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作者: 张赫
【摘要】史料是重要的历史教学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争议性与可靠性相结合、典型性与适度性相结合、直观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实证探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设论求证能力。基于此,文章以优化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为目标,从史料采集、实证、解题、论证、整理等维度出发,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价值、必然要求和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认知历史,具备史料收集、整理、分析、解读、求证等一系列实践能力,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加以灵活应用。这意味着,教师在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过程中,需设计贯穿教学前后的教学活动流程,重视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以实训任务促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
一、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证价值
(一)形式丰富多元,锻炼学生的实证探究能力
史料的类型包括文字类史料、实物类史料、图片类史料等,其展现形式丰富多元,具有趣味性。在教学环节植入史料资源,开展史料实证教学,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证探究能力,促使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获得深度发展,进而落实教育目标。丰富的史料呈现形式能锻炼学生从图片、文字乃至实物中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
(二)内容开放包容,训练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史料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等特征,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载体,蕴含了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多元化信息视角的切换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史料信息的洞察力和处理能力。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有所提升,其史料实证素养也将获得同步发展。
(三)来源广袤繁杂,培养学生的设论求证能力
史料的获取具有来源丰富、渠道广泛的特征。部分史料内容真假参半,具有争议性。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考证史料的渠道来源,分辨史料信息的真伪,是重要的学习步骤。学生在这一环节观察和分析史料信息,设计论点并积极寻找教学资源加以求证,能够使自身的设论求证能力获得系统训练与长足发展。
二、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教学设计的必然要求
(一)争议性与可靠性相结合
史料实证素养要求学生具有辨析史料真伪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的史料需满足可靠性与争议性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具有争议性的史料内容能唤醒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对史料的深层次思考;具备可靠性特征的史料则能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可靠的参照,促使学生识微知著,通过探究可靠史料把握史料实证的共性依据,提升史料甄别能力。
(二)典型性与适度性相结合
教师在史料实证教学中选取的史料,需遵循典型性与适度性相结合的原则。这里的适度性主要体现在史料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课堂承载力有限,量少质优的史料更易发挥史料实证教育功能,为课堂教学效果增幅;典型性特征则要求教师在选用史料时,要从课时主题、探究话题和学习目标的角度展开考量,让史料信息贴合课时教学目标,进而确保课堂教学主题与史料资源的适配性。
(三)直观性与启发性相结合
史料实证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必然要求。史料实证教学的直观性体现在史料内容的展示形式上,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设备展现史料信息,促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学习体验。同时,史料中体现的信息内容还需具有启发性特征。史料实证是一个严密推理的思维活动过程,充满质疑性、启发性的史料内容能活化学生的史料实证思维,教师可以选择此类史料资源,供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探究。
三、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史料采集任务,锻炼学生的史料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的史料获取能力,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一环。为学生布置史料采集任务,能培养学生获取史料、整理史料、去伪存真、提炼史料的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结合课时主题自主寻找史料资源。为提升学生史料采集的有效性、可靠性和采集效率,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史料采集渠道,向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史料资源,活化学生的采集思维,促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史料采集任务能使学生在课前对课堂学习内容产生基础性了解,使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在预习任务中获得初步发展[1]。
例如,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课程教学重点分为甲骨文和青铜器两个部分,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夏朝时期中国青铜器技术的高超工艺,从甲骨文中感悟民族智慧。课前,教师为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请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料。”学生结合任务要求,通过阅读书藉、上网检索、实地考察等方式,找到了与甲骨文、青铜器有关的史料,如下所示。
(1)殷墟甲骨出土图片(如图1所示)。
(2)1975年江苏睢宁刘楼出土的云纹桐油灯(如图2所示)。
教师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史料,并让学生分享史料的来源渠道,予以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通过以上活动,学生能独立完成史料采集任务,初步掌握史料采集方法。
(二)史料实证任务,培养学生的史料判断能力
史料判断能力是指学生辨明史料真伪,分析史料信息与课堂主题关联性的能力。在史料实证素养教学中,“去伪存真”是极为重要的教学步骤。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或依据辨别史料的真伪,分析史料的可靠性。在探究初期,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史料辨别方法,如教会学生分辨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通常来说,第一手史料可信度高,但呈现零散分布的特点;第二手史料为后世基于前人史料的基础上做出的理解或转述,通常需要学生加以甄别和判断。学生的史料判断能力将通过史料实证任务获得进一步的发展[2]。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史料判断能力作为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主要培养目标,找到多种史料资源,如下所示。
(1)《契丹人引马图》(如图3所示)。
(2)契丹货币与西夏货币(如图4所示)。
教师为学生布置史料实证任务,要求学生采用多种方法鉴别上述史料的真伪。通过深度分析学生可知:上述史料均为第一手史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实物,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具有真实可靠性。通过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学会辨析史料的真伪,初步培养了史料判断能力。
(三)史料解题任务,训练学生的史料应用能力
在史料实证教学环节布置史料解题任务,将史料作为材料题的主干,依托史料生成课时学习问题,让学生展开问题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应用能力。史料解题任务能够帮助学生内化课时知识,培养史料分析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指向课时教学目标的问题,让学生在解题中亲历以史料佐证历史观点的过程,促使学生对史料实证的价值产生深刻认识,并对课时历史知识形成深刻性、独创性觉知[3]。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教学活动中,在讲述“二次革命”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上海闸北公园宋教仁墓的真实摄影图片,并附有该陵园的文字解说信息。结合上述史料,教师向学生提问:“(1)宋教仁在北洋政府时期是什么身份?(2)宋教仁被刺杀的原因是什么?(3)刺杀宋教仁的主谋是谁?(4)刺杀他的幕后主谋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结合真实史料和问题探究,学生对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结合史情回答上述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对史料的实证价值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掌握应用史料对相关史实进行合理解释的方式方法。
(四)史料论证任务,提升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在上述学习活动中,学生分别完成了史料的采集、甄别与应用任务,循序渐进地发展了史料实证素养。在史料论证环节,教师可以将“深度解读史料”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为学生布置史料论证任务,训练学生挖掘史料信息、从史料中凝练历史观点、借助史料重现历史的能力。教师可将史料论证任务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史料信息,让学生展开画面联想,促使学生通过史料还原历史真相,对历史形成正确而客观的认知;教师也可以布置观点设论任务,引导学生借助从史料中提炼的信息来说明历史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史料论证任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生成观点、加以论证,最终有理有据表达个人历史观点的能力[4]。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重点包括“‘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等内容。教师为学生布置了史料论证任务,要求学生从史料中提炼有益信息,客观论述和认识历史现象。比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史料“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模块的组合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展开分析和论述:“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是我国完成统一理想的重大实践,为后续我国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学生能在史料论证环节阐述个人观点并从图片史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加以佐证,提升了史料分析能力。
(五)史料整理任务,培养学生的史料助学习惯
史料的整理与总结是史料实证素养教学中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布置史料整理任务,能让学生立足宏观视角,对史料加以分类、整理、总结和积累。教学前期,教师可以发挥引领作用,为学生进行示范。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将课堂史料按照分类顺序进行排序,详细说明史料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在把握课时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史料整理思路。在学生尝试自主整理史料时,教师可以设计归纳类问题,引导学生有序整理:“回顾课时学习内容,上述史料分别展现了哪些史实?这些史实存在哪些内部联系?”这样,学生就能在问题的启发下形成史料整理思路,对史料进行整理和内化,培养史料助学习惯。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5课“文艺复兴运动”的教学为例,该课内容重点围绕“文艺复兴”展开,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达·芬奇、但丁、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课时目标要求学生思考“这个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会发生什么变化?”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为学生布置了史料整理任务,让学生尝试自主整理史料,以简短语言串联多个史料的内在联系。在学生的自主探究结束后,教师为学生播放微课视频“文艺复兴运动课时史料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课时应用到的所有史料,并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梳理史料的内部联系,进行深度分析和总结。在史料整理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能获得史料助学启示,养成史料助学的良好习惯。
结语
综上所述,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史料资源与教学活动的支持。在史料实证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以“史料采集—史料实证—史料解题—史料论证—史料整理”为主线的一系列学习任务,以任务为驱动,使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获得持续性提升,进一步促进学生史料获取能力、判断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的形成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实现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燕华.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亚太教育,2022(5):58-60.
[2]何德章.史料辨析方法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历史教学问题,2022(1):129-134.
[3]徐长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6):260-261.
[4]尤小琴.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