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让古诗词教学更有效

作者: 石丽

【摘要】将比较阅读法应用于古诗词教学中,能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古诗词内容,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基于此,文章从确定比较阅读范围、明确比较阅读要点、应用比较阅读方法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应用比较阅读法实施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以期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比较阅读法

作者简介:石丽(1994—),女,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

古诗词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传统教学中,教师逐词逐句地解释古诗词内容,很容易忽略古诗词的整体性,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深入感受古诗词意蕴,从而影响古诗词学习效果[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阐明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介绍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建议教师应用适宜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古诗词,使学生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同时,丰富古诗词情感体验,积累古诗词阅读经验,切实地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而比较阅读法就是一种适宜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法是指对相关的文章进行对比,通过求同或求异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语文教材一般根据“同主题不同作者”的原则编排课文,因此在实施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编排特点,使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古诗词,借此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具体策略如下。

一、确定比较阅读范围,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比较古诗词

教材是教师实施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不能脱离教材实施语文教学,但也不能仅依靠教材实施语文教学[2]。基于此,笔者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给学生确定古诗词比较阅读范围。

(一)课内比较阅读古诗词

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语文教材编排的古诗词内容一般具有联系性和系统性,教师以教材中的古诗词为基础,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既可以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可以使学生有效梳理教材内容,系统比较古诗词,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3]。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围绕主题“浓浓家国情”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为《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为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供了便利。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紧扣“浓浓爱国情”的主题引导学生对比这三首古诗,看看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表达爱国之情的,分析这三首诗之间除表达的情感相同外,是否还有其他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地探究古诗词,理解古诗词内容,还可以使学生把握古诗词之间的联系,增强古诗词学习效果。

(二)课外比较阅读古诗词

我们有很多古诗词虽然没有编入课文,但和课内的古诗词也是有联系的,可以供学生读读背背,丰富古诗词储备。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放眼课外古诗词,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课内和课外古诗词,使学生拓宽古诗词视野,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

以《山居秋暝》为例,王维在这首古诗中以秋为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此外,王维还以秋为意象,作了《秋夜曲》。《山居秋暝》与《秋夜曲》虽意象相同,但表达的情感不同。因此,笔者上课时引入《秋夜曲》,引导学生将其和《山居秋暝》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王维人生经历的了解,透过意象感受诗人的心境,从而进一步理解《山居秋暝》这首诗的深层次内涵。

二、确定比较阅读要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比较古诗词

比较是将两个对象置于一起进行对比,探寻其相似或不同之处的方法[4]。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要掌握一定的比较要点。根据要点进行比较,可以提高比较阅读效率,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此,在应用比较阅读法实施古诗词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确定比较阅读的要点。古诗词的比较阅读要点一般有风格、题材、意象三个。

(一)引导学生比较古诗词的风格

现实生活是文学的来源,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写照。生活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诗人,其所经历的生活不同,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诗人的创作背景,从而探寻古诗词的风格,有针对性地鉴赏古诗词。

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杜甫在这首诗中描写听闻官军成功收复失地后自己欣喜若狂的场景。杜甫之所以欣喜若狂,是因为他经历了唐朝安史之乱,多年的战乱,使他饱尝流亡之苦,如今唐军终于收复失地。杜甫因为目睹百姓生活疾苦,忧国忧民,所以其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提到杜甫,不得不提李白。李白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这与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有关。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使得这两个诗人的创作风格大相径庭。对此,在实施比较阅读教学的时候,笔者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品读这两首古诗词的风格。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发现杜甫和李白的创作风格有极大的不同,进而产生深入探究古诗词的欲望。笔者则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探寻诗人的生平事迹,了解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而深入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进而学会以创作风格为工具探索古诗词内容,由此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此外,一个诗人因人生际遇的变化,其创作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对此,在应用比较阅读法实施古诗词教学的时候,笔者会以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进而使学生感受诗人的不同创作风格。比如,笔者在实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的时候,还为学生呈现了杜甫的《登高》,引导学生对比这两首诗的不同风格,从而对杜甫的人生际遇进行认知,为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引导学生比较古诗词的题材

题材是古诗词的内容类型,我国古诗词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5]。小学阶段一般有写景诗、咏怀诗、咏物诗和边塞诗这四种题材,不同题材的诗歌往往体现了诗人不同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比如,咏怀诗是诗人通过叙述具体事件来表达伤别、遗憾等情感的载体,边塞诗往往是诗人表达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或忧国忧民的情感的载体等。比较同一题材或不同题材的古诗词,可以使学生深入地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由此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比如,《长相思》是典型的思乡题材的古诗,思乡诗是咏怀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抒发的都是思乡之情,但是抒发的角度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实施《长相思》的教学的时候,笔者引入了《泊船瓜洲》和《秋思》这两首诗,引导学生将其和《长相思》进行比较。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以瓜州渡口为起点,看到与瓜州仅有一水之隔的京口的时候,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家乡与瓜州仅仅隔着几座山,但是自己却无法回到家乡,于是他用“何时”抒发了自己的无奈。张籍在《秋思》中描述了自己因秋风而产生的思念之情,以家书为载体,体现自己对家人的“意万重”和“说不尽”的想念。笔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比较这三首古诗词抒发思乡之情的不同角度,从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手法的巧妙之处,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三)引导学生比较古诗词的意象

诗眼、意象和意境是古诗词的三大要素,其中,意象是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关键,也是教师实施古诗词教学的切入点。因为意象融合了诗人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物象。对此,在实施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意象为要点,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以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为例,其不仅代表着边塞独有的自然风光或物产等,还暗含着边塞生活的凄苦。比如,纳兰性德在《长相思》中就使用“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来展现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其中,“榆关”不仅体现了军队的驻扎地,也暗示了路途遥远、大雪纷飞、狂风大作,写出了将士们因为联想到了家的温暖而产生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王翰在《凉州词》中用“葡萄美酒”“夜光杯”等意象暗示自己身处边塞,同时也刻画了大军饮酒出征的场景,展现了战士们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将这两首诗词做比较可以发现,二者都使用了与战争有关的意象,但是表达的情感却不同。因此,笔者将《长相思》和《凉州词》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以意象为切入点进行比较,深入地体会这两首诗不同的意境,由此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三、应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地比较古诗词

科学地阅读是学生提高古诗词阅读有效性的关键。教师是古诗词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在比较阅读古诗词的时候,教师要应用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与体会。

(一)求同比较

求同比较是探寻不同事物的相同之处,进而发现事物共同点的阅读方法。语文教材中往往会设置古诗两首或古诗三首,这正是在引导学生对主题相同但作者不同的古诗词进行比较,发现古诗词之间的相同之处,进而建构联系,深入理解。在求同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积累古诗词阅读经验,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古诗词阅读水平。由此,在实施小学语文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有联系的古诗词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教材以“童年生活”为主题设置了三首古诗和三篇课文。三首古诗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这三首古诗都描绘了祥和、安宁的农村景象。对此,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直接将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为了增强阅读效果,笔者提出问题:“这三首诗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这三首诗,边阅读边思考,发现其共同之处:都是描绘农村景色。基于此,笔者继续提问:“诗人笔下的农村景色有怎样的特点呢?”接着,学生深入探寻不同诗人笔下的不同农村景色,进而探寻诗人的情感,发现其共同之处:都是通过描写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对儿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的赞美之情。

总之,应用求同比较法引导学生阅读古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诗句中发现相同的情感,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掌握阅读古诗词的方法,从而能够自主阅读更多相似的古诗词,拓宽古诗词阅读面。

(二)求异比较

求异比较是指比较两个事物的不同属性,从不同属性中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的方法。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同一意象或主题但作者不同的作品等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比较的素材。在实施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的时候,笔者会挖掘存在不同之处的但有联系的古诗词,应用求异比较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以《枫桥夜泊》为例,在实施教学的时候,笔者确定了“同主题不同意象”这一主题,以意象为连接点,组建了《枫桥夜泊》《望月怀远》《泊船瓜洲》这三首古诗词,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的意象,感受诗人蕴含其中的思乡之情。具体来说,在引导学生比较的时候,笔者提出三个问题:“这三首诗中的意象分别是什么?这些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借助这些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有针对性地比较三首诗不同的意象,通过解读意象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从而加深对古诗词意象的理解,掌握意象的解读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古诗词,可以提高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实施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科学确定比较范围,给学生提出比较要点,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比较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古诗词,发现古诗词的异同点,由此深入地感知古诗词内容,品味古诗词情感,同时积累古诗词阅读经验,提高古诗词阅读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彭咏梅.群文阅读在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2]贺文芳.古典幽香,乘风飘扬:小学语文古诗词有效课堂教学[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09):80.

[3]范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J].科幻画报,2020(09):36.

[4]陆杭庆.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策略探寻[J].小学教学参考,2019(25):20.

[5]王飞.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少年,2019(10):7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