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杨亚红【摘要】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越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能够促进学生更为主动地思考,从而对数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同时,问题意识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有必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数学学习情况等方面的因素,以适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作者简介:杨亚红(1975—),女,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朝那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期间能够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并且善于提出问题,从而切实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推动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基于此,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式及策略进行探究。
一、重视营造课堂氛围
相较于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更为关键,因为问题的提出需要学生具备创新精神与想象力。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此外,教师应该重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产生提出问题的欲望,而这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如果学生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就表明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认真倾听了教师所讲述的知识,并动脑进行了思考,这非常有助于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目标。应该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十分活泼好动,教师重视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课堂纪律方面的把控,避免学生扰乱课堂纪律,保证课堂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一课的教学时,笔者想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教学目标,因此特别重视营造课堂氛围。首先,笔者将熊猫玩偶、大象玩偶、汽车模型、正方体、长方体等相关的物体带入课堂,吸引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其次,笔者引入《盲人摸象》的故事,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氛围。最后,有的学生提问:“不同的人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吗?”有的学生提问:“观察物体的时候,从不同方向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一样的吗?”还有的学生提问:“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正方体吗?”
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充满了求知欲,对教师所讲述的知识非常感兴趣,提出的问题也非常有教育意义,与此同时,学生充分地了解了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增强了问题意识。
二、多加鼓励学生提问
教师不管是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要主动和学生沟通与交往,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不对教师产生惧怕的情绪,进而使学生更加敢于提出问题。
如果学生可以做到敢于提出问题,那么其学习效果也会随之增强,并充分体会到提出问题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习与探究的兴趣[1]。但应明确的是,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不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都应该对学生予以一定的肯定与鼓励,以此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自信心,避免学生对提出问题产生畏惧的情绪,保障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性。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存在不足,教师应该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对学生的不足进行分析,让学生改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合作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充分地碰撞,如此不但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十分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做到了多加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敢于提问。笔者发现不少学生都会提出问题:“为何2+2和2×2二者的结果一致,而4+4和4×4二者的结果并不一致呢?”在学生提出此问题之后,笔者及时对学生加以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鼓励学生以画图的形式探究上述算式。学生画图探究之后,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而在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为进一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又如,在开展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四边形”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做到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猜想,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引导学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的学生说:“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此时,笔者肯定学生的回答,并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大胆提出相关的问题。有的学生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直角吗?”有的学生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直的边吗?”有的学生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边都相等吗?”还有的学生提问:“用一张长方形的纸能折出一个正方形吗?”此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一一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不仅参与问题生成的过程,还参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此,学生在笔者的鼓励下,提高了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并能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学习。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有不少学生能够敢于在数学课堂中提出问题,但是所提出的问题普遍较为浅显,甚至存在与数学学科无关的问题。对于此种状况,教师务必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到会问,即善于提问。
一方面,教师应该为学生选择有助于思考的材料,以此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更为积极地参与具体的数学实践,更愿意主动地思考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内容加以整合,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进而提出问题[2]。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的教学时,笔者为学生选择有助于思考的材料,并创设具体的情境:小红的父亲想用铁丝网围出一个长6米、宽3米的鸭笼。之后,笔者提问学生:“在了解此情境之后,你是否能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找到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结点,充分激发了思维和想象力。有的学生提问:“小红的父亲用的铁丝网长多少米?”还有的学生提问:“如果此鸭笼的一面是紧贴墙的,那么铁丝网至少要多少米?”笔者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数学知识“活”了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提出问题,并且有利于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此外,教师还应示范性地提出问题,并且保证所提出的示范性问题具备一定的启发性与创造性,从而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而教师示范性地提出数学问题之后,学生也能够学习和模仿教师,长久坚持下去,势必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四、在各项教学环节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若想实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标,就要把工作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各项教学环节中强调问题意识。
在课堂的引入环节中,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对提问感兴趣,指导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具体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产生听课不专心、做小动作等现象。针对此种情况,教师需要在课堂的引入环节提出富有趣味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与关注程度,从而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有所回应。如此,十分有利于增强学生继续学下去的动力,让学生对提问感兴趣。
在讲述新知识的环节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鼓励学生温故而知新,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来探究新的知识。学生在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构建科学的数学认知结构,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此外,教师需要摒弃“唯分数论”式的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提问,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新知识。如此,学生才能够调动思维,提高积极性,体会到提问的乐趣。
在课后作业环节中,教师需要创新作业的形式,在满足学生具体学习需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来说,教师需要有效利用课后作业,指引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课后也能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发现。此外,教师需要及时解答学生的提问,仔细分析学生的提问情况,给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中激发学生对提问的兴趣,指导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814千米,再从乙地到丙地行驶了1142千米的动画,并提问学生:“根据动画的内容,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尝试解答吗?”学生纷纷调动思维,畅所欲言。有的学生提问:“甲地到丙地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提问,并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概念:“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作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作加数;加得的数叫作和。”
又如,在开展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在课后作业环节中创新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不布置以往的书面数学作业,而是针对学生在课堂用纸折出直角梯形之后提出的问题“这是否为梯形?”,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分析。学生课后结合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用折、剪或者画的方式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剪下的两个图形可能是什么?”于是,学生继续探索与分析,发现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后,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如此,笔者通过创新课后作业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培养学生乐于提问的意识
学生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乐于提问,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理,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培养学生乐于提问的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乐于提问的意识呢?笔者认为,一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在教学数学概念、公式等知识的环节,教师更需要指导学生发挥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发现,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能够将提出问题视为一件富有趣味的事情,能够在不用教师督促的情况下主动地提出问题,并积极地探索分析,那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可以进一步增强,获得良好的提问体验。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培养学生乐于提问的意识。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笔者先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先思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怎样计算的;再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想一想小数除法的计算要注意什么。在学生掌握被除数是小数时该怎么除、怎样验算小数除法等问题后,笔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此时表现出了自身的潜力,提出“小数除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得到的商比1小”的深度问题。笔者肯定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与学生一起探究此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培养了学生乐于提问的意识。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深度学习过程,切实推动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慧.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培养与提升[J].天津教育,2021(22):69-70,73.
[2]李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58):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