获得有用的建议,还可以相对轻松地完成复杂的任务。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该适当设计一些合作美术作业,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沟通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在合作创作中锻炼团队协作
能力。
(三)表达个性化
为了达成“以美育人、培根铸魂”的目标,教师应该在布置作业时,给出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的要求、引导语,激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作业要求进行创意解读,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在布置作业之后,教师还应该肯定学生提出的多种想法,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这样的美术作业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
二、多元化作业设计策略
(一)尊重差异,布置分层作业
在设计作业前,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可能一个班级里会有一部分学生的美术功底较好,一部分学生的美术功底较差;一部分学生对美术知识很感兴趣,一部分学生对美术知识完全不感兴趣;一部分学生天生具有很好的感知美的能力和表达美的能力,一部分学生仍在缓慢地学着感知美和表达美。同质化的美术作业,不仅没有给美术功底较好或者具有较好感知美和表达美能力的学生留下充足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还会给美术功底较差的学生带来较大压力,甚至可能打击他们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不利于他们发展[3]。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将学生之间的差异纳入考虑范畴,尽量设计有层次感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
需求。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曲曲直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分层课堂作业,鼓励学生运用曲线和直线组合出新形象。面对美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组合简单图形的练习作业,让他们利用课堂学习时间组合常见的曲线与直线,同时尽可能地在色彩上做文章,使作品更美观;面对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完成相对复杂的图形创作任务,由此展现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学生完成分层课堂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探索多样的表现手法,确保学生有条件进行个性化创作。
由此可见,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需求完成作业,获得巩固和提升。科学的分层美术作业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创意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兴趣,布置趣味作业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重,并且十分愿意探索和尝试,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上述特点设计趣味美术作业,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感知美、创造美。为此,教师要挖掘生活中的趣味元素,并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和话题融入美术作业,避免布置枯燥、重复的美术作业[4]。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会‘演戏’的玩具”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皮影戏视频或者掌中木偶表演视频,然后顺势向学生介绍这些传统戏曲形式,并提醒学生关注视频中的影偶和掌中木偶。在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用纸、手套、袜子等材料制作一个会“演戏”的玩具,此后组成学习小组,和小组同伴一起策划一场演出。这样的作业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剪、贴、画等多种手段制作玩具,还要与小组同伴一起写故事、排练,最后一同表演。在学生制作玩具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多种类型的材料,如彩纸、布料等,使作品更美观、更具特色。在学生编排演出内容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和同学多交流、讨论,帮助学生由此学习多样的创作思路、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从而逐步发展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在学生使用自己制作的玩具表演后,教师则需要及时点评学生的学习成果,称赞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完成趣味美术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欢快的氛围中创作。布置趣味美术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让学生愿意创作、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美术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从而显著增强美育效果。
(三)鼓励探索,布置合作作业
在开展美术教学时,教师还应该设计一些合作作业,鼓励学生在完成美术作业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积极地和同学交流,探讨有效的创作思路、创作方法。这类美术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可爱的动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先确定一个动物出现的背景,如动物园、河边等,然后绘制场景图,用黏土或彩泥捏出各种各样可爱的动物,并将这些动物摆在此前制作的场景图前,以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在学生合作完成上述作业时,教师可以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指导他们有序完成任务。比如面对已经确定动物出现背景为动物园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醒他们先共同绘制一张动物园大门的场景图,然后分工捏出大熊猫、老虎、狮子、长颈鹿等动物,再将这些动物有序地摆在场景图前。在完成这一作业时,学生只需要和同学合作完成场景图以及独自用黏土或彩泥捏出一个动物,创作任务相对轻松。而且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的作品会十分立体、有趣,这会让学生获得较强的成就感。
在完成合作美术作业时,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和同伴交流讨论,以确定合适的创作主题、创作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想法,还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由此,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思考能力可以得到充分锻炼。
(四)丰富体验,布置亲子作业
仅引导学生从美术教材中的内容感知美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从生活、大自然中感知美、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亲子作业,让家长协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以及完成一些富有创意的美术作品,并鼓励学生将作品带到学校分享。这样的作业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通过艺术实践逐步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的意识。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走进春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与家长一同前往公园放松休息,并提醒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真观察与感受公园里的自然景物,然后与家长一起,用多种形式描绘自己在春天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参与的游春活动。学生既可以用画笔描绘自己野餐、放风筝的过程,记录自己的心情;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使用树皮、枯枝、枯叶完成拼贴画,展现自然之美;还可以收集松果等物品,制作创意手工作品。这样的亲子作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给学生提供了与家长进行情感交流的机会。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创作时的心情,补充介绍自己没有画出来的景色。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会对自然之美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也会更加亲近自然,愿意在自然中寻找美、创造美。
设计亲子作业,让家长带领学生到生活、大自然中感知美、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热情,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
(五)融合知识,布置实践作业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跨学科美术作业,以培养他们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能,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通过美术手法表达出来的能力。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理解,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使学生对美的内涵产生更深层次的
认识。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感受音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多种类型的音乐,然后鼓励学生将自己倾听音乐作品的感受通过绘画作品表现出来。教师可以依次播放舒缓、激昂、欢快、低沉的乐曲,鼓励学生据此分析乐曲创作者内心的感受,同时联想自己的生活,记下自己倾听音乐时的情感体验,并寻找适合展现自己情感体验的艺术形式。比如学生可以在认真倾听激昂、有节奏感的乐曲后,通过线条和点来表现自己对这一乐曲的感受;在认真倾听舒缓、悠扬的乐曲后,使用柔和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来表达自己对这一乐曲的感受;在认真倾听欢快、有趣的乐曲后,运用明亮的色彩和活泼的笔触来描绘自己对这一乐曲的感受。这样的作业将音乐教学与美术教学融合,让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和技法。除此之外,教师如果发现班里美术基础或者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在倾听乐曲后顺利完成创作任务,可以鼓励这些学生先用文字记下自己的感受、描绘自己倾听乐曲时想到的画面,再尝试用画笔将画面描绘出来。按照这些步骤分析、思考后,学生更容易将自己想到的内容画出来。
通过跨学科实践作业,学生可以逐步学会运用美术语言表达情感,同时会深化对美的理解,切实提升艺术核心素养。
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要认真考虑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方法,对作业进行创新设计,找到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同时可以切实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作业形式。在具体设计作业时,教师需要遵循形式多样化、过程合作化、表达个性化等作业设计原则,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的作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美术学习成果,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发展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创意实践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操.“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段美术作业设计的策略[J].读写算,2024(18):17-19.
[2]强颖.“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作业设计优化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3(7/8):97-
98.
[3]杨婉萍.“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作业创新策略[J].新课程,2023(4):160-162.
[4]陈叶蓝.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美术作业的设计路径[J].学苑教育,2022(29):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