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视角下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的策略分析
作者: 徐郁燕【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发生了变化,教师在培养学生绘画技能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对于美术技能的应用,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美术作业中。现今,小学美术教师要因材施教,在差异视角下对学生进行教学,作业的设计也应在差异视角下进行。基于此,本文结合人美版美术教材,从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入手,对小学美术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和新课程标准下的优化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差异视角;小学美术;作业设计
作者简介:徐郁燕(1996—),女,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弇山小学。
作业设计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施对于学生品格的塑造以及未来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美术作业设计中,教师不能从“唯分数论”的角度出发,而需要在差异视角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需要改变以往关于作业的观点和想法,从让学生一味地学习知识,进行机械式的绘画训练,向培养学生的情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转变。作业设计的优劣程度直接关系到美术课的教学效果。优秀的作业设计往往能够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对学生大有裨益;相反,有所欠缺的作业设计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美术的兴趣,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对于一线美术教师来说,作业设计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创作的美术作品往往可以反映出这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完成美术作业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而设计美术作业是对美术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考验。所以,教师需要将作业设计质量的提升贯穿于小学美术的教学之中,对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的路径进行探究,结合当前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的情况,明确美术作业的优势,了解学生对美术作业的态度,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作业设计策略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当前小学美术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作业的内容僵化,形式单一,缺乏层次性,不够个性化,是当前小学美术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教师将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作业内容单一,过于形式化
在如今的美术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上课的任务,而缺乏对美术教材的深度思考和对学生自主思考、实践学习过程的关注,设计的作业内容单一,过于形式化,导致不少学生创作出的美术作品千篇一律。造成这一问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部分学校的美术教师队伍比较年轻化,部分美术专业的学生刚从学校毕业就任职美术教师,虽有理论知识的储备但是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设计作业。
(二)作业内容缺少针对性,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美术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在作业内容、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区别。而且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在美术课堂的学习中,对于知识的认识和审美的感悟不尽相同,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但部分教师只是按照以往的美术教学经验布置相应的作业,作业内容缺少针对性,这就使得绘画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教师在课上布置的作业,而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完成起来则较为困难,并且所提交的作业质量堪忧。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也降低了美术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设计分层作业,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
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之中逐渐形成审美能力和自己的个性。小学生开始接触美术的时间不一定相同,个体的潜能也存在差异。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作业往往会有自己不一样的理解。所以小学美术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受学生欢迎的分层作业,让他们在开展类型各异的作业任务中自主实践。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作品的创作掌握美术技巧,并努力提升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认知水平。教师在进行美术作业的设计之前,需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记录,让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这也是分层作业的一大优势。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当前的能力情况,因材施教,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美术作业[1]。
教师应设计学生可以量力而行的课堂作业。对于课堂表现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学生仅完成部分作业;对于课堂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对作品进行临摹;而对于课堂表现较好、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出关于作品创新方面的更高的要求。
例如,在“我和昆虫”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昆虫,在表现出昆虫外形特点的同时,充分发挥想象力,想一想自己和昆虫之间会发生什么奇妙的故事。并且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要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如让能力一般的学生参考教材中昆虫的外形,尝试用基本形概括的方法进行绘画,让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除了用基本形概括的方法,还要尝试用点、线、面装饰昆虫的外形,并表现画面中的遮挡关系。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完成一幅让自己满意的美术作品。教师通过分层作业的设计,既可以保证学生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美术作业,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等,进而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提升。
(二)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作业差异性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感受美术作业的魅力,并通过多维度的作业设计,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方法,以此提升差异视角下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的质量。在为学生布置了美术作业之后,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或许会发现:有少部分学生往往只是临摹教师的范画或者其他同学的作品,缺乏自我创新的能力;还有部分学生为完成作业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从这些作业中看出,这些学生是在兴趣班上进行过训练的,他们对过多理论的学习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发挥。对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作业内容的差异化设计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突破自己。
比如,在“大师画我也画”这节课中,笔者让学生通过欣赏毕加索的作品,了解如何对人物的五官进行重组,激发学生对抽象艺术的兴趣。在学生进行绘画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一名学生觉得自己画的侧面的鼻子放在正面的人脸中有点不协调,但又不知道该怎么画。这时,笔者向他展示了班上其他学生的作品,这些作品中人脸的五官组合五花八门,用线十分大胆。于是,这名学生开始进行想象,通过调整鼻子的不同角度,将眼睛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最后完成了一幅优秀的抽象画。
又如,在“绘画游戏”这节课中,笔者在新授环节展示部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请学生猜猜这些图形像什么物品的平面。有的学生说三角形像三明治、猫耳朵、切开的西瓜的平面,圆形像脑袋、纽扣、钟表的平面,有像裙摆、头发、塑料袋的平面的不规则图形……可是,在实践过程中,有几个学生想不出有的图形可以变成什么物品。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慢慢转动图画本,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从而更好地进行联想。这样一来,学生在激发创作兴趣的同时,激起了一个又一个创新的火花,同时还增强了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可见,学生们的思路一打开,美术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三)进行多元化的作业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开展的作业评价需要有针对性,而美术作业展评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作业评价活动形式。作业展评活动的优势在于能够突出美术课的主题,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教师可以在作业展评环节,采用师评和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作业的评价者。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在评价他人,更是在寻找他人的作业中的闪光点,并加以学习,对自身的不足进行改正,从而实现作业设计的优化。
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的每位学生都有一张“阳光银行卡”,这张卡上记录着学生的获奖情况,学生每获得一个奖项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学生可以在学期末,用自己的积分在“阳光银行”兑换心仪的学习用品。于是,笔者在作业评价环节设置最佳创意奖、最佳色彩奖、最佳潜力奖、最具人气奖、最佳构图奖等奖项,根据学生的作业成果进行相应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积分的增减情况会实时同步到各个班级教室门口的电子班牌系统中,系统后台也会将情况通过手机软件告知家长,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利用直观的数据,可以让家长等群体共同参与到作业展评中,从而进行更全面的评价[2]。
(四)多途径整合作业,提升作业层次性
教师需要多途径整合作业,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感受美术作品的风格和特点,体会美术作品的真谛与内涵。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感受不同类型的美术语言以及作品风格,而部分美术教材的例图数量比较有限且排列无序。教师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整合以及补充,通过借助互联网等途径,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并充分发挥小学美术作业的优势,营造充满情趣、充满活力的课堂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悟能力。
例如,在“我们身边的痕迹”一课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上的作品,用彩铅对钥匙、树叶等物体进行拓印,也可以让学生使用其他美术材料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作,如水粉颜料、油画棒、吹塑纸等。使用多种多样的美术材料展现出的艺术效果各不相同,同时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制作一幅以秋天为主题的树叶拓印画。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简单的物体拓印的作业升华成有主题、有内涵的作业,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与对艺术的认知水平。
(五)提高作业设计能力,促进教师发展
美术教师需要把握作业设计的具体原则,利用作业培养学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作业设计能力体现在能紧密结合美术教育思想与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美术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调查发现:部分教师通常会根据美术教材中的艺术实践要求进行作业的设计,而自身缺乏对作业设计的思考;而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加大备课、备作业的力度,把作业设计得目标明晰且具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作业。另外,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教师设计作业的能力。如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让教师加强对一系列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从专业的角度理解作业的目标和任务,了解作业的多样化形式,对学生的美术认知水平等学情进行全方位了解;通过学校定期开展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让教师针对不同年级的美术作业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在交流中有所收获;组织年级组的学科教师开展一系列作业设计的比赛,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让教师针对同样的教材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作业,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促进自身发展。
结语
美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学科从新课改实施以来并未受到部分教师及学生的关注。为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着重于对美术理论的讲授,更要注重对美术领域的人才培养,这成为差异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的方向。教师需要坚持以高效的教学和作业设计为目标任务,以提升自身能力为切入点,遵循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的大方向进行作业设计。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讲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熊伟.风光只在求异中 远近高低各不同:差异视角下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5(09):6-7.
[2]何宛静.优化课堂作业,在“小美”中寻求“大美”:小学美术课堂作业设计策略探究与实践[J].求学,2018(3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