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故事教学法,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成效

作者: 范本嫘

【摘要】英语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科,而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关键时期。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故事教学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对故事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积极地融入课堂,更好地获取英语知识,享受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精彩。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小学英语;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范本嫘(1988—),女,江苏省启东市万安小学。

目前,国家对小学生的培养愈加重视,对小学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切合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制订合理、优质的教学方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不是母语的相关知识,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会觉得更加吃力,这也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任务更重。英语教师应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摈弃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引入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而在小学英语课堂中采用故事教学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枯燥的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提高故事的契合度

(一)提高故事与学生年龄的契合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的重要阶段。学生要学的基础知识较多,其中单词学习是首要的学习内容。然而,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理解能力不强,因此教师要采取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讲解方式,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依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长久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故事教学法时,要更多地选取适合小学生年龄的故事,用故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1]。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3“My friends”的教学为例,学生需要对“friend”这个单词进行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讲解单词时,可以融入相关的故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学生会发现图中的小朋友正在互相说“Goodbye.”,并在互相告别后向自己的父母介绍对方:“He’s(She’s) my friend.”。跟朋友告别要说“再见”,之后再向父母介绍自己的朋友,这都是符合小学生年龄认知的情节。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对Story time部分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词的意思并记忆,还有利于学生后续运用单词。学生能够明白这一单词应当在何时使用,并了解单词的词性,学会如何将其正确运用到句子中。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故事教学法,能够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因为接触陌生的知识而感到不适应。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引导不当,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运用故事教学法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这门学科,享受学习英语的快乐。

(二)提高故事与学生水平的契合度,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有一定难度的英语,会感到十分陌生,这时,若教师要求学生快速理解知识内容,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对学生来说显然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如果对所有学生都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将会拉大不同水平的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际能力,提高故事与学生水平的契合度,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而不是只有部分学生进步,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有教无类”,使学生可以从身心上享受英语课堂[2]。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2“In the library”中涉及在图书馆不能进行的行为的英语单词,如shout、run、sleep、eat、drink、talk等动词。在进行这一单元的单词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故事,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对于初入门的学生,教师不必提过高的要求,要根据学生所处的等级,进行教学案例的选取。在讲解时,对于英语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设定“学生在图书馆里做游戏”这一故事情节,随后让学生根据情节判断这样做会收到的建议是“Don’t shout.”还是“Don’t run.”;对于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明显的故事情节,比如在图书馆吃饭会收到什么建议,学生一定能很好地理解并回答“Don’t eat.”。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故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知识。这样能够发挥故事教学法最大的作用,让学生提升自信,更加愿意学习英语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英语知识是陌生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心里消除对英语的陌生感和抵触感。之后,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设定合适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根据故事情节开展教学

(一)根据故事情节提问,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内容

在英语教学中,提问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也是开展师生互动的方法。不过有时学生对知识内容掌握得并不全面,教师如果在这时贸然提问,将会让学生措手不及,不仅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还会让学生感到尴尬。如果问题设计得过于随意、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直接说出答案,问题就没有了思考的价值;如果问题设计得过于复杂,学生绞尽脑汁也无法得出结论,就会打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所以,很多教师出于这样的顾虑,在英语教学中无法确定是否应该进行提问,导致某一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效率。而利用故事教学法,在提问的过程中融入故事情节,能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中学习英语,理解英语知识,并能够更从容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避免在提问环节出现尴尬局面[3]。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2“Let’s make a fruit salad”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利用本单元的主题设定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根据课本上学生制作沙拉的步骤向学生提问。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可以提问:“How to make a salad?”,也可以问:“What should I do when I make a salad?”。教师提出和故事情节相关的问题,能够让学生理清课文的逻辑关系和情节发展,并记忆具体的故事情节,根据记忆做出详细完整的回答。一般情况下,教师根据情节提出相应的问题会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记忆模糊不清的时候,会再次阅读细节,再在脑海中整理答案,反馈给教师。这样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印象,由此让学生深度记忆学习内容。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面对全部由枯燥的单词组成的文章,这样会让学生产生不情愿的想法。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问,会给学生造成压力。在故事中加入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解决学生面对教师的提问尴尬的问题。

(二)根据故事情节开展角色扮演,让学生换位思考

小学生的世界比较简单,他们擅长在游戏中找寻快乐,也善于在游戏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兴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于单一的“言传”,生动的“身教”更能够让学生获得课堂参与感,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根据故事情节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教师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根据具体情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4]。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6“Whose dress is this?”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各组根据课文的情节进行模仿或再创作,开展角色扮演。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四名学生为一组,让两名学生扮演化装舞会中的魔术师和小红帽,让另外两名学生扮演小兔子和天使。扮演天使的学生可以根据现场的环境提问:“Whose gloves are these?”。扮演小兔子的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情节进行回答,也可以进行互动:“Maybe it belongs to Susan.”。在找到手套的主人后,扮演天使的学生可以进行下一步提问:“Whose dress is this,Helen?”。扮演小兔子的学生可以回答:“It is my cousin’s.”。之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分别进行表演展示,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开展这一情境的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掌握寻找物件主人时的提问技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角色扮演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在英语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为学生提供了大胆运用学科知识的机会,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扮演的乐趣,与角色换位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进行模仿创作,更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将故事和生活相结合

(一)联系生活,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可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要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将故事融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基本概念,以方便学生进行知识的运用和实践[5]。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7“At weekends”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周末的生活,根据课文中的情节,判断自己是不是和课文中的学生一样。熟悉的场景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教师在学生思考后加以提问,或者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其他同学的周末生活,这是促进集体感情的一种方式。教师要让英语知识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这有助于他们理解和记忆知识内容。

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具体的、熟悉的。所以,教师要尽量将课文联系具体的生活,建立两者之间的桥梁,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方便学生突破抽象思维的限制,获取英语课本中的信息内容,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将故事代入生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将故事代入生活和由故事联想生活不同,将故事代入生活意味着让学生把课本中的故事情节搬到生活中,假设这件事在生活中发生时该如何应对。将故事代入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7“Chinese festivals”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将故事中端午节的家庭聚会的情节代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思考自己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是否有同样的习惯。如果没有,就思考自己过端午节时和课文的情节有何不同,自己过节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教师通过将故事代入生活,根据生活场景设置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思考“What did we do in the past time?”,并将思考的答案整理成英文进行回答。这不仅可以让学生锻炼口语,还能帮助教师发现一些自己不曾注意到的细节。

将故事代入生活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能够让学生就这一类问题进行发散思考。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真正实现趣味性英语课堂的构建。

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的教学重心从学生的学习能力转向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融合新的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英语素养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的相关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巧用故事教学法,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的英语学习情感,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蔡绍华.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实践探究[J].教育界,2021(52):17-19.

[2]朱金莲.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读写算,2021(33):199-200.

[3]雷婷婷.引故事之境,激学习之趣:浅谈小学英语故事教学[J].试题与研究,2022(3):93-94.

[4]王文静.奇妙视听,感官互动:小学英语故事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教学[J].求学,2021(40):73-74.

[5]吴慧.英语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1(19):171-17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