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生本教育理念 探究有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 张娟
【摘要】“生本教育”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就冲击着传统的“师本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践行“生本教育” 理念,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不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相关问题。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张娟(1987.01—),女,江苏省镇江新区平昌小学,一级教师。
引言
生本教育理念和传统的教育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最初提出生本教育时,其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发展,全方位为学生考虑。这一理念的提出给传统的师本教育观念带来了极为巨大的冲击。生本教育的出现,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天性得以释放,让学者乐学;也能够让教师做出一定的改变,教者乐教。从传统的拉动学生进行学习,渐渐地变成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这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生本教育理念概述
在生本教育中,要求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依靠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宗旨。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的背景下,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应明确自己是课堂的引导者,更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授人以渔”,即还学生学习自主权和主动权,教师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广阔平台,让他们展示自我,快乐、自信学习。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滞后
虽然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近几年在教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仍旧能够发现我国的应试教育思想可谓是根深蒂固,大部分学校仍旧存在着不重视生本教育理念这一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信息教育或者是其他的教育教学观念均不受到重视,整体的教育地位比较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同样相对较低。加之部分学校领导片面地认为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对学生的教育,等于进行计算机教学,导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其教育的培养目标始终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和操作计算机这一内容上,不能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发展上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效果。
2.教学方法不合理
应明确信息技术原本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同时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综合性课程,所以教师在上课时更注重的应该是学生的操作技能,而现在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重视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使得信息技术课堂始终处于“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局面。特别是不了解生活需求和学生需要,忽视生活与教育的联系,导致教学效果极不理想。
3.学生基础差异大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比较大。之所以会产生极为明显的差异性,是因为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计算机操作的部分知识,或者是学生家中有电脑,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多。但是仍旧有一些学生在上课时,处于与计算机的初次接触相对陌生的状态,需要与计算机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磨合。在这一阶段,学生对计算机的接受速度相对较慢,并且不同学生之间,技术水平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距,认知水平也不同,使得教师开展教学的难度加大。此外,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常以分数论英雄,使得很多基础较差的学生失去学习信心,进而沦为不可逆转的“学困生”。
三、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1.巧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引路人。在浓厚的兴趣驱动下,学生能够高质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方式就是帮助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情境。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些学生本身较为熟悉的,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激发自身的好奇心,并且激发学生在探索时的探索动力,使学生快速融入情境,进行深入性的学习。为此,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且精心。展示教学魅力。
以苏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吃豆精灵》教学为例。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肆虐,抗疫中涌现一批批最美逆行者,对孩子们触动很大,这是非常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吃豆精灵》一课中,笔者创设“战胜新冠肺炎病毒”的教学情境:角色1—新冠肺炎患者躺在病床上,角色2—医生拿着注射器不断消灭新冠病毒,角色3—新冠病毒通过不断克隆自己来侵害角色1患者的身体。笔者设置好这个小游戏,同学们先尝试玩,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他们很期待制作这样的作品。讲解完基本知识点后,学生积极投入游戏制作中。在学生动手制作游戏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同学进行了创新,抛砖引玉后,学生都交出了较高质量的作品。
2.明确学习目标,确定探究方向
信息技术蕴含丰富的知识技能和学科思想,需要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学习方法和技巧,才能收获更多的心得体会和思维启发。学习目标的存在,不仅仅讲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的学习出发点,同时也是一个学生在学习时的最终和最佳的归宿。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后,能够帮助其增强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并且提高在后续学习时的整体学习效果。很多学生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并不是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而是被迫参与课堂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下降,对于大部分信息技术课,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化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蕴含在每一个细小的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提升自信,渐渐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想要达到一定目标,需要通过学习知识与实践来提高能力,并且渐渐地完成任务,才能够真正地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能够得到改善,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
以苏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初识物联网》教学为例。本节课是“物联网”教学的初始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物联网的概念及了解物联网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对互联网的技术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物联网技术的了解主要来自身边的应用,对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并尽量通过讨论、实践与想象设计,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教学中笔者首先播放一段百度神灯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以有趣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3.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尽情地“想”充分地“做”
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想象、思考及操作空间,使学生能够在“做”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汲取知识,以及积累经验。在课堂中,教师要准确把握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围绕学生的兴趣偏好、学习需求及情感态度,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尽情地“想”充分地“做”。
以苏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青蛙过河》教学为例,本节课涵盖的知识点较多,教学重难点是坐标的定位和应用。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堂伊始,笔者首先给同学们展示近期比较火的抖音视频:小跳蛙和小黄鸭是抖音上比较火的两只小动物,今天,它们在荷花池边相遇了,它们都觉得自己才是抖音最火最厉害的小动物,谁也不认输。于是,它们决定比试一下。它们商定,谁先到达荷花池对岸,谁就赢!笔者播放用Scratch程序制作的比赛动画,学生很快发现小青蛙过河时,从一片一片荷叶上跳过去,游戏的关键是要确定位置。至此,顺理成章引出“坐标”这一概念,然后请同学们一起回忆四年级学习的“数对”知识,并从第一象限拓展到其他三个象限。这样做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畏难情绪;二是学生通过自主动手实践,能够在日常实践操作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逐渐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且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知识,教师都需要不断去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本节课的知识了解得更加透彻,并且通过实践操作,实践得更加透彻,学生在学习后,能总结自己每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点,理清自己的思路。
将学习活动设计成一个有趣的游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小组合作,在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地动手实验操作,以此真正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地提高。
4.讨论协作,共同提升
小学生需要教师加强知识讲解和思维点拨,以帮助小学生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但教师过多的讲解,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调动全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实现思维碰撞,给予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特别是在多向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认知自己,积极汲取其他同学身上的优点,弥补自身在学习上的不足,最终实现共同提高。
以苏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动物表演》为例,本节课主要介绍广播和接收消息的应用。其中,“广播message1”和“广播message1并等待”两个控件的异同,有部分学生理解不透彻,此时笔者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小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上机实践,很快发现这两条命令之间的异同点。在开展学习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渐渐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教师应在课前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题目,并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与探究,能够渐渐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以及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时,可以安排一个以合作为主题的假期活动,让学生进行自由分组,要求每一个小组在选择其他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或几个对计算机技术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生,选他作为小组组长。在活动中要求每一名学生将自己的假期生活安排写下来,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安排进行表格内容的制作。每一个组员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假期生活安排用电子表格的方式呈现出来,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相互交流。无论选择问组长或者问老师,均能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并且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会有进步,组长可以对其他学生进行指导,进而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而彼此之间的良好合作,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不断成长,提高信息技术的学习效率。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共同探究实践,相信学生长期进行这样的锻炼,信息素养会不断提高。
5.学以致用,拓展学生学习视野
信息技术课堂是实践性强、相对开放的课堂。结合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活学活用,增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例如,机器人设计与编程模块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该模块学习是一个知识整合、广泛吸收的过程,所以为了方便学生开阔视野,结合现实生活经验应用所学知识,教师需要创设生活化的情景,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上挖掘和整合各学科知识。依托有针对性、趣味性的场景,引导学生设计出程序化的解决方法,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从而不断提升信息素养。
6.开展多元评价,改善教与学
多元化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发现教师教学中的不足,帮助教师及时改善教学。例如在《制作贺卡》主题创作活动中,笔者制订以下评价量规,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客观评价,这样才能不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从而以学定教,让教学更加有针对性。
结束语
显然,生本教育理念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为教师与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体验,会让信息技术课堂更加人性化。
【参考文献】
[1]陈家权.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J].教育信息技术,2010(12).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唐天池.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7.(9).
[5]吕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融入生本教育理念的方法[J].小学生(中旬刊),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