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基于“图像识读”素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作者: 朱寒慧

【摘要】美术学科因其自身的学科特性在视觉形象方面有着优势,能够行之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因此,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图像识读技巧积累的机会,从探索图像的演变、充分利用美术实践课、丰富美术欣赏课教学模式以及突出美术与生活的关联等方面出发,巧妙引导学生有效观察和分析图像,并通过模仿学习积累评析图像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化图像识读思维的形成。

【关键词】美术教学;图像识读;欣赏活动;实践活动

作者简介:朱寒慧(1994—),女,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

小学美术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美术欣赏课以及美术实践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能够在教学指向性更强的美术课堂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使学生形成识图、解图、辨图、绘图等综合素养,进而让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能够获得切实的提升。

一、小学美术学科中蕴藏的“图像识读”素养内涵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美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术作为开展美育的重要学科,主要通过美术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是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美术图像、作品、影像以及符号等信息。在接收这些信息时,学生需要能够主动识别,并具备一定的解读能力。同时,学生还需要让这些图像信息服务于自己的生活,例如在绘画、设计、传媒等领域中运用图像识读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美术教学。例如,可以通过设置绘画、设计、摄影等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像信息,还可以通过讲座、展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图像信息,让学生从中学习。此外,美术教学还可以采用互动式、探究式等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图像信息,提高他们的图像识读和分析能力。总之,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是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像识读技能,提高艺术审美水平,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二、基于“图像识读”素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探索图像的演变,消除学生读图障碍

1.发掘图像原型,加深对图像的理解

但凡是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基本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也正因如此,艺术作品才会高于现实生活,带给人们别样的感受。艺术作品中往往折射出较为突出的个人主观情感,因此,为了让学生在对图像进行识读的过程中提取到有效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找到图像原型的方式,让学生在直观观察图像原型的过程中,加深对图像的理解[2]。

教学实践证明,如果直接将一幅美术作品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赏析,学生通常会感到茫然。而如果教师先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美术作品中的实物形象,然后再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点评,那么学生便能够自然地回答作品中的图像是什么物体、有什么特点、与什么物体类似,以及自己在哪里见过等。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图像,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图像原型,让学生赏析图像的过程变得更为简单。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较少,在遇到不够直观、清晰的事物时常常会表现得没有耐心,但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当他们在对图像进行识读时,每发现一点新知,他们美术学习的成就感也会愈加强烈,这对于保持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而言具有积极

作用。

例如,在教学“参观和旅行”这一课时,课本所呈现的案例图画包含了许多游玩、旅行的场景,如自行车骑行旅游,享受阳光沙滩等。对于这些情境,部分学生可能亲身经历过,所以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先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是否有过和图画上相似的游玩经历,自己在游玩的时候又是怎样的状态。此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回忆起自己曾经和父母骑三人自行车的场景等。当学生的话匣子被打开后,教师可以顺势让学生将旅行中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以图画的方式记录在绘画本上。当学生逐步养成在图像识读的过程中主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掘图像原型的意识后,即便是遇到经过变形的、看似复杂的图像,他们也能够静下心来欣赏。

2.将图像进行对比,提升学生的辨图能力

不同的事物经过对比,其各自所具备的特征会更为明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两种甚至是多种类型、风格不同的图像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将图像进行对比。有了直观的对比,学生能够更快、更准地找到图像所具备的特点,并且对这些特点形成良好的记忆,这有利于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图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类型相同但细节处理手法不同的作品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对比,逐渐掌握分析同类型图像的有效方法,这种方式比教师直接口述赏析经验更加有效。

例如,在教学“学学构图”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图像的对比放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感知图像构图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学生作品为例,在该幅学生绘画作品中,作为图像主体的正面人像被放置在画纸中间偏上的部位,且占据了近四分之三的画面,能够有效吸引欣赏者的目光。除此之外,人像两边不对称的树木也发挥出了烘托主体的作用。可是当教师将人像的头部缩小并将人像的身体部分放大至头部的三倍,人像依旧居画纸中间偏上的位置,学生可能会因为夸张的人像比例而哄笑。通过图像对比,学生对于为什么需要合理构图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教师由此便能顺利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利用图像对比引导学生赏析图像,往往会比直接用语言为学生分析图像更具说服力。

(二)充分利用美术实践课,提升学生图像识读能力

1.在模仿中加深对图像的了解

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是驱使其进行学习和模仿的一大动力,通过学习和模仿,学生对于图像的有效识读能力也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美术实践活动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模仿中加深对图像内涵的理解。由于美术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分析每一幅图像的全部特点,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做图像赏析示范,让学生在模仿赏析的过程中掌握相关技巧,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图像赏析思路[3]。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图像中的内容。有了亲身体验,学生对于图像的解读会更为透彻,其主动与同学和教师分享图像解读感受的意愿也会更加强烈。

例如,在教学“画情绪 画性格”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不同的表情图像,然后再请学生上台模仿表演不同的情绪所表现出来的表情,并将学生的表演过程录制下来。待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播放模仿视频。当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同学的模仿视频时,课堂氛围被推上高潮。因为表演者是学生本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会尤为集中。而未上台进行模仿表演的学生,也会在观看同学的模仿表演视频时,不自觉地模仿表演相同的情绪,甚至还会指出表演的同学哪里没有演绎到位。此时,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不同表情的呈现特点上,这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2.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作构思能力

在小学美术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会遇到学生不知道如何下笔作画的教学问题。虽然教师在让学生作画前已经为学生出示了大量的范图,并为学生做了细致的讲解,可是等到学生自己作画时,部分学生仍然会久久无法落笔。即使能够动笔作画,也会在作画的过程中不断推翻之前的想法,在画本上反反复复修改,这也就导致学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绘画。所以,美术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构思完成度,只有学生想清楚自己想要绘画的内容和想要表达的含义,才能够流畅地完成绘画创作。学生绘画创作构思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对图像的准确理解和整体把握。在正式作画前,教师需要专门为学生预留出构图的思考时间,让学生逐步养成绘画创作构思习惯,将绘图前构思变成像写作文前罗列提纲一样平常的事情[4]。当学生构思成熟后,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分享构思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作画步骤,同时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创作构思中潜藏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提醒。

(三)丰富美术欣赏课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读图

1.以趣味性的欣赏课组织方式,提高课堂互动频率

千篇一律的美术欣赏课活动会逐渐消磨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活动的组织方式进行合理创新,不断提高美术课堂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为主动地识读图像,并在图像识读的过程中获得艺术享受。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增强美术课堂的趣味性,如教师可以将两幅相似的图像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找茬”。教师故意制造的不同点就是帮助学生获取图像关键信息的突破口。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接力作画”的机会,例如在美术欣赏活动课的游戏部分,可以给定学生基础图像,然后让多名学生在基础图像和指定主题上发挥想象,依次接力自由创作。这样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能够让学生的创造力有发挥的空间。由于每个学生的创作想法不尽相同,而为了完成既定主题的绘画任务,每一个参与作画的学生都需要对前一个同学完成的绘画部分进行有效整合,这对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提升而言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锻炼。

2.通过“欣赏三部曲”,锻炼学生梳理解图步骤的能力

所谓“欣赏三部曲”,是指将图像识读的全过程分解为三个步骤:一“赏”,二“评”,三“述”。当学生初次见到一幅图像时,首先被调动的是视觉感官,此时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看到图像的第一感受,而不是直接先为学生讲解图像,再请学生谈图像带给自己的视觉感受。在学生能够流畅地说出自己从图像中观察到的内容后,教师可以从图像的表现方式、构图、色彩搭配等角度出发,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图像的不同方面去展开评析。对于学生回答得不够准确的地方,教师可以先让其他同学帮忙纠正,然后再请前面的学生重复正确的答案,以达到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的目的。完成了图像的“赏”与“评”,最后便是“述”的部分。在前两个阶段,教师可以有效了解学生对于图像的不同欣赏感受。由于教师并没有在学生识读图像前为学生讲解图像,因此学生会想要知道自己对于图像的见解是否与教师的见解一致,这个时候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会较为集中。美术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黄金时间,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的时候为学生讲述图像作者的相关经历、图形创作的年代背景等。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能够判断之前自己对于图像关键信息的识读是否准确,这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图像识读思维的形成。

(四)突出美术与生活的关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美术作品

小学美术教师在设计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时,需要有选择性地挑选所使用的图像,将学生日常接触较少但需要准确识读的图像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加深对艺术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慢慢使用所学的美术知识为生活提供便利。此外,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常常会与学生一同欣赏名家大师的画作。在对优秀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够得到艺术熏陶,学生的思想也能在了解名家大师生平经历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对于小学生而言,欣赏名家画作并不是为了让他们对图像内涵有多么独到或者是高深的见解,而是为了拉近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知道艺术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便能够在不断的图像识读锻炼中获得有效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注重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让学生真正在美术课堂活动中获得美育。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图像识读能力后,他们不仅可以借助美术学科开阔自己的眼界,还可以有效弥补自己因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对这个世界认知的缺失。因此,小学美术教师需要不断根据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及时、科学地调整美术欣赏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在图像识读中收获快乐,为未来图像文化的创造埋下希望的种子。

【参考文献】

[1]王伟.问题导学下的小学美术“图像识读”教学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8(5):121.

[2]魏菲.视觉文化时代下小学生图像识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之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28):84.

[3]苏丹.视觉文化的时代特征[J].美术大观,2010(11):68-69.

[4]刘凌. “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的新视角[J].考试周刊,2019(54):18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