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背景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
作者: 瞿红【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重视传统文化应成为教师目前的关注点。基于此,探讨“双减”背景下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传统文化;融入
作者简介:瞿红(1972—),女,甘肃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提升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将基于教学现状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度剖析。
一、“双减”政策与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关联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一政策要求教师为学生留出更多时间用于体育锻炼、自主学习,以及培养兴趣爱好。在这样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有所减少,教师能够更专注于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调整教育结构,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这一政策与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也存在关联。在实施这一政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其中包括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和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小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体现
传统文化包括文学、哲学、艺术、宗教、道德、风俗等方面,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也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学语文课程学习是学生了解文化知识的途径之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丰富的历史、哲学、道德和文学等元素,可以通过语文课程有机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其中,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经典诗词或其他古代文学经典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领略古代文人的才情[1]。汉字文化也在语文课程中得到了体现,学生通过汉字的学习可以感受到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另外,语文课程还关注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相关习俗和价值观念。由此可见,利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
三、基于“双减”背景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意义
“双减”政策的提出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入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基于“双减”背景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推进“双减”政策的落实
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推进“双减”政策的落实。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融入课内教学活动,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这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
(二)培养文化自信与综合素养
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培养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丰富教学内容与提升教学趣味性
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丰富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双减”背景下,学生需要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而传统文化的融入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四)激发审美情感与提升文化品位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古代诗词、经典故事等传统文化元素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通过学习和欣赏有关传统文化的作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有关现代文化的作品,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四、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引入的传统文化知识点过于繁杂
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点涵盖多个方面,这些知识点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未对传统文化知识点进行筛选和加工,而引入非常繁杂的知识点。由此可知,在保证知识完整性的同时,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吸收其中的精华是一个难点。
(二)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
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底蕴。不过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使得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理解起来有难度。例如,传统文化中存在一些与现代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这些内容可能难以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的很多抽象的概念,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阐释,这样才能被学生理解。
(三)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不足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他们如果缺乏足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和相关教学经验,将很难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学习能力强、文化素养高是他们讲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但部分教师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导致他们难以向学生传递、渗透正确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另外,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依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行差异化教学。但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未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2]。因此,提升和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四)教材中编排的内容有限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介绍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较为有限、篇幅较为短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实际上,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以诗词、歌谣、神话、寓言等多种形式呈现。但是教材中某些介绍传统文化的内容比较简单,大多是一些典故和名言,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介绍,这会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不利于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感悟。
五、基于“双减”背景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一)基于汉字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可以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语文水平。在“双减”背景下,汉字教学成为当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汉字教学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对于涉及传统文化的汉字,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引导学生以各种表现形式来理解汉字的寓意。除了采用常规的讲授方式,教师还可以通过影像、音频等让学生调动视觉、听觉感官,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或通过绘画、书法、剪纸等让学生加深理解、获得体验。如在讲解“雨”字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雨”字的篆书、隶书等字形进行展现,让学生对其字形的变化有所了解,从而产生学习更多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将语文教学与国学文化有机结合
将语文教学与国学文化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旨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提升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有的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选择时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因此,如何将现代语文教学与国学文化相结合,成为语文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实现将两者相结合的目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三种途径。
其一,引入经典国学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论语》《大学》《中庸》《史记》《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作品作为语文教材的补充材料,通过教授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和精髓。其二,拓展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阅读经典国学文化著作,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还能够深化和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其三,开展经典国学文化主题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主题活动,如文化体验活动、演讲比赛、国学文化知识竞赛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爱国情怀。同时,教师还需要使语文教学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视古代诗词诵读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生通过诵读古代诗词,可以更好地领会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古代诗词,通过朗读、默写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挖掘古代诗词的价值。
首先,教师要挑选一些富有代表性、艺术性的古代诗词作为教学内容,如《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或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语言生动、内容有趣的诗词。其次,教师需要传授有效的诵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教师可以传授的诵读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种。1.跟读法: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模仿教师的语调诵读,不断熟悉诗词的韵律和韵脚。2.分段理解法:将一首长诗或文段分成几个段落,理解每个段落后再诵读。3.角色扮演法:将诗词或文段中出现的角色分配给不同的学生,由他们一边扮演角色一边诵读。4.对读法:让学生两人一组,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诵读。5.同步翻译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同时,理解生词及其对应的句子意思并进行翻译,以便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意境和含义。对于不同的诵读方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诗词的特点进行选择和调整,以提升学生的诵读效果和兴趣。最后,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音律,进行声音抑扬顿挫的调节,并通过情感表达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更好地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从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四)创设教学情境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是一个很有效的对策。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教学的实际效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学习体验。
在创设古代诗词的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校园里的花园等自然环境中,让学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诗词的意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可以借助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古代诗词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村居》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春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到公园进行观察,让学生明白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含义,在讲到“忙趁东风放纸鸢”时,可以告诉学生有关纸鸢的文化故事,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各种互动游戏来加深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教师可以开展“成语接龙”游戏,让学生通过接龙的方式来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成语、典故。
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更加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能够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笔者希望本文针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提出的诸多对策,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治玲.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探析[J].名师在线,2023(5):70-72.
[2]谭晓凤.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入策略:以二十四节气为例[J].教师,2023(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