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多元化作业应用分析
作者: 陈文
【摘要】新课改的全面推进,让更多的教师开始关注教学创新问题,以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德育教学的重要阵地,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和社会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布置多元化作业,一方面能够使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思路;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端正的品行以及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化;作业
作者简介:陈文(1977—),男,江苏省涟水县北集中心小学,一级教师。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依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端正的品行,为其终身发展夯实基础[1]。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特点,使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成长所必需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积极响应素质教育减负号召的同时,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布置多元化作业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扭转学生对作业的既定认识
小学生心智单纯,性格活泼好动,对于有趣的事物有着天然的积极性。教师要注重布置多元化作业,使作业从一项任务变为一种宝贵的学习、生活体验,让作业形式不再局限于文本之内,而成为缤纷多彩、趣味十足的多元化复合体[2],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化作业与传统作业的对比见表1。
(二)有利于发挥作业巩固强化所学知识的功能
小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经验有限,仍以具象认知为主,辨别能力尚显不足。作业主要起到巩固所学、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知识架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传统的作业内容相对单调,形式比较单一,教师布置多元化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布置“四通八达的交通”的作业时,教师可让学生针对家乡的交通道路设计发表看法并提出改进建议。这项作业需要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实地调研,为了提出建设性意见而从多渠道收集资料,教师还可以联系《请到我的家乡来》《生活离不开规则》的相关内容布置作业。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化作业的布置原则
(一)灵活性原则
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较为综合,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第一,作业的设置应较为灵活,教师可以布置多种任务,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第二,作业的形式也应具有灵活性,比如,学生可以通过调研或访问等形式完成作业以及总结,并记录下完成作业的过程。第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具有灵活性,尽量不要用统一标准去评价学生。
(二)个性化原则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布置多元化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也要有以下认识:小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在兴趣爱好、思维能力等方面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而教师布置多元化作业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实现个性化教育。
比如,在进行“万里一线牵”的教学时,针对有较好的学习能力、有扎实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根据社会环境和时事新闻,谈谈互联网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对于有一些基础,但思辨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多人合作完成问卷调研,并尝试对结论进行阐述;而对于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可对他们展开针对性的重点辅导,充分联系现实生活,让他们列举不同通信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实现分层教学。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化作业的应用策略
(一)布置多元化实践性作业
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实践性较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结合灵活性原则,布置实践性作业。比如,在进行“说说我们的学校”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多个任务情景并安排相应的作业内容,由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和优势挑选作业并完成,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学校的了解。
再比如,在课程进行到“做学习的主人”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统计整理最终的结果。随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梳理最终结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使其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经过一系列的分工作业和相互合作,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能够灵活思考,积极解决问题,并与他人积极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
(二)布置多元化的信息作业
科技的发展为教学形式的变革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作业的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更能满足教学需要。在作业内容的布置上,教师不仅可以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还可以布置一部分预习任务。
比如,在课程进行到“心中的110”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提前制作课程所需的课件,将课件上传至学生邮箱或者班级群,并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使学生意识到日常生活中往往隐藏着许多危险,要时刻注意。通过动态教学,学生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自我保护意识。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课件结束部分设置一些思考问题,比如“遇到陌生人要求带路怎么做”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使用邮件给出自己的处理办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分析问题的同时提高自身辨别危险的能力,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三)布置多元化开放性作业
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内容覆盖面较大,主要包括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多元化的作业进行一定引导,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比如,在课程进行到“爱美丽的生命”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搜集资料,让学生观看生命降生的场景,并以此为主题开展相关活动。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可以要求学生以图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的细节部分进行解读,发现其中的美好瞬间。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引用相关名人名言阐述生命的意义。通过布置这种开放式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结合当前热点话题布置作业
以往教师主要是围绕教材内容给学生布置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有一定局限性,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结合当前时事热点给学生布置作业,这样能够扩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探索和积累更多知识。将时事热点内容设计在道德与法治课的作业当中,也能够让学生增长眼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作业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给学生布置时事热点话题作业时,应该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选择适合学生探究的时事热点话题,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教“四通八达的交通”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教授完课本中的内容后,以我国颁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依据,给学生发放有关资料内容,让学生根据相关内容制定一套完善的交通系统。如将自己想象成一名交通设计师,思考如何通过自身努力为我国交通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布置这样的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更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小学生而言,内心有追求的梦想,教师通过布置作业给学生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将课程作业与实际相联系
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课程作业时,应该将作业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给学生创设相关生活情境,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际作用,让学生明白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变废为宝有妙招”的内容时,学生都知道目前我国垃圾污染问题较为严重,此次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垃圾变废为宝,发挥其二次作用。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和教学内容有关的作业,如布置“垃圾分类”作业,给学生发放试卷,让学生对试卷中不同垃圾的图片进行分类,将垃圾的图片连接正确的垃圾箱,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对垃圾进行严格分类,正确投放垃圾,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更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垃圾再利用的作业,让学生对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垃圾回收利用,然后在下次上课时将自己变废为宝的作品带到课堂中,向班级的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可以让学生评出最佳变废为宝作品。将布置的课程作业内容和实际相联系,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际应用性,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各方面的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小学生良好品质、人格以及法律意识的建立是逐渐完成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作业作为联系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桥梁,教师在安排作业时要充分体现该学科的特点,布置多元化作业,使学生拥有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提高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课堂知识及完成课程作业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积极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恒.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优化思考[J].华夏教师,2017(32):84.
[2]孔钰.道德与法治多元化作业应用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6):79-80.
[3]张雷鸣.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7(11):71-72.
[4]刘健.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好家长,2018(2):158.
[5]柴晓芳.德润心灵法护成长—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与实践[J].名师在线,2018(2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