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作者: 包林娜【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持续深化,小学数学教师逐渐注重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渗透至实际教学活动环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那么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文章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学习兴趣、数学推理能力等多个角度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包林娜(1974—),女,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藏族小学。
立德树人即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所展现的数感、量感、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以生为本,通过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为学生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1]。
一、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作为课堂的主体,先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直接将知识传输给学生。比如讲授较复杂的数学算式的时候,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回顾学过的知识,调动以往的知识经验,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在知识讲授环节,教师要将分解算式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拆分、类比等各种方法推导出计算步骤,从而真正理解与掌握各种算式。在知识应用环节,教师不再布置大量的习题来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而是侧重让学生在解决典型例题的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先为学生提供各种算式的经典习题,让学生从中总结出解题方法,然后再更新题型,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解题。这样的教学方法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总之,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课堂教学到课后作业都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自主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知识面较窄,数学知识的学习常会让一些学生感到困难和枯燥。而教师利用多媒体导入一些课程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能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动画演示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
度[2]。教师可以用动画演示的方法展示一些算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算理,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以“十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为例,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发挥动画的优势,实现知识的动态展示。如要让学生理解5+3=8的计算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5根小木棒加上3根小木棒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跟着动画思考。有趣的动画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动画中,学生可以直接看到5根木棒有多少,加上3根木棒后又一共有多少,从而理解5加3等于8。此外,教师还可以将10以内的加减法全部用动画演示一遍,让学生直接看到计算的过程,理解计算的结果。动画演示不仅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与教师同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从而为后续进行更复杂的数学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特点,能有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与知识进行充分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注意逻辑引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即教师要注意逻辑引导,让学生能从一些已知条件出发,探究其原理,并运用数学知识原理去解决一些问题。教师通过逻辑引导,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各种数学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以“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为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会将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记忆计算公式上,再通过大量的习题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巩固,而忽略了公式的推导过程。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比较复杂,学生如果不理解其中的原理,那么是很难灵活运用的。因此,教师要耐心对学生进行逻辑引导,让学生深入公式原理,理解公式为什么是这样,从而真正把握圆的面积的知识。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通过将圆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推导出来的。其次,教师要进行公式的对比,通过逻辑引导,让学生对比和分析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和面积计算公式,明确哪个是加法思维、哪个是乘法思维。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给予逻辑引导,如部分题目给了直径而没有给半径该如何计算等,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逻辑,让学生掌握多种变式,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推理能力。
总之,推理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能力,学生只有具备推理能力,才能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教师要通过逻辑引导,让学生思考与分析有难度的数学问题,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四、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即教师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已有经验着手,让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事物的数学意义。结合生活实际是密切学生生活与知识联系的重要方法,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以“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在文具店购买文体用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文具拿到讲台上当作商品,在各种文具上标注不同的价格,如“书包45.00元”“文具盒12.50元”“水彩笔28.5元”“铅笔0.8元”“橡皮擦0.20元”等。然后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标签,看看标签上的价格和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学生进行对比思考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入“小数”这一概念。此外,生活中的小数还有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小数带到课堂上来,如将超市购物小票、视力表、体重秤等拍下来带到课堂上展示,再组织学生将对这些图片上的小数进行交流探讨,从而使学生充分认知小数。
总之,数学教师要积极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增添数学课堂的“生活味儿”,让学生学会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各种数字,了解它们所代表的含义,从而提高数感,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五、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量感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即教师要设置有效的数学问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具有直观感知,能够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测量,能够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数学思维成长的角度去合理设置问题,让每一个问题都成为学生数学思维成长、发展的契机,让学生通过回答一个个问题培养起量感。
以“厘米、分米、米”的教学为例,该内容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建立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一厘米有多长?”
“一分米有多长?”“一米有多长?”等,再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讨论。学生对于长度单位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认识,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形成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基于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继续设置具体客观的问题:“你的课桌高为多少?用米还是用分米表达合适?课桌桌面长多少?宽多少?用米表达合适还是用分米表达合适?”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用数学的长度单位去量化具体的物品,并用米、分米和厘米准确地表达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长度。接下来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即1米=10分米=100厘米。这一数量关系看似很简单,但对于一些学生来讲实际应用起来经常会出现逻辑上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来指导学生进行实际运用,如问学生:“课桌高11分米,在课桌上放置一本高1.5厘米的书,此时课桌和书本一共有多高?”有些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课桌有11+1.5=12.5分米;而有的学生虽然意识到了这两个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但不知道该换算哪个单位。对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具体情况:如果问题是“课桌和书本一共有多少分米”,则需要把厘米换算成分米;如果问题是“课桌和书本一共有多少厘米”,则需要把分米换算成厘米;如果问题中没有明确的要求,则用两种单位表示都可以。
总之,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加举例子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理顺数学问题的逻辑关系,准确区分各种数学概念,从而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六、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即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给予学生方法的提示和指导,让学生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的运算,学会使用合理简洁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以“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以18+23和1.8+2.3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因此可以顺利计算出18+23=41,但在1.8+2.3的计算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有的学生不知道小数点的位置应该放在哪里,从而得到了0.41的结果,有的学生将1.8看成了18,得到了20.3的结果等。对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用整数加整数,再用小数加小数,即可得出1.8+2.3=(1+2)+(0.8+0.3)=3+1.1=3+1+0.1=4.1。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逻辑,提高学生将数学问题化繁为简的能力,体现教师方法提示和引导的价值。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方法指导,在课后的习题练习中也要注重进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计算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3]。
总之,方法指导是教师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具体体现。教师通过方法指导可以让学生逐步掌握数学运算方法,提高数学解题能力,从而能够感受到探究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立德树人背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能够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构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灵活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逻辑引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设置问题,有效提问,培养学生的量感;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让学生实现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晓丹.探究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
(11):167-168.
[2]侯晓燕.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与方式[J].新课程,2021(43):44.
[3]王金凤.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J].基础教育研究,2021(16):24-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