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探微
作者: 黄苏姝【摘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与学生的审题能力有着密切联系,审题能力能够在学生分析数学问题时,帮助学生快速且准确地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同时避开其他干扰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解题准确率。文章结合实际情况对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黄苏姝(1990—),女,江苏省启东市徐龙小学。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教师愈发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简单来说,核心素养属于综合性能力,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以此为基础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一、提升学生审题思维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很相似,培养学生的审题思维能够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混淆知识的情况,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1]。小学生在阅读题目时,常常会出现不用心审题的现象,为了使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数学教师必须让小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认真查看题目中的信息,提高自身审题的严谨性,从而保障解题的正确率。例如,教师向学生出示两道数学题目,第一题:“四年级一班的学生去参加春游活动,该班级有36名男同学,33名女同学,出行时如果以3人一组进行活动,那么该班级学生一共能够分为多少组?”第二题:“四年级一班的学生去参加春游活动,该班级有36名男同学,33名女同学,出行时如果以3人一组进行活动,那么女生能够分为多少组?男生能够分成多少组?”在呈现两道题后,教师先让学生对第一题进行解答,由于题目比较简单,因此学生很快解出了答案。然后,教师让学生对第二道题进行解答。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很容易与第一题混淆,许多学生给出了错误答案。教师不急于判断学生的对错,而是让学生对两道题目进行分析与比较,将两者之间的区别找出来。学生通过比较后发现,第一题的题目是询问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加起来后可以分为几组,而第二题的题目主要是问男生和女生各能够分成几组。学生对题目进行比较分析后,能够找出题目之间细微的区别,从而能够迅速理解题目,这有助于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时,需要通过简单的生活用语表述抽象的数学语言。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而数学这门学科的逻辑性与复杂性,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刻板印象,让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是高不可攀的大山,每当面对数学时就容易产生畏惧情绪。为了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生活中常见的元素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数学。由于学生自身阅历的局限,学生难以理解数学题目中抽象的术语,因此教师需要将其转换成较为生活化的语言,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审题,自由地转换题目,从而提高学生对题目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例如,教师提出问题:“小红家种了30棵苹果树,每棵树每年的产量为13千克,请问小红家每年能够生产多少千克苹果?”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需要将“每棵树的产量”转换为比较生活化的语言,即“每棵树生产的苹果量”,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
二、培养学生审题习惯
在解答数学题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反复阅读题目,让学生用心理解题意,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题目的核心要点,并有效理清解题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
率[2]。例如,教师在开展多位数的教学时,因为多位数有较多数字,而且数位比较大,所以学生如果缺乏严谨态度,那么在做题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错误,导致结果严重偏离正确答案。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保持严谨性,对题目进行反复阅读,弄清题目中的数位,然后再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进行数数。学生对题目进行反复阅读,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多位数的相关知识,在解题时能够极大程度地避免错误,有助于提升解题效果与质量。又如,在带领学生对加减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给出如下题目:“水果盘里一共有5个梨,小刚的妈妈买了6个苹果放进去,小刚玩耍回来后在水果盘中拿了一个梨,又拿了一个梨给同学,小刚的爸爸回家后又放了5个梨,请问现在水果盘中一共有多少个梨?”这道题中的要素比较多,很容易让学生理解错误,所以教师需要让学生对题目进行反复阅读,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题目中一共有多少个加减步骤,同时明确题目最后求的是什么水果的数量。学生通过反复读题,掌握了题目的核心,然后解出了答案,即5-1-1+5=8,梨的数量是8。这种反复读题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题能力。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忽视题目中无关紧要的条件,重点关注题目中的关键条件。例如,教师布置了如下一道练习题:“阳光小学一共有6个班,李老师主要教二年级一班与三年级一班的学生,其中二年级一班的学生有45个,三年级一班的学生比二年级一班的学生多9个,请问李老师一共教了多少名学生?”该题目中,对解题没有影响的条件为“阳光小学一共有6个班”,即便将该条件换成其他条件也对解题没有任何影响。同时该题目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条件是“二年级一班的学生”“三年级一班的学生”等,这些条件是不能够替换的。通常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在解题过程中忽视“三年级一班的学生比二年级一班的学生多9个”这一条件,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会把题目看成“二年级一班的学生比三年级一班的学生多9个”,从而得到错误的结果。良好的审题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题目中的重点条件,让学生有理有序地审题。
三、找准题目关键信息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数学概念,学生在解题时很难理解这些概念,从而导致解题错误,所以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找准审题的关键,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学用语,从而提高审题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筛选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这对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例如,在解答行程问题时,学生难以理解“相向而行”与“相背而行”的含义,在解决应用题时,难以理解“倍”的含义,因此很难读懂题目,无法确定数量关系。在解决“一辆货车与一辆客车分别从相距858千米的A地和B地开出,货车每小时的速度是78千米,是客车每小时速度的1.2倍,货车和客车多久之后能够相遇?”这道题时,许多学生的解题思路为“858÷(78+78×1.2)=5”,这样的解法表明学生并没有理解题目的关键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题目的关键,也就是“货车速度是客车速度的1.2倍”。在了解这个关键因素后,学生懂得这道题的关键就是题目当中的倍数关系,从而得出答案,即858÷(78+78÷1.2)=6,所以货车与客车会在6小时后相遇。这样的审题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从而更好地作答。除此之外,读懂题目并不代表把握题意,再加上学生之间存在思维上的差异,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根据不同的思考角度,学生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在理解题意时,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容易产生偏差。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分析题目,从整体把握题意。例如,教师布置了如下题目:“某水果园去年收获了3吨火龙果,今年比去年增加了4吨,问这两年水果园收获了多少吨火龙果?”部分学生审题后列出的式子为3+4=7,而有的学生列出的式子为3+4+3=10。之所以会出现差异,是因为部分学生对“增加了”这个概念没有理解透彻,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找准审题关键,让学生对“增加了”与“增加到”之间的区别产生深刻的认知与理解。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审题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
四、激发学生审题兴趣
数学知识具有晦涩和抽象等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产生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应用课本插图来调动学生的审题兴趣,让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从而在隐藏的信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与探究能力的提高,能够实现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例如,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如下题目:“三年级二班的小学生要出去春游,教师有6名,学生有84名,请问每辆车应当坐多少人?”题目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车辆数目,但题目旁边有一幅插图,图片上画着一群老师带着一群学生,正走向前方的车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题目旁的插图进行观察与分析。这幅插图有着丰富的色彩和有趣的卡通人物形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审题兴趣。学生观察后,发现插图上一共有3辆车,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计算,得出相应公式,即(6+84) ÷3,最终得到正确答案,每辆车应当坐30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题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审题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影响。
五、通过操作辅助审题
数学语言的精练在客观上增加了审题的难度。教师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运用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数一数等方法,将文字转化为显而易见的图形,以辅助学生审题,帮助学生找到条件之间的联系。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知识点的题目的教学为例,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与名称,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能力,但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解答题目时进行动手操作。教师可以将已经准备好的道具(各种形状的纸)分发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认为哪张纸是长方形,哪张纸是正方形呢?请将这些纸张贴到黑板上的相应位置。”接着,教师让学生拿出几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纸,提问学生:“现在我们要研究一下长方形的边与角,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呢?”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拿尺子量一量,有的学生提出可以通过折叠纸张的方式进行观察。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运用刚才讨论过的方法找出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经过讨论与分析之后,教师邀请不同小组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指着1组的学生提问:“你们是如何知道长方形有四条边的?”学生回答:“数。”教师又指着2组的学生提问:“你们是怎么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结果呢?”学生回答:“我们是通过量的方式发现的,也可以通过折叠的方式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然后教师向全班学生提问:“那大家应该都能看出长方形有四个角,大家知道这四个角都是什么角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直角。”接着,教师又拿出长方形的教具,依次向学生们展示长方形的不同边长,让学生区分“长”和“宽”的特征。
简而言之,审题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数学问题,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自觉反思,自主积累,从根本上提高审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德芬.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情感读本,2020(30):87.
[2]姜兴海.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题审题能力的策略分析[J].中外交流,2019,26(41):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