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黄雨婷摘要:故事指情节完整且具有语境含义的语篇素材。故事教学法旨在以故事为课堂教学辅助工具。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借助趣味情境与语言建构达到多样化教学目的。文章从引入故事讲解、创新故事演绎、挖掘故事内涵、依托故事写作、拓展故事资源五个方面,分析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全面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英语阅读
作者简介:黄雨婷(1992—),女,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应用故事教学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具有情境性、情节性、角色性和寓意性,这些特性都富含独特的育人价值。教师通过具有启发性的教学环境、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促进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引入故事讲解,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使故事教学法与小学英语课堂相融合,教师需要重构教学策略,并转换角色定位。在应用故事教学法时,教师要将自己定位为故事的叙述者与学习的引领者,通过一连串逐步深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剖析并解决问题,在有序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的教学为例。该单元的“Story time”板块蕴含叙事性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应用故事教学法,对学生实施一系列引导措施。课堂伊始,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图片或简短的动画视频,向学生介绍故事背景、主要角色及大致情节,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在故事讲解过程中,教师不仅应作为信息的传递者,更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可以利用“Can you count the number of characters featured in this tale?”及“What unique traits do they each possess?”两个问题,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探究。通过阅读,学生了解到故事包含四个主要角色小女孩与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随后,教师利用“What happened to Goldilocks when she entered the bears' house?”等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让他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逐渐深入故事内核,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为了让学生学会提炼故事梗概,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提问:“In brief, what is the core narrative of this story?”。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is story?”“What kind of message does it convey?”等问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与感受,启发他们探讨故事蕴含的人生智慧与启示。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具象化,其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对此,小学英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这一认知特性出发,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及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沉浸于故事情境的同时,通过师生间的积极互动,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次理解与内化。
二、创新故事演绎,加强语言理解
在应用故事教学法时,教师应积极策划并引导一系列故事演绎活动,通过此类活动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潜力,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表达与肢体语言,将阅读所得以生动形式展现出来,还可以通过创编英语故事,在故事中融入所教学的词汇和语法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3 “How many?”的教学实践为例。教师可以创编一则以“The Carrot Hunt in the Sunny Fields”为主题的英语故事,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故事如下:Once upon a time, a family of rabbits discovered their carrot supply dwindling. Worried, they embarked on a carrot hunt in the sunlit fields. Delighted by a large patch of juicy carrots, they excitedly counted them, finding enough for ten days' sustenance. With their baskets full, they joyfully returned home to enjoy their harvest。阅读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采用“情境再现”的方式重构故事叙述,以此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力,深化记忆与理解层次,并有效促进学生对“How Many”句型的掌握与应用,进而达成英语课程教学的既定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将教室一角布置成“sunny fields”,用绿色纸张或布料作为草地,放置一些手工制作的胡萝卜模型,力求全面且生动地再现这一故事情境。在故事演绎的过程中,学生扮演的兔子家庭进入“sunny fields”,发现胡萝卜并表现出惊喜的样子,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How many”句型造句,如“How many carrots do you see?”。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反复使用“How Many”的句型,通过表演加深对故事情节及内在逻辑的把握,同时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和运用“How Many”句型,加深语言理解,显著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演故事”这一动态环节,将小学英语教材中情节性、故事性较强的内容,转化为引人入胜的英语故事素材,从而创设与之匹配的故事场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挖掘故事内涵,深化阅读感悟
故事常以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生动场景,饱含真挚的情感交流,蕴含引人深思的哲理思考,为学生心灵的成长提供养分。教师应遵循“读思结合”理念,采用设问、追问等导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表达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看法,挖掘故事的主题内涵,从而深化学生的英语阅读感悟。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8 “Our dreams”的教学为例。本课旨在通过“What do you want to be/do in the future?”和“I want to...”两个句型结构,让学生掌握询问及回答梦想的方法。在完成对课文核心句型及astronaut、dancer、pianist、football player等相关词汇的学习后,教师引入以梦想为主题的绘本, 。该绘本讲述设计师、艺术家、科学家等数位传奇女性的人生,她们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从中收获人生价值,创造了不起的成就。完成阅读后,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dreams. What's your dreams?请大家尝试用‘I want to be’句型,分享你们的梦想。”这一环节旨在激发其想象力与表达欲。学生纷纷响应,如“I want to be a doctor.”“I want to be a firefighter.”“I want to be a scientist.”等。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回答给予肯定,并进一步引导:“能谈谈你们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吗?”学生分享道:“I want to be a doctor, because doctors can cure diseases and save liv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society.”。最后,教师总结道:“大家的梦想都非常了不起,都承载着对社会的独特价值。老师坚信,只要坚持努力你们,一定能梦想成真!”
小学阶段是学生提升英语阅读理解力与思维品质的关键时期。小学英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基础的语言知识,还需要聚焦于培养学生深入剖析的能力,引领学生从英语文本中提炼出启迪心智、终身受益的人生智慧与价值观念,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依托故事写作,提升创作能力
为了让学生有效掌握英语交际技能,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完成英语阅读任务后,依托所获取的信息,尝试故事的创作或续编,表达个人见解,以此锻炼学生的英语写作架构能力,强化其语法运用的精确性和语言表述的连贯性。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3 “A healthy diet”的教学为例。该单元的“Cartoon Time”模块描绘了Sam与妈妈去超市购物后,在回家途中,Sam怀抱一条大鱼在桥上准备休息一会儿,却不慎失手,让大鱼挣脱出来、跃入河中。此情节深受学生喜爱,且自然而然引发他们对后续发展的遐想,教师可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继续编织故事脉络。对于故事续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使用Unit 3中学习的关键词汇和句型,如“healthy diet”“balanced meals”“be careful with...”等。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续写或选取一个简短的示例,明确展示如何自然地使用这些关键词汇和句式,例如在描述Sam决定尝试新晚餐时,教师以“Sam decided to try something new for dinner, incorporating vegetables rich in vitamins and minerals, as well as protein-rich tofu.”为示范。学生还需要明确故事的基本结构,即开头引入情境Sam失手让鱼逃走;中间展开情节,讲Sam尝试新晚餐并享受其中;结尾总结Sam从中学习到的重要教训。然后,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学生创作的优秀故事作为范例,在班级内进行朗读展示,鼓励学生提炼并概述这些范文的核心内容,同时引导他们分析并总结范文的亮点所在,进行自我反思,识别出在创作与续写故事时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学生在续写时使用“swim away”(游走了)、“spicy”(有趣的,这里引申为“生活的调味剂”)等生动的词汇,使故事更加有趣;也有学生使用“a little bit sad but also kind of excited”(有点伤心但也有点兴奋),准确表达Sam复杂的情感,充分表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还有学生使用“Variety is the spice of life.” 和 “They even added some tofu for protein.”等融合关键词汇和句式的句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故事传达一定的主题或教训,如健康饮食、勇于尝试新事物等。此类续写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想象力,使得故事情节在贴合单元主题的基础上更加饱满多元,角色性格更加鲜明立体。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及文学创作技巧的有效锻炼。
依托故事写作不仅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有效激发其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故事续写与创作能力。
五、拓展故事资源,增强文化认同
小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为故事教学活动注入多元的活力,并适当且精准地融入历史典故与现实案例,拓展故事教学资源。这样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语言储备量,还能够在更深层次上创造丰富多元的学习情境与条件,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支撑,使其能在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认同。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4 “Then and Now”的教学为例。围绕“过去与现在”的核心议题,教师应展现高度的创新性与文化敏感性,深入挖掘并整合丰富的文化素材。该单元的“Culture time”模块介绍了英美两国的发明,教师可以将此作为切入点,引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他们通过阅读感受中国古代发明的智慧与魅力,从而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联结。为了深化学生对四大发明的理解,教师引入英文绘本作为教学辅助,让学生在色彩斑斓、情节生动的阅读旅程中,直观感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创造过程和独特属性。完成阅读后,学生不仅能够领悟四大发明的多重价值,还能够从绘本中提炼关键信息,如“The invention of paper made lightweight books possible, driving the spread of knowledge and culture.”“The invention of the movable type press came centuries before Europe, greatly increasing printing efficiency.”“The use of the compass made sea navigation possible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vigation business.”“The invention of gunpowder changed the way of war, making long-range weapons possible.”等观点。随后,教师组织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学生以个人视角自由描绘任一项发明。其中,一名学生分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