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高游戏在低年级特教学校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吴晓艳【摘要】特殊教育学校低年级学生普遍对数学不感兴趣,他们往往没有数的概念,对数的实际意义不理解,数学学习非常困难。利用乐高游戏开展教学能够利用低年级学生对游戏与生俱来的兴趣来刺激学生改变学习和行为习惯,在老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与同伴的游戏互动、碰撞交流中提升各项技能,包括学生的沟通能力、专注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逻辑思维等。本文从乐高游戏着手,就如何培养特殊教育学校低年级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做了相应的探索。
【关键词】乐高游戏;数学;低年级学生;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对数学知识无法很好地理解,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就需要将学习内容简单化、趣味化。特教学校学生的数学教育离不开游戏,这一点在以往的特殊教育实践中已经被证实了。作为教师,我们在上课之前要准备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有针对性的游戏,以及丰富的教学工具和材料,以学生喜欢的玩具为主,让他们通过动手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但这样的教学方式中,老师的工作量非常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笔者总结多年教学经验后发现,乐高游戏在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育中有其独特优势,可以最大程度地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低年级特殊学生的好奇心,乐高游戏还能够承担各种不同的角色,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以更加轻松的状态进行学习。
一、低年级培智数学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随着融合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得以随班就读于普通学校,而中重度身心障碍学生则到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九年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校中自闭症学生、多重障碍学生日益增多,给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增加了不少教学压力。
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一个低年级班级就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自闭症学生,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多重障碍学生。他们的数学能力普遍较差,在学习数学时反应比普通学生迟缓许多,应用能力更是明显落后,对数的概念非常模糊,大多数学生不会读写数,不理解数的概念等,这些状况让低年级培智数学教学变得异常艰难。一些特殊学生的家长甚至部分特教学校的教师,认为低年级学生学不了数学,这严重影响了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数学基本知识的获得、基本数学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非常不利。因此,研究如何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效率迫在眉睫。
在这种情况下,为帮助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让他们更好地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笔者决定把乐高游戏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获得相关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基本技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开展乐高游戏教学的
意义
目前乐高游戏在特殊儿童群体中的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不少研究发现,不仅一般的特殊儿童对乐高游戏有偏爱,自闭症儿童对乐高积木也有着极大的兴趣,乐高积木具有结构化特征,这种特征与自闭症儿童偏爱能够预测、可视化的事物的特征相吻合,因此乐高能引起自闭症儿童的兴趣,增加教师与自闭症儿童的互动。乐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也能够极大程度地满足特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让教师或研究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儿童的特点、兴趣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符合儿童发展水平的同伴介入方案。
乐高玩具是由名叫奥利的丹麦科学家发明的一种塑料积木,一面是凸面,另一面有可嵌入凸面的凹槽,形状有1300多种,每一种形状都有12种不同的颜色,以红色、黄色、蓝色、黑色、绿色、深灰色、浅灰色为主。乐高玩具不仅可以搭建模型,还可以用来创设各种游戏情境,充当老师教学的教具、学生学习的学具,这种材料可创造、可变化,可塑性比较强。
教师可以利用乐高玩具创设教学游戏情境,将一块块积木“叠加”搭建出有针对性的乐高游戏场景,让孩子以乐高积木的基础“结构”实现自己的想象,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解决课堂需要解决的问题。乐高玩具能让学生动脑动手、发展思维,创设出变化无穷的场景,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令他们爱不释手。
三、乐高游戏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本校使用的数学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审定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个比较基础却又比较繁琐的过程,学生不仅要会数数,而且要理解数的含义、区别数量的多少、知道数的顺序和大小、认识图形、掌握基础计算等。具体的教学目标为:1.形成对数量的感知,如有和无、一和多、一一对应的概念等;2.理解简单数的相对概念,如多和少、大和小、长和短、高和矮等;3.认识10以内的数字,学会10以内的点数,会写数字;4.理解10以内的加减法等。
一般在低年级数学教学时会用到的乐高材料为不同颜色的常规乐高积木,如花朵、动物模型等。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准备学生喜欢的玩具,创设相应的故事情境,如:小猫钓鱼、小动物赛跑、积木城堡等。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乐高小人模型引入有和无的空集概念
低年级特殊学生一般可以通过观察进行这一知识的学习,但自闭症学生必须用直观具体的实物反复操作才能真正将本知识内化,例如教师可利用乐高模型摆出一条小河,引导学生将乐高小人放在河的一边,老师提问:“河的哪边有人,哪边没人?”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表达,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说,不能让数学成为哑巴数学,也不能让学生鹦鹉学舌。
教师可以设置小朋友钓鱼的情境:设置两个乐高小人,一个小人没有帽子,另一个小人有帽子、钓鱼竿、水桶等装饰,教师往有帽子的乐高小人的水桶里放一条鱼,提问:“哪个乐高小人钓到鱼了?”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进行思考。接着,教师将乐高小人水桶里的鱼拿出,放入河里,提问:“鱼跳出水桶回到河里了,现在乐高小人的水桶里还有鱼吗?”同时让学生观察河里有没有鱼。学生操作、探索、积累感官经验后,教师用比较简单的语言描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空集的概念。
(二)充分利用乐高玩具模型学习一和多、多和少的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乐高积木拼接毛毛虫,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教师也可以利用乐高模型构建小猫钓鱼的情景,如:这是一条长河,里面有很多条鱼;这里有几只小猫,它们面前放着一个漂亮的花碗,里面有很多条鱼,教师在碗里放入不同数量的鱼,提问:“谁钓的鱼多,谁钓的鱼少?”让学生给猫分发不同数量的鱼,提问:“哪只猫的鱼多,哪只猫的鱼少?”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乐中有学,学中有乐。
(三)利用乐高认识序数
低年级特殊学生在学习序数时普遍觉得困难,会把序数与基数混淆。基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是用来计数的数。序数表示物体所占的位置,是用来记顺序的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教具,让学生理解序数的含义。先可以利用乐高动物模型设置小动物跑步比赛的情境,先给每只小动物分发号码牌,号码牌上的数字是小动物跑步的顺序;再要求学生按照号码牌上的数字顺序给小动物排排队,使学生能按照1-10的数字顺序给小动物排序;随后教师从10只小动物中随机选出3只参加比赛,让学生按照号码牌的顺序分配跑道。一般低年级智力障碍学生理解序数比较困难,老师需要适当辅助,并对个别学生给予指导,利用乐高模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序数。
(四)利用乐高玩具练习数数、学习写数
数数是低年级特殊学生主要的数学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有意义的计数活动让学生学会数数,按照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的顺序进行教学。低年级特殊学生在学习“数的认识”中,认识10以内数是最基础的要求。乐高积木可以帮助特殊学生提高数数能力,建立数的概念,例如教师可以准备10个不同颜色的乐高积木,搭建10层以内的积木,在搭积木的过程中让学生数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唱数字儿歌,并且边唱边搭乐高积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搭建乐高积木,老师边搭边领着学生数“1层,2层……”,数到10后再一层一层地拆除积木,拆除时让学生倒着数,帮助学生学会顺数和倒数,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这样反复多次进行练习,能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注意教师搭的积木层数尽量控制在10层以内,不要搭得太高,搭得太高积木容易倒塌,反而增加课堂难度。
在写数字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乐高模型拼数字,也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拼数字,当呈现积木拼的数字时,让学生认一认这是几,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正确说出数字。教师可以同时展示用乐高拼的立体数字与该数字的平面图形,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记忆。
(五)利用乐高积木学习一一对应的概念
一一对应是数学中一种常见的对应,是指两个集合元素之间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将两组物体或两组集合一一对应比较,可以直接地观察到组合里物体的个数,这种一个对应一个的方式具体又形象,学生能够直观比较出两组数的多少。利用乐高积木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直观、具体的经验。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积木搭建长条,长条的总数可以是2条,也可以是3条,一根红色长条对应一根绿色长条。学生两两对应,或者学生和老师组合对应,老师指导学生:“看,我们可以在两根长条之间拉一条线,一个红长条对应一个绿长条,这就叫一一对应。”乐高积木为教师进行一一对应的教学提供了学具和用于游戏创设情境的工具,帮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理解一一对应的概念。
(六)利用乐高玩具学习图形配对和分类
乐高积木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教师可以准备乐高积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分分类,引导学生把圆形的积木放一起,把方形的积木放一起,注意观察圆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也可以随机取出一种形状的乐高,让学生取跟老师相同形状的乐高积木,进行“看一看、比一比谁拿得又对又快”的游戏;可以准备一些颜色相同但形状不同的积木,让学生把积木分类、配对;还可以让学生拼搭不同的形状的图形,深化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七)利用乐高玩具帮助学生掌握整数运算的知识
低年级特殊学生的整体运算能力需要经历从具体实物到表象水平,再到抽象水平的运算发展过程。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意,对具体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操作并计算出结果。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原来有3个积木(出示3个积木),又拿来2个积木(出示2个积木),一共有几个积木呢?”还可以搭建不同的乐高模型,增加课堂趣味性,效果会更好。
总之,低年级特殊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学生身体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从口头数数到按物点数、按数取物并说出总数,这些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事情,特殊学生学起来却十分困难,要让他们完全理解掌握需要教师的耐心。充分开发乐高游戏,能帮助低年级特殊学生理解复杂的数学知识,教师借助乐高积木可以消除与学生交流的障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帮助低年级特殊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老师需用生动、简单的语言指导特殊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导他们通过动手、实际操作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研究结果表示,乐高游戏在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方面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可以把乐高积木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学习,并积极探索更多的方法帮助低年级特殊学生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胡晓毅,郑群山.孤独症儿童游戏活动:以乐高积木为干预媒介的游戏化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李新民.互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20(36):34-35.
[3]柳笛.培智学校数学课程与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吴晓艳(1983—),女,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特殊教育学校,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