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乡曲韵育扬剧幼苗

作者: 于小芳

【摘要】戏曲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国扬剧之乡”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幼儿教师进行扬剧艺术进幼儿园的实践探索,建构扬剧课程,将扬剧艺术融入课堂、融入生活,让幼儿学扬州话,唱家乡曲,沉浸于扬剧艺术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在幼小的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关键词】扬剧;戏曲;幼儿;实践

作者简介:于小芳(1978—),女,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少年宫幼儿园。

扬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底蕴深厚,但如今很多年轻人对扬剧知之甚少。为了传承戏曲文化,笔者所在幼儿园积极开展扬剧艺术融入教学的实践,让幼儿学习扬剧。

一、学习其音,打好语言基础

扬剧是用独特的扬州方言传唱的,其流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幼儿要学唱扬剧,说好扬州话是基础。我园利用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扬州童谣帮助幼儿学说扬州话。在选材时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兴趣、情感等因素,以内容健康向上、贴近生活、富有童趣,语句朗朗上口、押韵对仗、节奏感强的童谣为主。

(一)会说方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园教师用童谣一字一句教学,让幼儿会说、愿说、爱说。比如:在学习童谣《劈竹子》时,教师首先让幼儿学习用扬州话打招呼说“小青蛙,你好啊”,学会扬州话中“a”的发音,然后再学习童谣里的“丫”字的发音,由易到难,初步激发幼儿对扬州话的兴趣;在学习童谣《扇子》时,教师让幼儿拿着扇子扇一扇、摇一摇、说一说,从而掌握“扇子”的扬州话发音“xian zai”;在学习童谣《螺》时,教师让幼儿玩手指表演,做手指印画,在此过程中指导幼儿读准“螺”和“拙”的扬州话发音“luo”和“zuo”;等等。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学讲普通话的同时学会扬州方言,为扬剧的学习奠定语言基础。

(二)增长知识

童谣积淀了一方水土的民间文化,其中有很多具有年代感的词语和地方俗语。教师要引导幼儿理解童谣中的语言知识,为理解扬剧中的文化知识奠定基础。比如:我园教师教授童谣《城门几丈高》时,引导幼儿学说方言,认识古城门,感知“一丈”的高度,对古代城门的高大有具象认知;教授童谣《乖乖不能滚下来》时,引导幼儿学习两个具有扬州地方特色的词“躬被窝”(钻进被子里)和“快滴个”(快一点),让幼儿理解其中的含义;等等。总之,教师要引导幼儿丰富扬州方言的知识,并从中感受祖祖辈辈生活的烟火气息,从而能够理解扬剧中的民俗文化。

(三)陶冶性情

扬州童谣中有很多歌颂家乡美食特产、民俗风情、秀丽风景的内容。比如:我园教师教授童谣《吃虾》,让幼儿知道扬州是鱼米之乡,萌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端午节前后,教师教授幼儿朗诵童谣《鸭蛋鸭蛋掏掏》《六月六》等,并让幼儿体验编蛋网子、做香角子、系百索子等端午习俗,享受地方风俗的浸润;等等。总之,教师要引导幼儿体会童谣中的生活情、家乡情、亲子情等,为感受扬剧艺术奠定情感基础。

二、领会其韵,吟唱经典曲调

扬剧剧目丰富,其中一些复杂、冗长和传统的剧目不适合幼儿学习。因此,我园教师筛选了短小、精悍、活泼、明快的曲调,让幼儿学习和演唱。

(一)欣赏感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为此,我园教师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组织幼儿和家长去扬州当地的博物馆实地参观,初步了解关于扬剧的知识和文化,然后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扬剧,让幼儿充分欣赏感知。

1.赏经典剧目。我园引入丰富多彩的教学剧目—扬剧《红灯记》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斗争的故事,《看灯记》展现了元宵佳节时人们走上街头观灯、赏灯的喜庆和热闹,《喜鹊站树头》欢快活泼,唱出了中秋将至,人们划船采莲蓬的生动场景……幼儿在赏经典、听曲调的过程中对扬剧的演唱风格和表现形式有了初步感知。

2.赏名家名段。李开敏是著名的扬剧表演艺术家,具有个人声腔特色,塑造了近百个古今妇女的扬剧艺术形象,我园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其扮演的角色,聆听“李派”唱腔;葛瑞莲是扬州扬剧团当家花旦,被誉为“维扬三朵花”之一,我园教师选取其演唱的《扬州小巷》《鸿雁传书》等片段,和幼儿共同欣赏。此外,教师还和幼儿观看了扬剧艺术家李政成参加的央视节目《唱戏吧》的片段,以及首部扬剧电影《衣冠风流》荣获第16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音乐电影奖”的场面等,从而增强幼儿对扬剧的自豪感。

3.赏乐器演奏。扬剧曲调的演绎离不开乐器,我园教师让幼儿欣赏与认知文场乐器—二胡、琵琶、笛子、扬琴等,以及武场乐器—锣、鼓、镲等,感受乐器发出的声音特点。此外,我园还邀请扬剧团乐队来园现场演奏幼儿熟悉的曲调,让幼儿与剧团乐手面对面交流,并在剧团乐手的帮助下体验弹拨、敲打乐器等。

(二)尝试演唱

教幼儿演唱扬剧,主要是让幼儿学习一些基本技能,对扬剧唱法有所了解。我园请来扬剧团名家进行范唱授课,同时让教师进行精心指导,使幼儿学唱腔、练身段、演小戏。幼儿虽稚嫩,却演唱得有模有样、有板有眼、有腔有调。

(三)创编小戏

有一些传统扬剧演唱剧目年代久远,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幼儿学习。因此,国家二级演员、曾担任江都扬剧团副团长、退休后仍致力于扬剧传承的周慧老师,经常带领我园教师创编贴近幼儿生活的扬剧小戏,以用于教学。

1.原曲填词。很多扬剧曲调如“关东调”“跑驴调”等虽然老旧,但旋律优美动听、欢快流畅,我们用填词的方式赋予其新的意义。比如,我们引导幼儿以《小放牛》曲调演唱《我们的家乡扬剧美》,唱出“周恩来总理看过家乡戏,夸扬剧曲调丰富优美又动听”的自豪;用《八段景》曲调演唱《幸福生活哪里来》,让幼儿从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等拟人化的情节中领悟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去创造的道理。

2.老剧改编。比如滑稽扬剧《僧尼下山》原本所唱的是小和尚和小尼僧思凡下山、不期而遇、互生好感、结为夫妻的故事,只适合成人欣赏。周慧老师选取其中一段,巧妙将其部分歌词加以改动,塑造了一个对家人既爱又孝的小和尚形象,使幼儿从中学习到尊敬父母、关爱亲人的道理。

3.诗词新唱。比如《悯农》是一首幼儿耳熟能详的古诗,我们让幼儿用扬剧《种大麦》的曲调演唱,宣传爱惜粮食的精神,别有一番韵味;出自《增广贤文》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朗诵起来稍显绕口,我们以扬剧名段《道情》的旋律教幼儿演唱,让幼儿领悟过去光阴无处寻、要珍惜当下宝贵时光的道理。

总之,我们自编的扬剧小戏包含了塑造思想品德、培养良好习惯、热爱幸福生活、感恩亲人长辈等内容,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三、感受其炫,尝试多彩装扮

扬剧艺术的美既表现在曲调上,也展现在服饰、妆容、舞台、道具上,对于幼儿来说极具吸引力。因此,我园教师引导幼儿设计服饰、制作脸谱、打扮妆容等,让幼儿感受扬剧的绚丽。

(一)设计服饰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欣赏、领略扬剧服饰的鲜艳、华丽、多样,我园教师向剧团借或自行购买服饰,以及在网上搜索相关服饰图片等,收集到了不同角色的戏曲服饰实物和图片资料,引导幼儿观察、触摸、试穿,让幼儿认识不同风格的戏曲服装。教师还让幼儿当“小小设计师”,用各种颜色的布料制作戏服,用彩笔绘制出戏服上的团,用彩纸剪出戏服上的元素,用珠花、亮片、绒球、穗子、羽毛等制作头饰和身上的配饰,用竹竿、PVC管、纸板等废旧材料做船桨、马鞭等道具,从而做出整套服饰。

(二)制作脸谱

戏曲中不同性格的人物有不同色彩的脸谱,我园教师借助歌曲《戏说脸谱》,和幼儿一起认识各种颜色的脸谱,分析脸谱的色彩美、对称美、图案美以及夸张的特点。教师还引导幼儿动手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做一做脸谱,并戴上脸谱玩一玩、演一演。

(三)打扮妆容

妆容是戏曲文化中的亮点。一笔笔勾描,一层层晕染,赋予角色多彩的神韵和鲜活的生命力。我园教师邀请热心的戏迷家长走进课堂,现场展示扬剧舞台妆所用的化妆品,演示上妆步骤和卸妆方法,还当场给幼儿化妆,让幼儿感受扬剧中的角色妆容之美。

四、体验其乐,融入游戏课程

在坚持融入扬剧艺术一段时间后,教师持续追随幼儿的兴趣,关注幼儿的需要,使古老而传统的扬剧更具游戏性、趣味性,更加系统化、儿童化,进一步走进幼儿的现代生活,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

(一)融入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教师发现扬剧教学结束时幼儿仍意犹未尽,便鼓励和支持幼儿把扬剧活动延伸到游戏中,在美工区、音乐区、表演区进一步学习扬剧,引导幼儿感受和发现美,通过游戏去表现和创造美。比如:在音乐区,让幼儿听扬剧录音,看表演视频,或用文武场乐器演奏,敲敲打打;在美术区,让幼儿画戏曲脸谱,设计演出服装,做头饰道具;在表演区,让幼儿穿上戏服,拿上道具唱一唱,演一演;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园大班的音乐区节目《明月梳妆台》,从地点的选择、人员的分工、舞台的布置、海报的设计、演出顺序的确定、主持人串场词的编写、节目的表演等,均为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商议、合作完成。随着音乐区游戏的推进,教师和幼儿增加了练功区,且打破场地的界限,将音乐区“搬”出去,把音乐区的表演节目带到“家长开放日”的现场,在园内巡回演出,让更多的幼儿、教师、家长能有机会参与和欣赏。

(二)营造氛围

游戏的开展少不了环境和氛围的烘托,比如:我园中(三)班教师和幼儿、家长共同收集资料,布置了主题墙“扬剧小戏迷”,上面有扬剧表演艺术家剧照、关于扬剧的调查资料等;大(一)班班级环境创设凸显浓浓的扬剧风格,用大折扇、檀香扇和小团扇等来装饰,还呈现了关于扬剧由来、流派等知识的小链接;等等。此外,我园教室走廊上面贴有演奏扬剧的民族乐器介绍;在艺术工作室里,陈列着亲子制作的脸谱作品、幼儿画的戏曲人物等。总之,幼儿园处处可见扬剧元素。

(三)建构课程

为了使扬剧教学更有计划性、系统性、层次性,我园课题组成员反复交流研讨,进行思维碰撞,选择内容,确定目标,设计方案,修改完善,经过努力,编写出《扬剧小戏迷》小、中、大班共三册扬剧园本课程方案。这些成为我园幼儿扬剧教学的教材。我们还将探索园本方案的过程进行梳理,编印了《扬剧进艺幼 经典共传承》活动手册。此外,大(五)班教师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支持幼儿的探索,与幼儿共同生成了课程故事《传承非遗 演绎经典—幼儿扬剧活动的探索与实践》;大(六)班教师邀请园长、骨干教师共同对扬剧游戏区的创设、推进展开审议,形成了《一方天地 大美乡音—扬剧艺术在幼儿园音乐区的实践与发展》课程实录;我园教师还把与周慧老师一起创编的小戏整理成册,编印成《扬剧宝贝唱》曲谱集。

结语

我园师生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尝试,使得扬剧这种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园里绽放芳华、大放异彩,走进幼儿的生活,从而在幼儿的心中播下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真正助力扬剧文化的传承,民族艺术的发扬,传统文化的守护。

【参考文献】

[1]周悦.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J].北方音乐,2020(8):64-65.

[2]王耀华.戏曲艺术流派的形成、现状及其启示[J].当代戏剧,2009(1):34-3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