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构建“三单”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林爱兰【摘要】“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课后书面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同时追求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双减”背景下利用“三单”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文章根据“三单”的特点,阐述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利用“三单”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三单”
作者简介:林爱兰(1981—),女,福建省福清市龙田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主的现象,师生双方的互动形式较为单一。在这种状态下,学生难以在课堂上有效内化所学知识,往往需要在课后反复练习,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动课堂由教转向学。“三单”旨在用课前预习单、课中研学单以及课后拓展单串联课堂,搭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平台。“三单”的使用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使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内化语文知识,并在多元化的训练活动中达成从生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从而实现高效学习。
一、“小步子”教学—课前预习单的设计与实践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前准备环节自主利用已有认知经验去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自行设计预习计划、选择预习策略。但是,如果课前预习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就会出现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敷衍、学习行为消极,从而导致课前预习流于形式的现实问题。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编写课前预习单,明确预习目标、预习重难点,并根据语文课程的具体知识设计相应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语文知识。教师利用预习单,有利于发挥监督作用,为课堂的精讲精练、重点辅导做好充分准备[1]。
(一)设计明确的任务要求,强化学生模块化预习的观念
为了切实利用课前预习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明确学生在预习阶段应达到的目标,从而设计预习任务。教师在设计课前预习单的过程中,应注意目标任务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少用“了解”“理解”“感受”等词语,多用“会写”“能运用”“能说出”等词语,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重点地预读课文、积累生字词。语文的学习是积累的过程,教师在设计课前预习单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促使学生迁移学习方法,优化学习策略。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为例,笔者在设计课前预习单时,安排了“预习任务”板块,明确学生学习此课的目标和重点:
1.学习“盐”“屹”等12个生字,书写“潮”“据” 等15个生字;学习“奇观”“农历”等词语,并试着组词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晓文意,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自主搜索与钱塘江大潮有关的学习资料与新闻视频;
4.能够圈画出课文关于描写钱塘江涨潮时壮观景象的语句,加深阅读印象。
此单元的主题为“自然之美”,要求学生通过单元的学习,能够将书面的语言文字在脑海中转化为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画面,即单元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观潮》展现的是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笔者为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语文能力,在课前预习单中提出具体的目标,明确操作的方法和要达到的程度,让学生了解了课前预习的方向和重点,强化了学生模块化学习的观念[2]。
(二)优化问题设计,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
在课前预习单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归纳疑难知识,让学生为课堂听讲做好充分的准备。与此同时,以提出问题为导向的课前预习单,有助于教师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让教师更清楚地把握学生在预习时遇到的易错点、难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依然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为例,为检验学生对生字词及课文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笔者在课前预习单中设计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文章内容选择填空等基础类问题,以便学生自查。如“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哪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此外,笔者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判断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等重难点。
可见,教师在设计课前预习单时,应优化思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系列问题,以“小步子”教学思路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课文。
二、由生成问题到解决问题—课中研学单的设计与实践
“三单”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和教师角色的改变,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促成多元化的交流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的主阵地。课中研学单是直接在课堂上应用的,要求教师提前明确学习目标,安排有梯度的课堂研讨问题。因此,教师在课中研学单上设计的探究任务、关键问题应注重优化师生互动形式,组织学生围绕关键问题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给足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让学生逐步内化知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一)利用课中研学单促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三单”的基本作用是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实现深度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为例,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故而在此课的课中研学单中,笔者安排以下研学问题。
1.说说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做了什么”写具体?
3.你从哪些句子中能体会到“我”的内心感受?
学生可以以问题为导向分析文本,从而实现深度学习。设计《祖父的园子》的课中研学单时,笔者坚持导学性原则,简单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复杂的问题鼓励学生合作解决。此外,笔者坚持层次性原则,引领学生的思维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不断深化,基本能够实现让学生与教材对话。
(二)借助课中研学单组织多元的学生展讲活动
“三单”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与建构,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展讲基础知识、分享探究结论,从而在实践中进一步吸收内化知识。对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研学成果组织学生开展展讲活动,由学生根据小组合作探究所得,自主解读课文的内涵,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依然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为例,学生利用课中研学单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并在研学单上写下了阅读笔记。笔者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小组轮流展讲活动:首先,小组合作品读课文的关键词句,围绕祖父园子的特点及人物活动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发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之处,进而体会文字背后表达的情感;其次,由小组代表汇报发言;最后,学生在展讲活动中进一步学会总结归纳、提炼重点。
可见,依托课中研学单的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信息提炼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3]。
(三)通过课中研学单实现精讲精练与先学后教
“三单”强调学生主体探究的同时,并未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张教师以精讲精练、以学定教的模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中研学单组织精讲精练、以学定教的活动,根据学生的疑问、盲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依然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为例,学生在展讲活动中以“自由”“幸福”“快乐”等词语概括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度过的童年生活,还以“慈祥”“和蔼”“温柔”等词语定义了祖父的形象。学生能够比较深刻地理解祖孙之间浓浓的爱,但在品读课文语句时,学生的表达比较单一、片面,无法具体地分析课文语言的表达技巧和效果。
针对此问题,笔者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分析课文重点语句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另外,因为学生的经历有限,所以他们片面地认为课文的情感基调是“幸福”“轻松”的,难以体会课文字里行间透露的淡淡忧伤。因此,笔者利用教材中的“阅读链接”以及原著《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让学生阅读祖父去世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读《祖父的园子》,则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忧愁与怀念,从而能够实现深度阅读[4]。
可见,课中研学单能够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因此教师设计之初应以班级学情为重,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力求课中研学单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此外,教师应设计“跳一跳,摘苹果”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学会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效能感,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力、学习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多元训练,落实“双减”—课后拓展单的设计与实践
课后拓展单即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延伸设计多元化的训练活动,以分层任务促使各层次的学生自主利用所学知识答题,由此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此外,课后拓展单能够以分层训练、多元练习实现减负提效,让学生积累成功的语文学习经验,取得长足的进步与成长。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为例,笔者在课后拓展单中设计了分层作业。基础类作业基于学生学情,着重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因此笔者安排了一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理解,训练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拓展类作业安排了文本的延伸阅读,《四季之美》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不少译者都翻译过,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解读,造就了不同的表达美,笔者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拔高类作业安排了跨学科式的探索作业,学生可以观察自己身边的四季之景,书写独属于自己的四季之美;也可以用照片或者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四季最美的风景;还可以搜集描写四季的诗歌、绘画作品、音乐作品,感受不同作者眼中的四季,进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分层作业,在课后拓展单中自主作答,再由教师围绕各层次的作业组织解惑答疑、查漏补缺活动[5]。
结语
总而言之,“三单”可以展现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探究与课后复习活动中的学习行为与表现,有效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同时为教师下一阶段设计和使用“三单”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提供经验支持,有利于不断地优化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双减”背景下科学设计“三单”,通过必要的讲解、指导以及调控管理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最终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黄碧玉.优化“学案导学”,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亚太教育,2021(21):23-24.
[2]李国英.学案提升实效 导学激发活力:以学案导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5):28-29.
[3]彭丹.学案导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0(18):166.
[4]贾林艳.以学案导学为依托的小学语文教学探析[J].试题与研究,2019(21):172.
[5]党爱良.学案导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27):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