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程千娣【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以数学作为起始点,发散性地联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通过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程千娣(1994—),女,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重中之重。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小学生必备的素质,对小学生后续学习、成长以及发展均有重要作用。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深度及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数学核心素养并不局限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表现,数学核心素养也展现了数学学习的中心思想和本质内涵[1]。因此,在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概念有正确且全面的认知,才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基于核心素养,激发学习兴趣
(一)进行课前提问,凝聚课堂智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时,教师要凝聚课堂智慧,通过找不足的方式确定不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的阶段,让小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自主学习、规避和克服影响自身学习的外在因素等,都是教学的重要目标[2]。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较强的特点,通过课前提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自发地保持精神抖擞和思维活跃,对数学学习内容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这一课的知识前,教师先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方向吗?”学生结合自身对于方向的认知和理解,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教师对踊跃发言的学生给予了表扬和鼓励。为了引领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思考,教师适当提高问题难度,如问学生:“你们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呢?”针对教师提的问题,学生再次开动脑筋,纷纷给出自己的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灵活调整后续提出的问题的难易度,对于回答的内容有待完善的学生,用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对于回答得比较全面的学生,进一步加大问题的难度,如问学生:“如果你们迷路了,如何找到正确的方向呢?”采用这样的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同时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进而达到预热课堂的效果。
可见,教师既要围绕教材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基于知识点进行思考,也要丰富教学素材,保障教学的互动性,通过学生的反应来评判问题,而不是用问题去评判学生。此外,教师无须过于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而应当关注学生对于回答问题是否有热情与积极性,在尊重所有学生思维上的差异的同时,尽可能地将问题设计的目的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靠拢。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趣味课堂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是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是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学习热情和兴趣的支撑,学生就容易失去自主学习的动力,此时,即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提供引导,学生也很难接受。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打造趣味课堂。
例如,对于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这一课,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是借助教具、模型或图片让学生了解圆柱和圆锥,这种方式对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对不少学生而言比较乏味。对此,教师在讲解相关内容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以视频的形式动态、直观地呈现圆柱和圆锥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经过观察,能够理清圆柱与长方形、圆锥与直角三角形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图形认知能力。而且,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能够让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新颖的元素,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较于小学阶段的其他科目,数学科目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更强,这需要教师对数学知识点进行直观化处理,来满足学生认知的特点。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让多媒体技术辅助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此提升数学学习的趣味性,降低数学学习难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得到激发。
二、基于核心素养,提升学习能力
(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自学能力
几何直观素养是学生需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虽然知道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有较大的难度,但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会以自己为主导,在展示几何问题后,直接将正确的解题思路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学生也许能通过照猫画虎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但由于不具备一定的几何直观素养而没有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助实操活动,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思维,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让所有学生在自己的钉子板上摆出相应的多边形,再随机选择四位学生到黑板前绘制自己摆出的多边形,让其他学生检验这四位学生绘制的多边形是否正确。然后,教师从所有学生摆出的多边形中有针对性地选择8个多边形,将其中4个作为第一组,让学生分别计算每个多边形的面积,并绘制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n)和面积(S)的表格,根据表格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经过思考,学生发现当a(多边形内的钉子数)=1时,S = n÷2。最后,教师将剩下4个多边形作为第二组,让学生以同样的方式计算面积、绘制表格。学生通过与第一组多边形进行对比,发现由第一组多边形推导出的公式并不适用于第二组多边形。于是,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其中的原因。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将相关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全程担任学生的引导者,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和交流,得出结论,从而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让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得到真正发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搭建探究平台,挖掘学习潜能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对许多事物尚未形成全面的认知,却有着无限的潜能。不过学生仅凭自己的力量是难以意识到自身的潜能的,而需要教师扮演伯乐的角色,用客观公允的眼光去发掘每个学生所具备的潜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培养潜能,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潜能,更需要教师通过探究性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运用潜能的平台和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要求学生对平移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为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户外教学,从学生熟知的各种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出发,让学生观察相关的事物。具体来说,教师组织学生到升旗台前,观察旗杆上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想象五星红旗缓缓升起的过程,初步了解平移的概念。然后,教师让学生在校园内可活动的安全区域找出与平移有关的事物。如有的学生发现停车棚里停放的自行车在行驶时进行的是平移运动。针对那些没有找到参照物的学生,教师给予了一些引导性的提示,如让学生向前走几步再退回来。此时,学生发现,原来自己步行的过程就是平移的过程。
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往往会采用不够合理的方式,却不知道其实学生具备很多潜在的能力,只是表现得不够明显而已。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很多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素材。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应当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和身边的数学知识,学会就地取材、合理运用。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数学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感
学生建立数感,对他们数学学习水平和效率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数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应忽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需求,将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中的数上。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这一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以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平常去超市一般会买些什么呢?”在学生说出自己平常购买的商品后,教师继续问道:“你们购买这些商品时计算过价钱吗?带的钱够用吗?”有的学生表示够用,有的学生则表示不够用。此时,教师问:“如果你们想要购买的商品价格超出你们的预算,你们会怎么做呢?”一些学生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回答。于是,教师引出本课的主题,并在黑板上列出各种商品的信息:一袋200克的果冻3元、一根100克的香肠2元、一组(10盒装)1000克的酸奶20元。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假设自己手中有16元,想购买上述三种商品,可以如何买。学生通过这个例题,能够明白1千克等于1000克,以及如何在不超出预算的情况下购买商品。
可见,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结合生活案例进行有关数感、数学思维的训练,调动学生的思考热情,同时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提高实践运用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利用符号,掌握数学知识
为了让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了解数学知识,不少教师经常会以符号作为工具去呈现逻辑性强的数学知识。数学符号是一种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语言。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应当充分利用数学符号的语言功能,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形成符号意识,让数学符号成为沟通学生与数学之间的桥梁,这样不仅能够推动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够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下稳固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观察标有符号和具体数值的正方形、长方形的教具,再根据提示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待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教师引领学生对之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复习回顾,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这些公式的记忆,为后续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做铺垫。之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由正方形和三角形组合而成的多边形,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怎么计算这个多边形的面积吗?”学生借助教具进行思考,然后回答道:“这个多边形由正方形和三角形组成,用正方形的面积加上三角形的面积即可算出多边形的面积。”在根据多边形的特点计算其面积时,学生的符号意识得到了增强。
依据小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符号,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降低课堂内容的学习难度。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后,即便教师不提供指引,他们也能够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自我启发,从而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需要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实现的目标。本文针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的部分策略、建议,虽然数量有限,但依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笔者希望这些策略、建议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也将致力于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灵军.小学数学图形题教学困惑及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6):82-83.
[2]吴骏,罗瑞,周佳泉.小学数学教材深度研读的四维透视[J].教学与管理,2022(14):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