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双减”政策,让音乐教学增效
作者: 严靖【摘要】在“双减”背景下,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自主性,已经成为广大音乐教师的共识。音乐教师要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创新意识,以最大的努力从源头开始勤于备课,增加自己的“负担”,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
【关键词】双减;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严靖(1990—),女,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
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目的在于减少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避免一些不规范的培训机构骗取家长钱财,同时鼓励教师以具有前瞻性的视角看待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为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部分学校和家长缺乏前瞻性,盲目增加学生的负担,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后劲不足。音乐教师要秉持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收获的教学理念,践行“双减”政策,让音乐教学增效。
一、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音乐
(一)情境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对于初学音乐知识的学生来说,产生畏难情绪是正常的,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这种情绪有充分的理解和宽容。在讲解新的或是比较难的知识时,教师应当先安抚好学生的情绪,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告诉他们:“同学们,这些内容是很有难度的,但你们不用担心。对你们有难度,对其他人也会有难度。我们不用心急,这个部分老师以后也会尽量多讲几次的,肯定让你们在课堂上学会。”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尽力回忆自己刚学习音乐,什么也不懂的时候,自己的音乐老师是通过什么方式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的,自己又是通过什么样的努力获得了继续深入学习音乐的信心的。这样,有利于教师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提前备课,注重对课堂内容的合理设计,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更多、更有趣的音乐知识。学生往往对听故事有较大兴趣,所以教师也可以通过音乐背后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
比如,在教学《游子吟》时,教师在正式开始讲乐曲之前,讲解《游子吟》这首诗背后的含义。可能有些学生已经学过了这首诗,但教师把故事再讲一遍,学生也不会厌倦,毕竟好的故事百听不厌,就像好的乐曲百听不厌一样。教师把《游子吟》弹一遍,再唱一遍,然后邀请学生欣赏,提问学生:“这首乐曲好不好听?你联想到了什么?”此时,学生的学习意愿都很强,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意见。教师正式开始讲乐曲时,进一步挖掘这首诗的意象,如“寸草心”是双关语,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三春晖”既指春天灿烂的阳光,也指慈母之恩。教师把诗中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的场景讲给学生,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通过这样富有情感的教学,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有关爱和美的印象,最后能够达成音乐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如果教师能做好情境式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增强学生的学习专注度。音乐跌宕起伏,变幻万千,教师要用音乐本身的魅力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了解到学习音乐的魅力,才能算是真正的音乐教学。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
(二)制作PPT,安排学生预习和复习
音乐课程的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一样,包含学习的三部曲—预习、听课、复习。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课堂上,往往难以做好预习和复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巩固上课所学内容,教师需要认真地做好引导工作。在课程设计时,教师要注意进行上节课内容的回顾总结,在课程结束时也同样要进行总结。除此之外,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上的文字描述,让学生了解教材的安排逻辑。
教师要制作一些PPT,安排学生去看,并且告诉学生下节课教师会对PPT的内容进行提问,让学生做好预习和复习的工作。这样,学生的知识积累能更加扎实,在下一节课学习时也能更加胸有成竹。具体来说,教师制作的PPT内容主要包括一些小的知识点,如歌曲的名称、作者、背景以及一些乐理等。教师在新课正式开始之前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在巩固知识之后再听课,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制作PPT,安排学生预习和复习,提高了音乐课堂的效率,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变得更加流畅,有效减轻了学习的负担。
由此可见,音乐教学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都符合记忆规律,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和复习,加深记忆。为了能让学生从学习音乐中获得更多快乐,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需要更努力地进行教学的创新,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地。
二、结合教材适当延伸,帮助学生学习音乐
(一)发挥优秀电影的作用
教材中有很多乐曲在经典的电影里出现,表现出了优美的意境和人物的真挚情感。音乐是一门欣赏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感受、欣赏电影中音乐渲染气氛的作用,实现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师借助电影来延伸音乐教学是非常有益的,这样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增加对音乐魅力的了解,增加对音乐课堂的喜爱[2]。
比如,教师在教学《孤独的牧羊人》时,教完唱法和相关乐器的演奏方法之后,组织学生开展歌唱比赛,让每个学生把握好节奏进行演唱,从情感上和牧羊人产生共鸣。除此之外,《孤独的牧羊人》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音乐之声》,让学生感受瑞士民歌的奇特和美妙。此时,学生身临其境地徜徉在阿尔卑斯的山谷中,感悟到音乐给人的温暖和感动。借此机会,教师向学生讲解音乐是跨越国界的艺术,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美是能震撼人心的,音乐中的美是能跨越国界的,音乐在电影中起到渲染气氛,烘托情感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利用好优秀的电影来延伸教材内容,就能对提高音乐教学效率起到很大的帮助,也能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使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组织音乐竞赛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有一句俗话说:“会玩才会学。”对于教师来说,落实“双减”政策,要能把学习和玩乐结合到一起,做到寓教于乐。音乐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更关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而学生在玩乐时,往往能够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大脑高速运转,这时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利用好学生爱玩的天性,也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教学热情,让学生既能真正地享受玩的过程,又能在玩中学到知识[3]。音乐蕴含丰富的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音乐背景、歌词记忆、歌曲唱法等方面开展音乐竞赛,比拼谁了解得多,谁掌握得好。
比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教师组织音乐竞赛。学生一句一句地接,比拼谁记得住歌词,唱得准旋律。能唱得好的学生,教师就奖励其一块小糖果。如果有学生没接上来,教师要安抚学生的情绪,鼓励其不要气馁。
又如,在教学《牧场上的家》时,教师组织音乐竞赛,竞赛内容为认识牧场动物的种类。教师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如查找资料、制作PPT等。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要限制学生参赛内容的篇幅,不能只让部分学生上台,而要尽量让全体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实现让全体学生都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感受探索的乐趣的教学目标。
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一方面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能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学习。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学习潜力是无限的,学生可以从很多方面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料,可以从很多角度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建立学习的信心。教师要积极创新,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学习音乐的趣味,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课堂,切实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一)鼓励学生参加音乐活动
学生的表现欲望是很强的,而且往往没有什么压力,不会考虑太多,愿意表达自我。这时教师要为学生安排足够的展示机会和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长处,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表演的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水平。教师在把教材内容教完之后,应当安排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拓展学生学习音乐的空间,展现音乐教学的活力。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大合唱、乐器合奏、乐器独奏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同时推动良好艺术氛围的形成,推进“双减”的落地[4]。
比如,教师在上完一个单元之后,组织歌唱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促进学生提升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抓住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爱的精神品质。有的学生擅长表演,有的则不擅长表演,教师对擅长和不擅长表演的学生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让每个学生认识到学习音乐是一件水滴石穿的事,好就继续加强,不好就寻求帮助,没有什么需要担心和害怕的。
音乐活动是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除了要教学生歌曲和乐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音乐活动,让学生表现自己,增强自信,获得良好的音乐体验,享受音乐活动的乐趣。
(二)鼓励学生主动试唱新歌
教师教学教材上的新歌之前,要让学生主动试唱一下,只有学生真正地唱出来,教师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教师应当把有问题的部分反复地、耐心地讲解,让学生把握到不同节拍、不同音调细微的差别,理解简谱上的符号代表的含义。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尽力把教材内容讲好,并且要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而在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后,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问题。
比如,在教学《军民团结一家亲》时,教师告诉学生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的节拍等内容,并鼓励学生进行试唱。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试唱的情况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纠正演唱的错误。学生常见的问题有节拍不对、音调过高或过低、唱歌的气息出错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乐理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
又如,教材上会对演唱歌曲的情感有特定的要求,用“欢快的”“缓慢的”等词来提示学生唱歌的情感。教师向学生解释这些词语的含义,告诉学生歌曲蕴含的情感和唱法要求,让学生理解唱歌时音调的高低起伏、节奏的快慢缓急等相关因素。面对学生唱歌时存在的相关问题,教师可借助钢琴等乐器来辅助学生打节拍。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激发学生的唱歌兴趣,提升学生的唱歌技巧,教师需要用心去对待课堂教学,用自己的“一大缸水”去填满学生的“一碗水”。教师鼓励学生主动试唱新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优化音乐教学的过程,有利于践行“双减”政策,让音乐教学增效。
结语
教师践行“双减”政策,推动音乐教学的增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验音乐,接受优秀音乐的熏陶,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就感。教师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更多的音乐教学方式,践行“双减”政策,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薇,郑云宏,费松琪,杜衣杭.“双减”下小学音乐美育的践行途径[J].大众文艺,2022(03):153-155.
[2]卢靓.“双减”背景下音乐鉴赏融入小学课后服务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21(36):8-9.
[3]李鸿娟.因乐施教 以美树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策略探析[J].教育界,2021(51):80-82.
[4]袁丹.引入新体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小学音乐教育新体系的作用与实践[J].新课程,2021(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