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歌唱教学中声音塑造的策略
作者: 李婧婧【摘要】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基础课程。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能够用干净、松弛、流动、统一、情感充沛的声音来表现歌曲是小学歌唱教学追求的目标。文章基于此对小学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并从演唱姿势、呼吸、情感处理、声音概念、音乐文化视野等方面提出了塑造美好声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歌唱教学;声音塑造;策略
歌唱是人们用来抒发和交流情感的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音乐表演艺术中极富感染力的一种形式。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歌唱能够让学生学会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并与他人沟通,增进感情。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学生能够用干净、松弛、流动、统一、情感充沛的声音来表现歌曲是歌唱教学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获得美好的声音呢?除了学生本身具备基本的嗓音条件,还需要教师组织开展科学的训练。科学的歌唱方法能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控制好演唱时的呼吸,做好嗓音的保护,获得更好的音乐体验和感受。
一、小学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在日常的歌唱教学和听课活动中,笔者越来越感受到歌唱教学中声音塑造的重要性。很多好听的歌曲,学生唱的效果与范唱相差甚远。学生大多能够准确把握音准、节奏,但在音色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声音太“垮”、太“压”,咬字不饱满;高音太“挤”,口腔打不开,声音僵硬、没有美感等。部分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只注重解决学生的音准、节奏问题,很少针对音色问题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就像一台台“演唱机器”,只是机械地把音调和节奏唱出来,但声音僵硬、呆板,难以真正享受自己演唱的过程,更不能带给听众美感,引起听众的共鸣。笔者认为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声音是抽象的,它需要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咬字器官以及共鸣腔体的完美配合。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歌唱都比较抽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详尽地将发声的原理阐述出来,需要用更多的方法和策略、更形象的语言进行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出较高的要求,而有些教师的基本功还达不到。
2.学生的歌唱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想在一节课中既能够准确掌握歌曲的音准、节奏,又能够用干净、松弛、流动、统一、有感情的声音来表现歌曲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如果在音乐课堂上没有形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就会导致其难以跟上大家的步伐。
歌唱教学虽然不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全部,却是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想帮助学生获得好听的音色,就需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歌唱知识和技能,使其能真正享受歌唱的过程,获得美好的音乐体验和感受。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在执教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如何塑造好听的声音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歌唱教学中声音塑造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美好声音的概念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对“什么样的声音是好的声音”这一问题存在误解,不能分辨“喊唱”和“歌唱”。他们认为声音“大”就是好的声音,声音越大越响亮就说明自己的感情越充沛,所以很多学生在演唱歌曲时过分追求音量,唱高音时利用蛮力扯着嗓子喊,导致其不但没有好的音色,还对声带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这样对声音的错误理解会导致学生演唱时喊唱现象严重、音不准、声音不统一,毫无美感可言。久而久之,也会让学生觉得歌唱学习枯燥乏味,缺乏艺术性,得不到良好的审美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听”的良好习惯,能够分辨“喊唱”和“歌唱”带给听众的不同感受。《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学生学习音乐是从“听”开始的,教师通过“听”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美好声音的概念,对“好声音”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和清晰的认识,是帮助学生唱好歌曲的前提和基础。
(二)学习正确的演唱姿势
歌唱作为人们抒发情感的重要形式,不管是歌唱者的声音,还是歌唱者演唱时的姿态,都在向观众传递情感。歌唱姿势是小学歌唱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歌唱姿势不但有利于塑造舞台形象,而且有利于歌唱技术的发挥。因此,音乐教师在歌唱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保持身体的协调性,即身体站直,双脚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头部端正,面部肌肉放松。注意避免歌唱时塌胸、下巴向前伸、低头、皱眉及面部紧张等不良现象。拥有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更好地演唱歌曲。
(三)保持正确的演唱状态
1.呼吸
呼吸是人体发声的动力,也是歌唱的基础。发声方法正确与否,呼吸是决定性因素。人们常说“气为声之本,气乃声之帅”,可见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教师提醒学生“吸气”,但吸气该怎么吸,吸完之后怎么唱,需要教师用更详细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打开喉咙吸气”,也就是身体放松,用“打哈欠”的方式来吸气,这能让我们的气息更通畅,而气息通畅是声音通畅的前提,只有气息通畅了才能唱出动听的旋律。
2.保持“打哈欠”的状态
“开喉吸气”能够帮助学生将喉头放下来,腔体打开,找到正确的歌唱状态。“打哈欠”的状态不应只存在于吸气时,而要与歌唱的整体状态联系起来。“打哈欠”需要软口盖上抬,小舌收起,口咽腔、鼻咽腔和喉咽腔打开,喉头下降,喉咙打开,此时的口、咽、喉以及吸气的状态正是科学的发声状态。教师要引导学生保持“打哈欠”的状态来唱歌,尤其到高音时,“打哈欠”的状态能够让声音更饱满、通畅,高音更松弛。
例如,在教唱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歌曲《我们的田野》时,第一句歌词“我们的田野”中的“田”字,学生的声音容易“挤”,因此,在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呼吸,保持呼吸时软腭抬起的状态,同时找丹田的力量,这样唱出的声音就会好听很多。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和不断地练习,学生能够养成正确的演唱习惯,形成“肌肉记忆”,演唱其他歌曲时也能够举一反三,音色变得更好听了。
3.吐字咬字
声乐演唱讲究“以字带声,以字领腔,腔随字转,字正腔圆”,小学歌唱教学也应该注意这些方面。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不宜在课堂上讲解过多的理论知识,而应增加带领学生朗读歌词的环节。读歌词应区别于平时说话,要采用打开口腔、轻声、高位置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想象“让自己读出来的每个字‘打’到天花板上”。教师通过开展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演唱习惯,改善他们在歌唱时口腔打不开、演唱位置太低、声音“垮”等问题。
(四)教师范唱
教唱贯穿于歌唱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范唱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古罗马诗人贺拉斯也曾经说过:“只有唯一的方式可以打动人心,就是向他们显示自己被打动。”相比于录音范唱,教师优秀的范唱能够拉近歌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歌曲的旋律美、歌词美和意境美。同时,教师的范唱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歌曲演唱时的呼吸、发音位置、吐字咬字、表情动作以及情感处理等。
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范唱方式,例如,单独示范歌曲中的重难点乐句,或是在学生演唱状态不正确时,分别范唱正确和错误的两种状态让学生对比不同的演唱状态所呈现的不同音色,感受哪一种演唱状态唱出的音色更好听,进而学习正确的演唱方法。这些方式都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状态,从而模仿教师的呼吸、发音位置、吐字咬字等,唱出好听的声音。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歌曲范唱,让学生在课后能够多欣赏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音乐修养,逐渐把握正确的声音概念,从而调整自己的歌唱状态,提高演唱技巧。
(五)运用想象的力量
声音是抽象的,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出来。面对充满想象力的小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想象的力量进行引导。例如,当学生在演唱时声音太“压”、太“垮”时,笔者会告诉学生:“这样唱出来的声音好像刚从嘴里出来就掉到地上了,要让声音像抛物线一样往远处、高处唱,让远处山上的人们也能听到你的声音才行。”
对于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用形象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去想象。例如,在歌曲《采山》的教唱过程中,面对歌曲中的难点,学生在演唱时声音会发紧,出不来,或者大声喊唱,音不准,音色不好听。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会这样引导学生:“我们先用‘lu’来哼唱旋律。清晨,我们一起去采山,刚刚走进山里,发现远处有一只小兔子,我们用歌声来跟它打个招呼。你觉得怎么打招呼才能既让自己的声音传得很远,又不把小兔子吓跑呢?”通过构建情境的方式来启发学生感受唱高音时正确的发声状态,即运用头腔共鸣,想象声音集中在头顶,让声音往远处传而不是用嗓子大声喊。教师运用形象的描述让学生想象演唱时的状态,从而找到正确的演唱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六)注重情感表达
《乐记》有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可见,表达情感是歌唱的灵魂与最终目标。一首歌曲音准、节奏唱得再准确,高音再漂亮,缺少丰富的情感还是很难打动听众、引起听众的共鸣。歌唱的目的是抒发情感,而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情感需要不同的歌唱技巧。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析歌唱作品,包括歌曲的曲式、旋律形态、歌词、装饰音、二声部等等,通过分析作品规范学生的演唱速度、情绪、力度、二声部声音的和谐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处理技巧,做到声情并茂,从而打动听众。
例如,演唱《赶海的小姑娘》等表达热情、欢乐情绪的歌曲时,声音要相对明亮、轻巧;演唱《可爱的家》等表达想念、回忆情感的歌曲时,声音要相对柔和、抒情;演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表达热爱祖国的自豪情感的歌曲时,要用坚定、饱满的声音。
另外,歌唱时的表情、肢体动作也对歌曲的情感表达起关键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结合音乐作品的情感呈现表情,由内而外的真情流露才能让歌曲更加丰满。歌唱时加入体态律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增强歌曲的表现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歌曲学习的兴趣。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教师在教学时不必过于关注学生体态律动的标准化,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鼓励他们自信地演唱,提升他们对歌曲学习的兴趣和歌唱表现力。
(七)扩大音乐文化视野
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提升演唱技巧,还应该扩展学生的音乐知识,开阔音乐文化视野,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
例如在学唱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歌曲《那达慕之歌》时,学生通过演唱歌曲,能够感受歌曲中热烈欢快的情绪,体验那达慕大会的热烈气氛。在学唱歌曲之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蒙古族风土人情的视频,让学生观看那达慕大会的盛大场面,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了解蒙古族歌曲的旋律特点,更好地表现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同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提高音乐鉴赏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又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歌曲《卢沟谣》将见证了民族兴衰的卢沟桥与永定河边的自然美景结合起来,用富有画面感的歌词把人们带回历史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了解卢沟桥厚重的历史以及中华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此基础上再演唱歌曲,才能将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歌唱教学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作为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统筹谋划,整体设计,同时也要注重细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依托多元化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充沛的情感打造美好的音色,用声情并茂的歌声全方位诠释音乐作品,进而切实让学生感知音乐的美,全面提高其音乐素养,赋予音乐课堂灵活性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梅丛笑.声乐演唱中的音色处理[J].歌海,2011(05):55-56,61.
[2]水娜.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J].新课程(中),2019(01):31.
[3]谭敏,耿劲松.浅谈小学歌唱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大众文艺,2015(16):244.
[4]沈梦洁.小学歌唱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究[J].黄河之声,2015(15):51-52.
[5]李国英.中小学歌唱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z1):163.
作者简介:李婧婧(1988—),女,山东省东营市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