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提问,寻课堂最简艺术

作者: 王莉

【摘要】提问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与研究的艺术。文章以王崧舟老师《红楼春趣》一课的教学为例,初步探讨课堂提问的艺术。

【关键词】提问;艺术;精抓问点;诗意表达;智慧引领

钱梦龙先生在他的《钱梦龙与导读艺术》中谈道:“所谓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提问的艺术,提问方式的巧妙与笨拙,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1]”由此可见,提问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与研究的艺术。精彩的课堂提问不仅有助于展现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红楼春趣》一课时,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身心放松,思维活跃,乐于表达,生动地诠释了优雅从容、富含智慧、幽默风趣的课堂艺术。

一、适合:精抓问点,有的放矢

真教育的根就是合适的教育,只有适合教材,适合学生,适合教学环境,教育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提问也是如此。杨九俊老师曾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的过程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问难,要避免无须思考的是非问,讲究问题的思维价值,使问题真正起到激活思维、启动深入的作用。[2]”

反观王老师《红楼春趣》一课的教学,笔者认为其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课堂的提问总是出现在最合适的地方,简单地说就是“问在点子上”。

(一)核心处提问,直抵文本的关键

《红楼春趣》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讲述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学生大多亲身经历过放风筝,于是,王老师在和学生一起梳理“掉风筝—拿风筝—放风筝”这一故事脉络后,立马将话题一转,提出一个实在且重要的问题:“学中国古典名著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生1:“课文中的人物。”师:“没错,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里边出现的活生生的人物啊!孩子们,《红楼春趣》当中写的一串人物,无名无姓的咱不说了,你也说不出来,有名有姓的,你说一个。”众所周知,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作品的灵魂,是组成文学作品的核心。这个教学片段,王老师通过核心处的提问,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国古典名著应该关心故事中那些活生生的人物。而后,通过聚焦细节描写、联系语境和相关资料,王老师带领学生初步认识宝玉、黛玉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细节处提问,探寻文本的意蕴

优秀的作品肯定少不了成功的细节描写,因而品读文本的关键就是找到细节,并对它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探寻它所包含的意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深度挖掘细节呢?王老师在《红楼春趣》一课的教学中给出了很好的示范,那就是细读文本,在细节处提问。

“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这句话描写了宝玉的动作和心理,王老师抓住“美人”这一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宝玉对美人风筝的喜爱,为“为女儿立传”这一主题做好铺垫。首先,王老师提出问题:“假设现在同时出现在宝玉眼前的是大鱼风筝、大螃蟹风筝还有美人风筝。以你对宝玉的了解,你猜他一定会要哪个风筝?”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美人风筝。”其次,王老师让学生结合课文说理由,学生先后关注到“细看”“十分精致”“心中欢喜”“放起来”等语句。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王老师紧紧围绕“美人”这个细节,以问题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真正走进宝玉的内心,看到文本含蓄表达背后的深刻意蕴。

(三)难解处提问,体会文本的情感

“叹知己无缘”是王老师在此课的教学中确立的另一主题。对于“知己”二字,尤其是《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互为知己这种纯真唯美的情感,学生不容易体会。基于此,王老师采用问题驱动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让他们在文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探索中化难为易。

“孩子们,你们猜,听了黛玉这样说,看了黛玉这样做,宝玉可能会怎么做?”“宝玉说的几乎跟谁想的一样?”“有人说,宝玉是黛玉的知己,那黛玉是不是宝玉的知己呢?”显而易见,王老师精心设计的这一串问题的核心就是“知己”。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主动深入文本,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到:宝玉和黛玉因为是知己,所以懂对方的心;因为是知己,所以明白对方的人生志向。至此,“知己”这一深奥的主题变得具体可感,难点也迎刃而解。

(四)空白处提问,深入理解人物的形象

空白处就是教材中没有写到的内容。因为未著一字,所以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中适当补白,引导学生体会言外之意、话外之情,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他经常引导学生通过补白的方法,揣测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教材省略的情节具体化,同时相机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红楼春趣》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于是丫头们拿过一把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众人仰面说道:‘有趣,有趣!’。”前文提到,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那么,此时黛玉的心理活动就是一处空白点。课堂中,王老师巧妙地抓住这处空白点,让学生回忆黛玉的性格特点,然后顺理成章地抛出问题:“当黛玉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她心里究竟在想什么?”接着,在《枉凝眉》优美的旋律中,王老师让学生把黛玉的想法写出来。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王老师在空白处发问,让学生发挥想象,融入情境,揣测人物的心理,有效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言语:诗意表达,引人入胜

(一)诗性言说,以铺陈入情入境

王老师把课堂语言称为“诗性言说”。他擅长使用大段的陈述句和一系列的排比句,以感情真挚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有极强的感染力。

课中,王老师在引导学生把自己代入情境写作前,深情地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此刻,你就是那个黛玉,就是那个多愁善感的黛玉,就是那个孤苦伶仃的黛玉,就是那个寄人篱下的黛玉,就是那个哭哭啼啼的黛玉,就是那个心思细腻的黛玉,也是那个心地善良的黛玉,这一刻,你在想什么?把它记下来。”这个过程,王老师没有与学生直接对话,但却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有了一系列精彩的表达—“如果我把风筝放走,风筝可能会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没有人要,就会像我一样孤苦伶仃;如果我把风筝放走了,把晦气放走了,病根没了,那我就会忘记当时的痛苦,忘记当时寄人篱下的感觉;如果我真的把病根放走了,会不会传到别人身上呢?我孤独也就算了,我怎么能把病根带给别人呢?也许别人家庭圆满,我会不会害了别人一家呢?”

(二)循循善诱,以追问愈思愈深

追问,即追根究底地查问。教师在课堂中适当追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还有助于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王老师在带领学生理解“忌讳”“晦气”这两个词语时,就采用了追问的艺术,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效果显著。

师:“猜猜看,这里的‘忌讳’大概是什么意思?”生2:“应该是不好的习惯。”师:“他猜得有道理。继续猜。”生3:“我觉得应该是因为风俗或个人习惯所形成的禁忌。”师:“怎么那么专业呢?”生3:“查了。”师:“查过字典是吧?好习惯。能不能找出一个近义词?”生4:“应该是‘禁忌’。”师:“那么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什么?”生5:“不能做的事。”师:“你看把专业和通俗结合在一起,‘忌讳’就是不能做的不好的事儿。这还不够,孩子们,联系黛玉说的话,探春口中的‘忌讳’,就是黛玉口中的什么?”生6:“‘晦气’”。师:“没错,这叫联系上下文。好,我们继续联系下文,黛玉口中的‘晦气’其实指的是黛玉身上的什么?”生7:“指的应该是黛玉身上的病根。”师:“病根是好事还是坏事?”生(齐):“坏事。”师:“当然是坏事,所以那个时候的风俗,放风筝就是放晦气,人家放过的风筝,你还能不能再把它捡回来?”生(齐):“不能。”师:“捡回来就等于把人家的什么捡回来了?”生(齐):“晦气。”师:“这就是探春口中的什么?”生(齐):“‘忌讳’。”师:“刚才,我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读懂了这两个生词。”

一系列的追问,语气越来越强烈,问题也越来越密集,它们就如同一根链条,既反映了文章的内在逻辑,也为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整个过程,王老师并非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为唯一目的,而是在不断地追问与导答中,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走进文本、发现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一次难忘的学习体验,同时还让学生掌握了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学习好方法。

(三)精准调控,以变化达情达意

语言的魅力来自变化,忽而急促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忽而缓慢如余音绕梁、袅袅不绝,忽而高声如龙吟虎啸一时发,忽而低语如呢喃软语话晨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等不同的特点,调整自己的语调,进行恰到好处的表达。王老师恰是此中高手,他擅长使用语调在轻重、快慢、停连、高低上的变化进行课堂提问,以此来强调问题、表情达意。

如在提问“学中国古典名著,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时,王老师就以重音突出“最”,提醒学生理性思考;在提问“以你对宝玉的了解,你猜他一定会要哪个风筝?”时,王老师就采用一字一顿的方式,引导学生迅速判断……教师适度地调控语音语调,适当地改变语言节奏,提问就会犹如一首跌宕起伏的乐曲,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爱上思考。

三、尊重:关注生命,智慧引领

尊重是人与人相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更需要尊重,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因为尊重,教师才能正视学生的存在,正确处理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学生也只有在得到尊重的环境下,才能体现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做到知无不言、畅所欲言。

王老师是尊重学生的,他的提问不仅基于文本与学生,更基于自己的课堂预设与学生课堂的生成。师:“你写的批注是什么?”生8:“心地善良。”师:“你和谁的观点一样?”生8(小声嘀咕):“一样吗?”师:“为什么还要举手?我估计有三个原因,一是没有听到别人的发言;二是认为他人说得不清楚,进行补充;三是强调这个观点,因为太重要了。当然还有可能有第四种原因。你选哪一个?”生8:“我选二,因为他说的不够全面。”(众人鼓掌)师:“知道为什么给你掌声吗?”生8沉默。师:“我凭直觉判断,你这个孩子平时上课发言不多,得到的表扬也不多,所以特别需要大家的什么?”生(齐):“鼓励!”生8哭了。师(抚摸着生8的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敢于表达,值得表扬,建议再一次给他掌声!”

纵观这个教学片段,当学生回答“心地善良”时,王老师已经意识到这个学生没有听清楚前面学生的发言,但王老师没有直接提醒他,而是以一道温暖人心的选择题化解了这个尴尬,给了学生适当的台阶,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可以说,这是充满智慧的提问,这种基于学生、尊重学生、随机应变、润物无声的提问方式,不仅是提问的艺术,更是教育的艺术。

结语

朱光潜先生认为,一切艺术到精妙处都必有诗的境界。回顾整节课,王崧舟老师用饱含情感、富含美感的提问,将诗意和教育完美融合,引导学生走进了传统文化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钱梦龙.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周信东.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支架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9(2):37-3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