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构建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殷文娟
【摘要】现代教育认为美术教学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认识主体、课程为认识客体的系统性认识活动,教师则是介于主客体之间的中介角色。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实施现代教学活动的重点。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如今的教学活动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性教学模式。
【关键词】低年级;美术教学;开放性;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殷文娟(1992—),女,江苏省南京市外国语学校方山分校。
开放性教学活动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为理论依据,倡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乐于发现,强调学生个人的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获得真知,是激发学生的自发性和批判性行为的活动,开展开放性教学活动最终能达到开发学生各项潜能的教学目的。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可以学会尊重与分享、协作与竞争,在培养自我修养的同时,增强集体荣誉感。开放性课程主张知识要由学生自己从实践中获取,而非教师的机械灌输。因此,开放性课程的开展需要组织者和学习者密切配合,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修正与完善。开放性教学活动遵循了开放自主、创新愉悦的原则,符合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为学生创造开放的美术教学空间
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个体,也是独立的个体,自己生命的主人。因此,组织者为学生创造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教学开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学生认识发展的有效支持。
(一)创造开放的美术课堂
从广义上来说,美术课程是一个集学校、家庭和社会于一体的多元化学习体系,它涵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基于此,美术教师应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开展美术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现代社会。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汲取知识,比如,通过逛商场、逛公园、参观美术馆等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体验美、感受美,从而获得丰盈的知识和宝贵的创作灵感。之所以要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因为在没有较多压力和负担的环境里,学生更容易将全部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学习活动,这种主动汲取的信息更容易被学生记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二)让学生在美术实践活动中发展认知
教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作为认识主体获取认知发展的主要途径。现代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凝聚了带有人文情感的思想理念,而且体现了社会科学的论证方法,这表明教学实践活动是综合性和多面性的。而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更是一个重目的性、重群体性、重创造性的发展过程。因此,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时,教师需要系统性地考虑各类问题。第一,教师要基于学情,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结合他们的兴趣及其发展特点去组织教学活动。第二,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集体中合作学习、互惠互利。
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观察、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和社会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它具有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的课程性质。在美术课程中,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的积累,发展自身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传统媒介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配合下,学生学会欣赏和尊重美术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从而成长为有扎实基础知识、有理想信念、敢于抒发情感的现代学生。
(三)使儿童时期的学生成为教学认识的主体
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是适者生存,每个人都应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儿童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接受新事物能力最强的阶段,处在这一时期的学生应更主动地获取更多、更广的信息知识。因此,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表现为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同时,教师应注意学生发展的情况,鼓励学生在集体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善于合作、敢于创新的学习能力。教师也要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并获得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大胆探索、总结经验和规律,充分调动他们在美术实践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小学美术教师在低年级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小学美术教育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集体形式参与课程教学的师生合作性劳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担当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在小学低年级中,学生还未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因此,美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积极与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开放式教学模式相比传统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师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
教师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仅是“教书”,而且是“育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丰盈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处理人际关系的水平高低与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具有很大关系。学生的内心很敏感,他们很看重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他们的学习动力也常产生于教师真诚而温暖的爱。教师只有将百分之百的热忱和无私的爱心投入教育事业,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和关爱学生。大量的案例指出,学生常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上某门课,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象,从而在教学活动中积极配合老师。因此,师生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基于此,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室的布置时可以适当增加“开放区”等自由活动区域,或者将传统的课桌换成可移动的合作桌,为学生提供更方便交流、合作的学习场所,便于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情感。除了外部硬件的改变,教师对自身从仪表到心理状态等方面也要做到合理管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眼神、动作来暗示学生,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时,教师完全可以俯下身子,甚至蹲下来和学生交流,缩短师生在空间上的距离。同时,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一员,多用学生的视角考虑问题,多创造与学生交谈的机会,缩短师生在心灵上的距离。
开放式教育是包容性较强的教育模式,它十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创作,并对学生的创造给予支持与肯定。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能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为此,教师应在努力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练就一颗能够接纳包容的强大内心,成就学生,也成就自己。
(二)在引导想象力的发展中展开教学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曾有人讨论人工智能是否会代替教师这个问题,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人工智能在知识的积累方面可能比教师更胜一筹,但是课堂并非限于知识的传授,教师在课堂上永远起着风向标的主导作用,负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磨合各种问题,教师也要注重与学生在人生方面的探讨。尤其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作。合理的美术教学需要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相适应。中国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的研究表明中国儿童绘画心理和造型特征大约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涂鸦期(1.5~3岁)、象征期(3~5岁)、意向表现期(5~8岁)、视觉写实期(8~12岁)和客观写实期(12~15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绘画特点从象征期转向意向表现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增加,这个时期学生的绘画能力较幼儿园时期已有所进步,画面更加丰富,笔触更加稳定,但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画面大多还是平面造型。如教师出题“诱人的瓜果”,图1~图6均为笔者学生的作品。图1和图2画的“诱人的瓜果”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两位学生将各自熟悉的水果加上了五官和动作,使画面变得轻松、灵动。图1中,学生一共画了四种水果,水果均匀分布在画面上,每个水果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和想象,西瓜宝宝顶开西瓜皮探出小脑袋,苹果哥哥戴着酷酷的墨镜,橙子弟弟戴着帽子,戴着蝴蝶结的桃子妹妹呆呆地坐着。该学生还发挥想象力,让水果乘坐云朵登上蓝天,这也许也是该学生内心的愿望。图2的梨宝宝拿着话筒,苹果宝宝在高声歌唱,草莓妹妹戴着墨镜,空中飘着云朵和音符,动听的歌声还把太阳公公吸引过来了,这位学生营造了一幅有故事情节的画面。
可见,想象力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家长都不要过早地要求儿童画得“像”,而应和他们一起守护这份童真与想象力。
(三)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总结课堂表现、提供教学反馈。全面、客观的美术教学评价也是美术教学活动的点睛之笔,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上课表现进行评价,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还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生生互评的评价模式。
美术课程作为开放性艺术类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绘画作品并没有明显的“对”“错”之分,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美术评价方式的选择上,教师应倾向于在科学的基础上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法。在评价中,教师并非唯一标准,学生参与评价也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他们可以通过观摩同学的作业、倾听同学的作品阐述来促进相互了解和相互欣赏。在评价时,教师也不可一概而论,要做到具体学生具体分析、具体作品具体分析,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个性。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幅美术作品,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鼓励积极的美术学习态度。而评价又分为成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主要是看美术作品的效果,包括构图饱满、颜色丰富、形象生动、个性创新、运用多种材料等标准。概言之,儿童的美术作品富有童趣。但每个学生对造型和空间感知的能力存在差距,如图3和图4是同龄学生的水果作品,前一幅主要运用写实表现方法,后一幅则采用装饰性手法。
虽然是两种创作风格,但学生都用个性化的表现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应多注重纵向参考,在评价时表扬各个作品的长处。此外,由于受性格、手部精细程度发育不同等因素影响,学生美术作品的表现风格大致可以分为“豪放派”和“细腻派”。如图5和图6表现了学生各自的绘画风格,都可以被认为是优秀的作品。
过程性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在美术课中的专注度、参与度以及作业进度等方面的评价,教师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点评,可以拎出重难点,以点带面地启发班级其他学生,从而给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评价提倡以正面鼓励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心理自尊要求,这样也有利于师生之间融洽关系的建立。教学评价是一种教育艺术,它能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态度和个性形成,因此,教师应灵活、适时地运用教学评价原则,争取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开展小学低年级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开放的美术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美术实践活动中发展认知,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教师要在美术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以爱与尊重为教育的出发点,发展美术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美术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0(08):3-9.
[2]束芸芸.对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J].启迪与智慧(中),2021(01):60.
[3]鲍岳婷.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0(18):71-72.
[4]李韬.小学低年段开放性美术课堂的实践与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8(22):156-157.
[5]董蔚蔚.创设开放空间,营造活力美术课堂[J].江西教育,2020(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