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作者: 廖丽娟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0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工院校教师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技工院校教师而言,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参与职业能力大赛可以收获大赛成果,并将大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能力。那么如何将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为相应的能力呢?文章从研究背景、内容、途径再到实践进行了论述,旨在不断提高技工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技工院校;职业能力大赛;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GXZZJG2019B059。

作者简介:廖丽娟(1984—),女,广西桂林商贸旅游技工学校。

一、研究背景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七个方面提出了20条措施,明确要下大力气抓好职业教育,大幅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201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联合下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是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近年来,全国各地均开展过不同类型的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有力提升了技工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冯帆在《技工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途径》中认为,技工院校不仅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还需要进行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这就对技工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者认为可以通过打造“双师型”教师,加强科研工作等方式来提升技工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方莹、刘志峰在《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培育机制与提升策略研究》中提出了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策略,包括突出职业规划、强调实践锻炼、注重绩效考核、抓好培训学习四个方面内容。

(二)国外相关研究

多数国家的职业教育找到了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比较典型的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CBE模式、英国的BTEC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日本的产学研合作制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制。国外高技能人才的大量涌现得益于成功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纵观国外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其共同特征在于企业和学校紧密联系,学生在校期间同时具备了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消除了以往知识理论和技能学习各自独立的弊端。同时,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政策,从制度上规范职业教育的实施。

国内国外的相关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这些研究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特别是专门针对职业能力大赛评价指标向职业能力提升转化方面的研究极少。

三、研究目标与思路

(一)研究目标

1.本课题通过对教师参加职业能力大赛的研究,以期促进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发展,取得更多职业能力大赛成果,并形成职业能力大赛评价指标向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转化的有效策略和方案。

2.本课题通过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指标的研究,旨在促进教学改革和技工院校产教结合、校企共建共学“一体化”新教学模式的形成,让学生可以在工作中实现学习,使其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使学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进入企业可以直接上岗。

3.本课题希望通过教师职业能力大赛评价指标体系与企业高技能人才指标体系的对比,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并结合人社部对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的评定要求,形成新的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促进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

(二)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指标体系和企业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以促进职业技能大赛成果得到实际、有效的转化,推动教师职业能力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产教“一体化”发展。

1.制定具有院校特色的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指标

依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主导方向,结合人社部对“一体化”教师的要求,制定更细致的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反哺课堂,提高人才的专业性。

2.合理完善专业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践环节

专业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践是教学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通过累积、分析和转化教师职业能力大赛的成果,找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最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3.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技工院校称“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一直都是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要点。职业院校的发展需要建立校企共同体模式,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在校企技术合作交流导向中推进,将专业教师的技术性、教育性培训和横向技术科研课题的开展相结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将大赛成果转化为教师职业能力的有效策略

课题组通过对标、细化教师职业能力大赛评价指标,厘清职业能力大赛评价指标与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技工院校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教学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取得的职业能力大赛成果,以及技工院校教学实际,探讨将大赛成果转化为教师职业能力的有效策略,并进行实践。

(二)建立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标准向企业需求标准看齐,主动对标,形成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评价方法有正式评价方法(调查报告)、非正式评价方法(课堂观察),它们都具有两套严密的步骤和程序:评价标准(学校)→选择性任务(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标准→结果分析→教学决策;评价标准(企业)→具体的任务(培训过程、工作过程)→评价标准→业绩分析→企业决策。评价体系构成:在前期大量的社会企业、学校、家长、学生访谈的基础上,经过综合比较和修改,建立了一套比较可行的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三)构建“共建共享、共赢共进”的校企“一体化”长效机制

课题组对当前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向职业能力转化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建共教、共建共享、共赢共进。比如给学生提供见习实践机会,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授课,校企共建共学“一体化”课程等。

五、研究方法与过程

1.项目立项后,课题组对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能力的相关情况做了调研与实践。通过阅读书籍和检索知网、读秀、维普数据库等各种途径,项目前期课题组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总结出已有研究成果,发现此方向研究的不足并尝试解决。

2.师资培养,学校下发实施教师职业能力(“一体化”)提升的活动方案,大力培养“一体化”教师。

3.对标教师职业能力大赛评价体系及人社厅对“一体化”教师的评比要求,建立了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在校内推广实施。

4.推动校内“一体化”课程改革。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共建学生实训基地,另一方面通过引进行业专家与企业家到学校交流与任教,在有计划、有组织的校企交替学习过程中,为企业培养更适合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5.推动校企合作新模式,建立“共建共享、共赢共进”的校企“一体化”长效机制,促进企业生产技术与工艺的发展,带动学校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改善。

六、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课题组将所取得的一系列实践成果上升至理论高度,提出了促进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向职业能力转化的模式,根据人社部及人社厅的“一体化”教师评定要求建立了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形成了“一体化”教师培养方案。

第一,在研究中,课题组针对职业能力大赛的评价体系中的三大部分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对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进行分析,以寻求能够快速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途径,构建出将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能力的模式:(1)定期开展座谈会,让获奖教师分享经验,为常规教学提供借鉴;(2)定期评课,让获奖教师为其他教师进行教学指导,丰富师资队伍的竞赛经验;(3)将大赛的评分标准应用到日常的教学评价中;(4)将日常教学设计对标大赛评价指标的各项标准。

第二,本项目的研究建立了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评价体系。研究中,课题组对标教师职业能力大赛评价体系与“一体化”教师的内在要求,制定出详细的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效果(课堂主体、课堂媒介)、课堂环境、教学模式、能力评价与学生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了规则细化,使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与职业能力评价并行,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二)实践成果

此项目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实践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本项目的开展丰富了学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成果研究,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为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可实践道路。一是在教学课堂上,实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将专业知识点细分为教学任务,融入不同课程中。在课程设计中,依据职业能力大赛的评价体系及行业标准开发项目化教学模块,在每个模块下,将所需职业知识、技能与素养相结合,设计出若干单项技能训练项目。二是一个月进行一次教师互评,半学期进行一次师生互评活动。三是鼓励专业教师全员积极参与教师职业能力大赛。

第二,本项目促进了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项目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了实践:一是参考教师职业能力大赛评价中的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借鉴参赛与获奖教师的经验,使教师在西点制作等专业课堂的教学中,按照“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任务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协作;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国家文化观念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多元评价体系进行重新制订与实施。在研究中,课题组收集了各专业的原人才培养标准,组织了各专业的领头人进行多次探讨,了解合作企业的人才标准,在原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修订,制订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三是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学生定期去企业实习,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既夯实了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了应用技能,接触到当下最先进的技术。四是根据课程的需要,学校编写了结合地域点心文化观与企业需求的工学“一体化”校本教材《两广点心》的工作页,将其在课堂上推广,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

第三,建立了“共建共享、共建共赢”的校企“一体化”长效机制。首先,学校建设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使学校专业教师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实现了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将企业的最新工艺技术、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其次,学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定时性沟通,保证了学校教学过程始终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教师课程内容与企业职业标准对接,实现校企共建“一体化”课程。此外,企业的高级技工也会走进课堂,以兼职教师身份与专业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及改善教学质量。

七、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都秉承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竭尽全力完成项目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暴露出一些实际问题。

1.在调查样本的选择上,受人力、物力的限制,调查对象主要局限于少数企业、友好合作技工院校的教师和本校学生群体,调查范围不够广,得出的结论恐不能符合实际发展情况,因此研究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本项目研究的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主要以学校教师所取得的奖项为主,结合学校设置专业情况,以此构建的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能力的模式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评价体系,针对的是部分专业、部分技工院校,比较微观。

针对存在的问题,本课题在后期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扩大调研对象范围,加强实证研究,并找到合适的渠道和载体来解决目前的问题,最后形成一整套方案,并将之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冯帆.技工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途径[J].中国培训,2018(09):4-6.

[2]方莹,刘志峰.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培育机制与提升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0):111-112.

[3]肖凤翔,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69-74.

[4]徐慧.教师职业能力建设提升途径与方法研究—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案例探究[J].就业与保障.2020(24):120-121.

[5]田爱军,陆广华.关于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究[J].职业,2019(33):43-44.

[6]李薪茹,王松岩.大赛资源转化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6):73-79.

[7]赵启文.一体化教学课堂评价方法探析[J].职业,2014(15):71-72.

[8]祁东霞.基于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以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为例[J].职业,2021(06):42-43.

[9]李莉华.“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汉字文化,2018(19):142-14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