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领,让深度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深化

作者: 李小燕

策略引领,让深度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深化 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引发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从基础教学入手,更加注重课堂内容的设计,能够强化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本文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促进教师深度地“教”和学生深度地“学”,帮助学生探索新知,提升数学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李小燕(1976—),女,江苏省泰兴市实验初中,一级教师。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教师教授的数学知识,通过机械的记忆实现知识的掌握,缺乏深层次的思维活动,难以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导致学习效果低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被动式学习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深度学习理念应运而生,它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促进了思维的跨层次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也由简单、直观向深度、抽象发展。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深度学习理念、开展深度学习教学展开探究。

一、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情境是促进思维发展的外因,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因素。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与环境形成良性的互动过程,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吸收。基于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真实学情为学生创设良好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归纳和总结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养成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先拿出8枚硬币(币值有相同也有不同)让学生帮忙数一数。这个任务简单有趣,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并使用了不同的数钱方法:有的同学将硬币一枚一枚地叠加在一起;有的同学将硬币进行归类,将不同币值的硬币分类计算,然后再相加在一起。硬币数量较少,两种数钱方法都能让学生快速地得出准确答案。之后,教师拿出更多的硬币让大家帮忙计算,此时显然第一种直接相加的方法显得有些缓慢和笨拙,当计算过程繁琐、任务量较大时,第二种分类计算方法的优势立即显现出来。以此为基础,教师顺势向学生引出同类项的概念,学生根据此前学到的方法,很快就理解了合并同类项的含义,积极投入知识的学习当中。

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与教学知识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和学习合并同类项的相关知识,更深层次地领会知识的内涵,促进学生对合并同类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学习中。

二、问题驱动,引发学生自主解决

问题是主动探究的起点,是思维发展的原动力。问题驱动下开展的学习使学生有了明确方向,能够促进深度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提升学习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堂所需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在不同问题的引导下开展思考探究,调动学生积极用脑的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以下问题:“一根铁丝长为40厘米,假如将铁丝首尾连接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正方形,那么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学生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10厘米”。教师再次提问:“假如围成的是一个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为多少?”这时,学生们给出的答案不再统一,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学生思考、分析后指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是两个不同的值,可分别将其设定为 x 和 y,这样就可以列出算式2 x +2 y =40,而这个算式是没有固定解的。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想要算式出现固定的解,应该如何添加条件?”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展开深入学习。

案例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分析、探究和解决中逐步深入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认知,既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整合,实现知识迁移应用

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的知识看似是独立的个体,其实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交错编织出一张知识的大网。学生的学习要从知识的内在规律出发,不能生搬硬套,盲目开展学习活动。因此,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要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入手,将新知与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深化理解,实现数学知识的应用迁移,从而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让深度学习真发生。

例如,在教学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相关知识后,教师要认真分析并综合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对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进行及时整合,将相对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学生之前已经学过其他各种不同三角形的性质,如一般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教师可将这些不同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系统化的整合,通过分析和对比提取出这些三角形性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构建关于三角形性质的知识体系。如此一来,学生在记忆和应用某一个知识点时,就能够牵动整体的知识体系,连通起其他类同的内容。

案例中,教师在教学后,依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合理设计,将与之相关的知识综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对比和整理,使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合作探究,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学习知识不仅是对知识进行记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对知识展开深入探究,多角度观察和探索事物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利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究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停留于对知识的表层认知,而是从本质上了解知识的起源与发展,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以“相似三角形”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向学生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习题训练强化学生的认知,但如此教学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仅限于表面,教学不够深入。因此,教师可改变教学策略,组织学生到学校操场上开展“操场旗杆的测量”活动,同时提问学生:“旗杆矗立不倒,且无法攀爬到旗杆顶部,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卷尺对旗杆的长度进行测量?”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对长度测量的探究欲望,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探究。在测量时,有同学发现,一个人站在旗杆旁的影子与旗杆的影子形成了两个相似三角形,因此想到了可以通过测量学生身高与影长来计算旗杆的高度。有了解决思路,学生们立刻开展分工合作,有的同学负责站在旗杆下作为参照对象;有的同学负责对旗杆的影子进行测量……最后学生们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强化了知识的应用。

案例中,教师采取了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加深了对知识的应用,培养了数学思维。

五、探寻错因,掌握知识本质内涵

错误在数学课堂中并不少见。学生会在课堂中发生错误,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不清晰、不透彻,因而产生思维误区,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无形之中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作为初中数学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应有包容之心,不能见到学生的错误就一味地批评、责备。这样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找出错因、解决问题、理解知识本质,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难以开展深度学习。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不闻不问、搁置一旁,缺少了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就无法对错误的原因产生深刻的认知。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面对同类型的题目甚至是原题时还会出现同样的错误。因此,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放慢授课步伐,将错题当作教学案例,让学生剖析错因,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让深度学习顺利开展。

在教学“绝对值与相反数”后,笔者根据课堂中所学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 + =?题目出示后,学生们都进行了思考,通过计算很快便有学生得出了结果,都认为上题的答案是“2”。显然,学生们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将a、b两个数都看成了正数。很明显,学生们在解答时没有灵活地运用分类讨论法,只考虑了一种情况而忽视了其他情况,因此产生了错误。面对此情况,笔者没有直接否定学生,而是先肯定了学生的答案,然后询问学生:“这道题目,还有其他的结果吗?”笔者的话启发学生再次审视题目,开始变换角度考虑问题。学生们联系课堂中所学的绝对值知识,判定|a|的值可能是整数也可能是负数,|b|的值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就可以这样进行以下分类讨论:

笔者巧妙渗透分类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们联系所掌握的绝对值知识解决了上述问题,加深了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

课堂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巧妙加以引导,让学生主动地找错,分析错因,掌握知识的核心内涵。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探寻知识的本源,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开展。

六、注重评价,持续注入学习动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合理运用教学评价可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原动力。深度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其主动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运用教学反馈和评价,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获取知识,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在教学“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在屏幕上出示一个正五边形,让学生独立判断正五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它有多少条对称轴。当学生们能独立判断得出答案时,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正五边形进行变换,增加题目的复杂性,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辨析能力,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教师让学生在图1中画一条对角线,得到图2,然后让学生思考图2有几条对称轴。学生观察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后,教师应进行积极的评价。随后,教师再让学生在图2中再画出一条对角线,然后思考所得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图形又有几条对称轴。通过改变图形,教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辨别,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的认知。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应发挥评价的促进、调节、激励等功能,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因此,教师应巧用教学评价,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知识整合等形式开展深度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深度学习,主动思考和探究,自主获取知识。在未来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践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融入课堂,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让深度学习真发生。

【参考文献】

[1]夏云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1):90.

[2]周红.深度学习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中学数学,2020(22):90-91.

[3]杨广友.引导深度学习  提升初中数学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2):20-21.

[4]王刚.关注学生思维品质,促进数学深度学习—对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初步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20(35):49-50.

[5]李军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师,2020(S2):5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