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的研究
作者: 毕欣【摘要】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具体、清晰、直观地呈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是如何彼此作用、互相影响的,从而帮助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知识点。文章首先介绍了思维导图的概念,接着论述了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价值,最后介绍了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策略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教学;单元复习课
作者简介:毕欣(1981—),女,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第二实验小学。
思维导图也被称为脑图或概念图,它是一种借由图表、图像等形式来梳理、归纳事物逻辑,描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与影响机制的图形工具。思维导图能够培养人的逻辑辩证思维,促进大脑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架构变得更系统、完善。
一、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内应用思维导图的价值分析
(一)强化学生记忆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复习是防止知识遗忘的主要方式。而借助思维导图来进行单元复习能够将整个小学数学单元的知识架构、脉络体系、章节重点、公式定律直观且全面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能够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梳理,从而找到章节学习中的薄弱地方,再借由前后的知识点来联想、推导、分析这些知识点,对该知识点的形态、应用及作用有系统的认知,进而强化理解和记忆[1]。
(二)夯实学生基础
思维导图是由图形、线条、色彩等元素组合而成的思维结构图,学生在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单元知识的过程中,其知识构架能力可以得到强化和锻炼。这项能力属于数学学习必须掌握的基础能力。此外,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了解单元内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这能够帮助学生在复习时分清主次,有所侧重,从而更好地消化重点知识,打牢数学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客观来说,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应该包括五个环节:目标导向、质疑讨论、知识梳理、过关训练和反馈归纳。目标导向是指确定复习的主要目标和范围,唤醒学生对单元知识的印象,设计出复习的关键词;质疑讨论是学生彼此交流,梳理出单元知识组块,分享复习经验,交流制图心得;知识梳理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厘清能概括整个单元知识的思维框架;过关训练是指以思维导图读图、析图为基础,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解决问题,从而强化学生对单元内容的系统认知;反馈归纳即整合错题、归纳经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弄清楚单元内各知识点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情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锻炼[2]。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导图的价值,学习者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对此,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中,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能在思维导图中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了解整个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进而帮助学生掌握复习重难点。读懂思维导图是将信息输入脑海的过程,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不仅要输入知识,还要对信息进行输出,将书本知识转换成自己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制作思维导图便是一个信息输出的过程。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想应用思维导图来指导学生复习,就必须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导图框架,找准制图的切入点,确定思维导图的维度、主干分支、绘图思路与绘图步骤等。
例如,在复习“认识图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单元内容,帮助学生找出几种常见图形,包括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梯形等。教师要求学生将每一种图形作为单独的知识组块,在“图形”这个主题框架(可以理解为树木的主干)内用线条绘制出这些知识组块(可以理解为树木支干),然后对每一个知识组块进行细化,比如细化出“周长”与“面积”(可以理解为树木支干上的叶子),最后进一步展示各知识组块的内容,列出三角形、正方形等知识组块的面积与周长计算公式,然后借助各种线条、色彩和图形来将对应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思维导图草图。教师让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完成对单元重点知识的整理和输出,促进学生知识体系框架的完善。
(二)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厘清思维导图
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厘清思维导图,能够让学生了解知识结构。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调整教学思路,运用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教学方式讲解思维导图。在让学生厘清思维导图之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梳理单元知识内容,弄清单元知识点间的关系,把各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增强对单元知识的整体认知。教师要引导学生优化数学思维,整理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巩固知识的能力[3]。比如,在有关图形运动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图形平移和旋转的知识点,厘清旋转和平移间的关系,再使用思维导图总结单元图形运动知识。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要引导学生合理应用列表结构的方式,将各知识点呈现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回顾复习单元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联系这些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体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加强师生互动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单元知识点自主制作思维导图,从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巩固与消化。比如,教师在讲解多边形面积的过程中,需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取相关零散知识点,按照教师布置的多边形面积主题绘制思维导图,以知识构建的方式来完成独立构图。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进而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
(三)结合复习目标,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思维导图
当学生制作出完整系统的思维导图以后,他们对于单元中的各类知识会有清晰的认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增强。接下来,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思维导图来推动单元复习目标的实现,帮助学生弥补不足,完善认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围绕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中所包含的一些重难点知识,来设计出生动有趣的情境题目。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为工具,仔细阅读题目,将情境题目中的原则、条件、理论基础、计算公式等内容筛选出来,然后借助制作思维导图时形成的逻辑思维来厘清题目内容的前后关联,确保在答题时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其次,教师要确定题目考查的是思维导图中的哪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中找到、圈出该知识点,再将该知识点拓展、细化,了解出题人出题的立意与思路。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知识来解决情境问题。思维导图的制图思维和理念可以用于数学题目的审题、读题等环节,其框架制作可以用来分析题目中各种给定条件之间的关联性,思维导图中的具体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找到题目考查的内容以及解题的思路。对此,教师要结合复习目标,设计出对应的考查习题,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对思维导图的价值、方法及其包含的实际数学内容有更深的认知。
(四)实现友好互动
教师在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要注意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内容,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完善思维导图。在知识交流中,学生可以找到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梳理知识脉络,抓住知识重难点。比如,教师在讲解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要先引导学生从知识概念出发,整理倍数、因数、偶数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积极进行交流讨论,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知识网络体系。教师还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针对展示的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分享,让学生在收集他人评价时,也能够进行自评,更好地找到在构建思维导图框架时存在的问题。师生间也要加强互动,教师要选择典型的思维导图开展评价,进而引入复习的难点,帮助学生厘清脉络,构建知识框架。在展示学生的思维导图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按照学生的制图思路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思维导图。教师在点评学生时,可提出一些反思问题,让学生回顾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从而再次梳理知识。教师根据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点评,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巩固知识点,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应注意的事项
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导图的功能和价值,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绘图、用图的步骤,还要牢记一些注意事项与保障措施,来确保思维导图的应用步骤能够有序开展、顺利进行。首先,在读图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关键部件、注释、标注等信息来细致解读重点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懂读图、读懂图,按照正确的逻辑和顺序来梳理思维、回顾知识,进而高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找出复习的单元重点,制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复习计划,集中时间和精力突破重点。其次,教师讲解完思维导图的制作流程以后,要多多鼓励学生自主厘清思维导图,鼓励他们积极和同伴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小组成员对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和修改,形成最终的思维导图,再要求每一个小组派出一个成员来讲解、梳理思维导图的特色、内容、制作理念和制作心得,让学生在交流互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再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再次,无论是在读图、绘图还是在用图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多与学生沟通和互动,教师绝对不能安排好任务就等着学生完成。教师应该就小学数学单元复习中的关键词确定知识组块划分、图形框架制作、线条选取、小组分组等环节和内容,并积极与学生沟通,询问学生有哪些不懂的地方,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不能“高高”坐在讲台上,而要走下讲台,注意观察学生的制图思路、制图方法、制图问题,针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搜集一些实用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制图技巧和方法,选取一些典型的制图误区或者制图难点,让学生根据制图的经验与常见的误区来进行重点分析,减少错误,提升制图的技巧,掌握制图的流程。最后,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些贴近生活而且与思维导图包含的单元内容相关的习题,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为基础,去积极解决这些生活实际问题。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让学生厘清各单元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让学生掌握对单元知识进行分级归类的技巧,让学生明白思维导图的实用性,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从而将思维导图用巧、用活[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强化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知识漏洞,从而有效提升复习的针对性,降低复习的难度。在应用思维导图来复习小学数学单元的内容知识时,教师要分三步来指导学生,即引导学生识图、指导学生制图、指导学生用图,注意与学生互动,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导图的功能和价值,提高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以致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秋霞,李莉.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初探: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复习”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0(26):17-19.
[2]肖成.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单元整理与复习课中的运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04):95.
[3]张永莲.思维导图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整理与复习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9
(03):142.
[4]司进玲.“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单元整理与复习课中的运用:《面积的整理与复习》教学案例
[J].中华少年,2018(2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