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促进深度学习的研究

作者: 林阿显

【摘要】数形结合促进深度学习的研究是文章论述的重点。经过课题组两年坚持不懈的研究,目前该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丰富的成果。数与形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它们的结合,对深度学习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可以清晰把握概念特征;其次,利用数形结合,学生可以精准把握数量关系;再次,依靠数形结合,学生可以聚焦突破教学疑难;最后,领悟数形结合,学生可以发展自身高阶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做到利用数形结合开展教学,将会有力促进深度学习落实。

【关键词】数形结合;深度学习;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霞浦县教育科研2020年小学(幼儿园)立项课题—“数形结合促进深度学习的研究(2019x-11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阿显(1976—),男,福建省霞浦县东关小学。

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数学中的一对孪生兄弟。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虽然有各自的发展路径,但它们又相辅相成,组成使数学发展腾飞的一双翅膀。深度学习的教学是聚焦数学本质进行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热点之一。要实现数学深度学习,其中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做到数形结合。数不离形,形不离数,通过数形的相助、相解、相通、相悟,学生能更清晰地把握数学概念特征,更透彻地理清数量关系,更有效地突破教学疑难的局限,更快速地实现思维进阶,从而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落地生根,实现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数形相助,清晰把握概念特征

数学概念是思维的产物,脱离一定的生活实际,具有抽象性。小学生因思维水平的限制,很难对抽象的概念有准确的把握。据此情况,有的老师试图用举例子或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概念,但效果都不是很好。实践证明,数形相助能帮助学生实现思维与概念对接,清晰把握概念特征。

(一)以形助数,理清概念

以形助数,就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图形,这对学生理清数学概念的内涵有很好的效果。如讲授“因数和倍数”时,由于学生要掌握的概念很多,即使教师在进行每个概念的教学时都循序渐进,学生还是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原因在哪呢?一方面,是教师教学时多以讲授为主,平白肤浅,学生无法深入体会其中含义;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建立清晰的概念理解框架。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笔者采用以形助数的策略。在课上,笔者向学生提问:“你们要找谁的因数和倍数?”学生说:“12。”笔者继续说下去:“那我们就把‘12’当中心,在图上找出它的因数和倍数。”学生画图时发现,“12”的因数除了它本身,都在“12”的前面;而“12”的倍数除了它本身,都在“12”的后面,线段图中“12”的因数和倍数明显分布在了两边。在图中,学生还发现了因数和倍数的其他特征。一个学生兴奋地说:“从图上我还明白了为什么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而倍数是无限的。”另外一个学生说:“我发现‘12’有三种身份,除了是‘12’本身,它也是自己的因数和倍数。”这样以形助数的教学方式使得原本容易混淆的因数、倍数概念变得清晰,学生就能够很好地观察,厘清它们的边界点,从而很好地弄清概念内涵。

(二)以数助形,把握特征

小学生空间观念薄弱,对于一些图形的“隐性”特征不能很好把握。这时候就需要以数助形,用数的精确性来弥补形的模糊性。如讲授“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测量几个大小不同的圆的直径长度,再把这些圆分别滚动一周,然后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通过测量,学生可以发现,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虽然“三倍”已经很明确,但是“多一些”就很模糊,到底是多少呢?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数助形,把形的关系用数来表示,最后得出整个倍数准确的表达数字就是π。这样把形的关系用精确的数来描述,学生就能很好地把握圆的周长是它直径“三倍多一些”的内涵。

又如在讲授“直线”时,教师可以出示一束光线,引导学生想象。光线的两头会向教室外延伸,穿过田野。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直线是无限延长、没有尽头的。因此,数学中无法用任何一个数来表示直线的长度,学生可以由此领悟直线长度“无法测量”的特性。以数助形的应用,能使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特征有更深入的发现,为他们深度学习的产生奠定基础。

二、数形相解,精准把握数量关系

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复杂、潜隐的,学生由于经验或领悟力不足,很难按常规的思路去理解它。此时,若教师采用数形相解的策略,把内在不明的数量关系明面化、路径化,学生就能顺藤摸瓜,理清数量关系,较精准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以形解数,发现关系

如题:“有两个自然数甲和乙,如果把甲增加6,乙不变,甲乙的积就增加30;如果甲不变,乙增加15,甲乙的积就增加90,求甲乙两数的积。”由于题目比较抽象,学生无法在大脑中进行运算,因此大部分学生都难以下笔。此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把题目转换成图形,以图形来解释题目,数量关系就会比较清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甲,宽表示乙,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然后,根据条件把甲增加6,则长延长6,乙不变即宽不变;同样甲不变即长不变,乙增加15,则宽延长15。从图中学生不难发现:原长方形的长(甲)是90÷15=6,原长方形的宽(乙)是30÷6=5,则两数的积为6×5=30。借助图形的形象和可操作性,学生就能弄清楚题中数量关系的变化过程,很快地找到了解题方法。

又如这题:“铺一条路,用每块16平方分米的方砖铺要800块;若改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要多少块?”不少学生错误使用“16×800÷5”解题,因为这些学生把“边长5分米的方砖”理解成了“面积是5平方分米的方砖”。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图,重点强调边长5分米的“边长”两个字,如此学生就会明白哪里计算错了。这样以形解数,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展示出来,变“看不见”为“看得见”,有助于学生更精准地发现数量关系,从而促进他们的深度学习。

(二)化数为形,理解关系

在讲授“时、分、秒”时,许多学生对时、分、秒的关系掌握不清楚,容易混淆。此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特殊的钟,时针由乌龟代替,分针由兔子代替,结合学生熟知的“龟兔赛跑”,让学生理解分针与时针的关系。乌龟和兔子绕着钟面进行跑步比赛,一声令下,龟、兔开始赛跑,当兔子也就是分针跑了60个小格的时候,乌龟也就是时针才走了1个大格。这样把时、分、秒之间抽象的数量关系,用化数为形的策略加以诠释,学生就能很准确地理解时、分、秒的关系。

三、数形相通,聚焦突破教学疑难

学生一旦进入了学习深水区,就会遇到各种疑难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认知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不断提高、锤炼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有畏难情绪,要主动迎接挑战。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此时,教学如果能做到数形相通,那将非常有利于疑难问题的成功解决。

(一)数形对比,化解难点

如讲授“进位加法”时,许多学生很难明白为什么要“满十进一”。为了让学生形象、生动感受“满十进一”的推导过程,笔者进行了以下操作:

1.先出示一道算式“25+28= ”,问学生这要怎么算,再动画演示竖着摆的小棒,这些小棒捆与捆对齐,根与根对齐。

2.让学生观察整捆的小棒有几捆(4捆),把它们圈起来。

3.问学生5根小棒和8根小棒加起来一共几根(13根);按10根1捆,够捆成1捆吗。学生数一数,还是够捆成1捆的。

4.相机出示动画,演示5根加8根就是1捆剩3根。

5.让学生数一数现在一共有几捆,学生发现一共5捆。

6.继续问学生,捆与捆相加,根与根相加,现在一共是多少。

笔者边与学生互动,边演示课件,使学生清楚地感知进位加法的过程,明白了进位加法“满十进一”的算理。这样把静止的数与运动的形对应起来,不仅为接下来的笔算进位加法提供了支持,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发生深度学习的必要途径之一。

(二)数形对照,突破疑难

如题:“客车和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在离中点3千米处两车相遇,已知客车和货车的速度比是7∶6,那甲乙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根据笔者对班级学生的统计,题目中“速度比是7∶6”与“离中点3千米”这两个疑难点,是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在说不清楚、听不明白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脉络、突破难点。对照图形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客车和货车相遇时由于所花的时间相同,所以它们的速度比就是它们的路程比,即两车所行的路程比为7∶6。从图中还可以发现客车行驶的路程已超过中点3千米,货车到中点还差3千米,客车比货车多行的并不是3千米,而是两个3千米,也就是6千米。一份是6千米,总共有7+6=13份,那么甲乙的路程就是6×13=78千米。通过题目和图形的对照,题中的未知点、疑难点和关联点就充分显露出来,然后学生根据数量关系顺藤摸瓜,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这种数形对照的策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题目解读层次,而且也会帮助教师解决教学疑难点,为学生进一步发生深度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撑。

四、数形相悟,促进高阶思维发展

数学深度学习的一项重要特征就是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数形相悟则是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要利用图形的形象性和可变性,使用多种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领悟生成多样的解题策略,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更富有创造性,不断向高阶思维发展。

(一)形来悟数,发展思维

如题:“霞浦游泳馆原有一个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游泳池。游泳馆扩建时,游泳池的长和宽都增加了10米。游泳池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这是一道形的问题,如果以形解形,学生们只要画个图,问题就解决了。但以形解形的思路过于常规,没有新意,因此为了进一步挖掘本题的思维价值,让学生体验数的深刻性,笔者鼓励学生,不断重组图形,去寻找更多富有思维挑战性的做法。学生边画图,边探索,悟出了以下多种解题新方法:

1.游泳池增加的面积是40×10+20×10=600(平方米);

2.游泳池增加的面积是30×10+30×10=600(平方米);

3.游泳池增加的面积是30×10+10×10+20×10=600(平方米);

4.游泳池增加的面积是(30+10+20)×10=600(平方米)。

随着图形组合的不断创新,学生对数的感悟也在不断升级,利用形来悟数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探索和思维积极生长的过程。教学是否有深度,首先得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有深度,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元性和创新性是否有足够的感悟。

(二)数来悟形,增长智慧

当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就会摆脱形的束缚,上升到理性认识,但这个理性认识还不是很成熟,学生需要进一步借助数来领悟本质,增长智慧。如教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笔者让学生摆各种三角形来领会“三角形三边关系”,体现用数来悟形。教学片段如下:

师:通过摆三角形,我们发现了3+4﹥5这样的关系式,你还有其他关系的发现吗?

生:3+4﹥5,3+5﹥4,5+4﹥3

师:总结起来呢?

生:“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三角形。

师:换一个三角形也有这样的关系吗?算算看。

生:3+8﹥10,3+10﹥8,8+10﹥3,另一个三角形也是存在这样的关系的。

师:3厘米、4厘米、8厘米的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但是4+8﹥3,也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呀,怎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因为存在一组两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没有满足“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原先认为能围成三角形的,仅仅是“两短边长度的和大于最长边”的这一关系。通过操作、辨析,学生能抽象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层更深刻的关系。就在学生们思绪高涨的时候,老师提出个质疑,这个质疑看似“回马枪”,实际上是提示学生用数来悟形,进一步推动学生思辨,以使学生达到对形的最高理性觉悟,闪耀智慧之光。

结语

深度学习是当前课改的重要理念。深度学习,深在概念的清晰、关系的明确、疑难的解决、思维的提升、智慧的增长。数学课堂要实现深度学习教学,离不开数与形的结合教学,这不仅是数学发展的特性,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数与形,一表一里、一显一隐,互相交织,相得益彰,能有力地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数形结合与深度学习教学交融,为学生学好有价值的数学服务,为提高学生全面的数学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奇星.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2):68-70.

[2]林颖.寓数于形,以形解数—论小学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6):248-25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