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体验视域下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与探索

作者: 郑婧婉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基于审美体验视域,对学生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需要认识到,体验式欣赏教学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创编律动和多元互动,丰富体验式欣赏教学的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科整合,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音乐欣赏;审美体验

作者简介:郑婧婉(1989—),女,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音乐欣赏指的是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它需要学生通过聆听、乐谱分析、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意境,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保持心情愉悦,引发情感共鸣[1]。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应该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一、认真钻研,探析体验式欣赏教学的意义

(一)给予指导,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对于体验式欣赏教学的独特之处,教师需要深入探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开展体验式欣赏教学,能够让学生认真聆听音乐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肢体语言和音乐进行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一边聆听音乐一边律动,帮助学生深刻地感受音乐的思想内涵。

例如,在学生欣赏《跳吧!跳吧!》这首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跟着音乐进行律动,并说一说自己借助肢体动作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学生在聆听不同音乐的过程中,能够了解欢快、悲伤、激昂等音乐特点,进而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感受。

在体验式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提升学生对音乐情感认知的深度,鼓励学生用肢体动作、语言等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为学生接下来进行音乐鉴赏做铺垫。

(二)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体验式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多种方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可以在音乐鉴赏环节,向学生展示与音乐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活动。这有利于让学生了解音乐中各种人物形象的特点,在脑海中联想出相应的画面,提升鉴赏效果。

例如,在学生欣赏《彼得与狼》的音乐时,教师为学生播放同名的动画片,让学生归纳彼得、鸭子、小鸟、狼、爷爷等形象的特点,之后鼓励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学生需要思考作品中不同的旋律表现的是什么形象,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如有的学生认为作品中的某段旋律展现了鸭子走路摇摇摆摆的姿态,所以跟着音乐模仿了相应的动作。上述教学活动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合理开展趣味性较强的活动,有利于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由于小学生对音乐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的认知尚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激发他们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三)融入乐器,传承民族文化

要想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需要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各种民族乐器,让学生倾听用这些乐器演奏的音乐,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例如,在学生欣赏《忆江南》《江南好》《杨柳青》等展现江南风韵的音乐作品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江南丝竹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区分笛子、二胡等乐器的音色,思考用这些乐器演奏音乐可以达到怎样的效果。如有的学生说:“用二胡演奏的音乐给人一种缠绵的感觉,能够展现江南地区的人们温婉的性格特点。”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鉴赏其他地区和民族的传统音乐作品,自主探究这些作品所用乐器的特点。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乐器,能够让学生对江南丝竹等传统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进行民族乐器的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了敬仰之情,同时也树立了想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此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欣赏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通过音乐欣赏的方式更好地认识世界。

二、躬身实践,拓宽体验式欣赏教学的路径

(一)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在了解了体验式欣赏教学的意义之后,教师需要拓宽教学路径,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进入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提升学生的视觉、听觉体验。

例如,在《森林与小鸟》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播放了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和音频,引导学生观察小鸟艳丽的羽毛,欣赏它们飞翔时优美的姿态,聆听它们悦耳的鸣叫声。在学生对小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教师让他们鉴赏音乐作品,并将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跟着音乐进行律动。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教师播放了几段关于森林里的树木、流水的视频,以此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说道:“请大家想一想,森林中还可能出现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的?它们能融入哪些类型的音乐中呢?”如有的学生认为:“森林里的知了到了夏天会发出‘知了、知了’的声音,可以将这种声音加入节奏舒缓的音乐中。”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自身经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音乐鉴赏和创作。

图片、视频、音乐等教学资源的综合作用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能够调动多种感官,沉浸在各种各样的音乐中,提高自身的音乐学习水平。

(二)创编律动,表现音乐作品的内容

律动表演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中应该积极开展这种活动。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律动,尝试通过律动传达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还需要让他们的律动富有创意。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欣赏音乐,跟着音乐动起来,观察自己与其他同学设计的动作有什么不同,再相互交流,说明自己的动作的含义。

例如,在《草原小姐妹》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设计一些动作来表现这首作品的内容。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了蒙古族舞蹈的经典动作,如舒展手臂、扭腰、抖动肩膀等。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主创编动作。最后,教师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介绍自己设计动作的思路。如有的学生说:“我设计了一个向下甩动手臂的动作。我认为这是草原小姐妹驱赶羊群的动作。”还有学生说:“我为音乐配上了旋转的动作,以展现两姐妹和暴风雪搏斗的场景。”在创编律动的过程中,学生对这首作品所讲述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充分了解音乐的旋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内容,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多元互动,搭建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在体验式欣赏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还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表达各自对作品的看法[2]。由于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看法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让学生展开多元互动,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例如,在学生欣赏《战台风》这首曲调气势磅礴的作品时,教师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作品展现了什么内容。如有的学生说:“我曾经在台风天气外出过,当时雨下得很大,很难把伞撑开,衣服很快就湿透了。我认为这首作品展现了台风来势凶猛的场面,也表达了码头工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此时,有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我曾经看到送外卖的叔叔在台风中顶着风雨骑车的场景,我感受到了他敢于和台风抗争的精神。这首作品也体现了这种精神。”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生活体验的不同,其他同学对作品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同时,学生可以结合其他同学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理解作品。

在互动中,学生之间可能会因理解上的差异而产生分歧。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全班学生对这些同学的观点进行讨论,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另辟蹊径,创新体验式欣赏教学的策略

(一)放飞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个性

音乐教师应该积极探究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策略,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在实际的体验式欣赏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例如,在学生欣赏《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具有西藏特色的音乐时,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有关日喀则风土人情的图片和视频,再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关于藏族的节日风俗、歌舞特点等方面的资料。之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资料,展开想象,谈谈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感受。如有的学生说:“听完这首曲子,我仿佛看到了藏族人民在骑马、登山、喝酥油茶和青稞酒的情景。”还有学生说:“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一幅藏族人民身穿长袍、脸上洋溢着喜悦、载歌载舞的场面。”学生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产生多种想法,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而且能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往往会直接告诉学生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导致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这会限制学生的想象,不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需要积极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放飞想象,尽情表达。

(二)学科整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学科整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体验式欣赏教学的质量。在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相关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朗诵古诗词或散文,向学生讲述音乐背后的故事,等等。开展这些活动,能够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忆江南》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将美术、语文、文化学等学科进行整合,带领学生感受江南风情。首先,教师展示了几幅江南画派的作品,让学生了解江南画家独特的绘画风格。然后,教师为学生介绍描写江南的古诗词,旨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此外,教师鼓励学生搜集江南园林、江南丝绸的资料,充分了解江南文化。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忆江南》这首音乐作品的感受。如有的学生认为:“我觉得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李煜、范仲淹等诗人也来自这里。听完《忆江南》这首作品,我感受到了江南的美好。”学生结合多门学科的知识,能够挖掘出江南的神韵,对音乐的鉴赏也更有深度。

在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采用学科整合的方式,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与音乐作品相结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深刻内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生活实际,紧跟时代潮流

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审美体验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于时事热点的看法,或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既能紧跟时代潮流,又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生欣赏《热爱地球妈妈》时,首先,教师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曾经做过破坏环境的行为,并思考如果每个人都不爱护环境,那么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热点新闻,谈一谈对于垃圾分类的看法。最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在欣赏了《热爱地球妈妈》这首作品之后,同学们觉得保护地球重不重要呢?请你们根据‘保护地球’这个主题,参考这首作品的曲调、节奏等,加入自己的创意,试着创作一段音乐。”如,有的学生创作的歌词中列举了破坏环境所带来的危害;有的学生创作的音乐旨在向听众传达构建美好环境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借助生活素材开展音乐创作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在音乐欣赏课中设置互动环节,营造和谐的氛围。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说出自己的体会,或对自己感兴趣的时事热点展开讨论,那么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就会更深刻,也能紧跟时代潮流深入分析作品内容。

结语

冼星海曾说:“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有效开展音乐欣赏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的音乐作品在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的特点,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学生在聆听优秀的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林琼.从“有效性”到“长效性”:小学音乐常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音乐教育,2018 (11):26-31.

[2]王静.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探究[J].求知导刊,2021(02):93-9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