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角度巧切入 多维视角精雕琢
作者: 严鑫莹【摘要】音乐作为抒发人类情感的一种艺术语言,对人类的精神和心灵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音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包括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直接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被启蒙和被塑造的基础时期,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应当更强调与突出音乐的意趣,以多元角度、多维视角为原则。为此,文章分析了构建意趣小学音乐课堂的要点,接着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教师构建意趣小学音乐课堂的方法,以期启迪小学音乐教师。
【关键词】意趣课堂;小学音乐;小学生
作者简介:严鑫莹(1988—),女,江苏省常州市觅渡桥小学。
一、构建意趣小学音乐课堂的要点
(一)唤醒音乐细胞,激活音乐热情
意趣音乐课堂应当是灵动的,活泼的,能够调动学生热情、唤醒学生音乐细胞的,仿佛阳光让人觉得温暖,仿佛星光让人觉得璀璨,仿佛柠檬让人觉得精神。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手段,包括唱、跳,激发学生的音乐热情。例如,某教师在上课时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利用不同形状、不同瓶身的玻璃空瓶和筷子,引导学生用筷子敲击玻璃空瓶。有的学生进行了有节奏的表演,有的学生进行了无节奏的“演奏”,还有的学生敲击空瓶演奏了《两只老虎》,全班学生一边表演一边唱。此时的学生们是欢快的、灵动的、充满音乐热情的。又如,笔者前段时间观摩某教师教学《咏鹅》这首歌时,考虑到这首歌的特殊性,教师先借助游戏让学生演唱,然后再融入音乐,学生们一边跟着旋律读古诗,一遍有规律地打着节拍,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上述两名教师的课例证明了意趣小学音乐课堂的氛围是活跃的,学生是充满音乐热情的。教师应采用一些恰当的手段,唤醒学生潜在的音乐细胞。
(二)融入音乐意境 熏染音乐氛围
意趣音乐课堂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意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音乐的氛围中,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去感受音乐作品。意趣音乐课堂营造的音乐意境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融入音乐作品,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让学生从音乐作品本身出发,感受音乐、享受音乐。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爱好等,通过创设丰富的音乐情境,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以“丰收之歌”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顾名思义,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丰收”,其音乐作品都是围绕劳动人民庆祝庄稼收成好、丰收展开的。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几乎没有田地劳动的生活经历,也无法理解劳动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但是他们对田间劳动这件事是好奇的,于是笔者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营造音乐意境,在课堂中给学生播放和丰收有关的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笔者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和感受,“同学们,请闭上眼,听!这首歌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大家高高兴兴地吃葡萄的场景,还一边吃一边跳舞。”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吐鲁番的人民一起收葡萄、一起吃葡萄的幸福的场景。”学生们沉浸在歌曲营造的祥和、幸福、欢快的氛围中。笔者趁热打铁提问:“你感受到了这首歌什么样的氛围?”学生很快回答:“高兴的,幸福的,开心的!”
笔者通过营造丰收的音乐意境,把学生带入高兴的、幸福的、开心的田地劳动场景中。虽然无法亲临现场,学生却能够通过聆听音乐走进音乐作品描绘的世界中,去感受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
(三)发挥想象联想 释放个人情感
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联想丰富的阶段,常常有不同于成年人的奇思妙想出现,教师要激发学生潜在的音乐想象力,让学生释放个人情感。
以《铃儿响叮当》这首歌的教学为例,考虑到这首歌主要是描述冬天雪地里铃铛叮当作响的乐曲,笔者借助这个氛围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有的学生想到了“圣诞老人乘着雪车来给小朋友送礼物”,有的学生想到了“爸爸妈妈带着我一起踩着雪橇在滑雪场滑行”,有的学生想到了“和小朋友在雪地里打雪仗”。学生在想象、联想中感受到《铃儿响叮当》带来的欢乐和愉悦[1]。
再以苏教版一年级《劳动最光荣》这首歌的教学为例,这首歌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感受劳动人民的幸福。笔者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一边听歌一边想象家里爸爸、妈妈、长辈劳动的场景。学生通过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在意趣音乐课堂中学生可以尽情地联想,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联想和想象中,释放个人情感,从而走入歌曲的世界,体会和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
(四)传授乐理知识 了解规律内涵
在意趣音乐课堂中,学生可以学习各种乐理知识,初步了解不同类型、不同曲调风格的曲目的一些特质与规律。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音乐游戏传授乐理知识。例如在教学2/4、3/4、4/4、3/8、6/8等节拍时,笔者让学生随机抽取卡片,根据卡片上的要求来打节拍,看学生能否准确地抓住节拍的强弱规律。又如在教学歌曲的作曲者、填词者、表现形式、演奏类型等时,笔者利用连线或搜集卡片等游戏来进行,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能学到更多的乐理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二、意趣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秉持“多元角度巧切入,多维视角精雕琢”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落实这一教学主张,实现教学目标。
(一)情景模拟法
为了更好地营造课堂氛围,让课堂变得灵动有趣、富有生机,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通过将教材曲目所呈现或刻画的场景于课堂上还原的方式来让学生沉浸于曲目当中。以“唱游森林”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辨别管弦乐的不同音色,在《彼得与狼》的片段中,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认识童话里的人物与动物。为此,教师可以模拟“森林音乐会”这个情景,将交响童话中不同乐器如何表现不同的人物与动物都还原出来。为了提高情景的逼真程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装扮教室,比如从家里带来自己的动物玩偶,或者用彩纸折对应的动物,或者用画笔在白板上画出对应的动物等。总的来讲,情景模拟法的教学价值在于将原本存在于课本中的内容搬到课堂中,就像将童话故事中的趣味故事搬到银幕上一样,这种现场感强烈、场景逼真的课堂别有一番趣味。
(二)信息技术法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主动拥抱信息技术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教育行业自然也不例外。为了打造意趣纷呈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师也要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法[2]。
以“难忘的歌”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在聆听《儿童团放哨歌》与《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之前,教师可以先普及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革命战争时期儿童团员机智、勇敢、乐观、开朗、人小志气大的群体特征。教师可以先行于互联网搜集介绍这一时期儿童团员故事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加深对儿童团员的认识。在学习演唱《共产儿童团歌》《卖报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们的合唱进行录制,或者对学生们的分段演唱进行录制,从中选择唱得好的片段上传到学校内部的公共平台上,比如学校网站上的学生天地、学校开设的微信公众号、教师个人或班级开设的微信公众号等。教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听一听自己唱得怎样,对比教材原唱,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其他班级的教师、学生、家长等进行点评,让学生有一种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在学唱练习时会更加积极踊跃,而且在课后还会关注教师上传到平台上的音频视频,并与同伴谈论,这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度,让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除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度,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信息技术具有集图片、声音、视频、文字为一体的功能,可以化繁为简,把枯燥的静态知识变成动态的。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管弦乐《龟兔赛跑》时,笔者就借助了信息技术,把《龟兔赛跑》这个童话故事搬到屏幕上,先让学生听故事,再让学生欣赏视频,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角色扮演法
小学生正处于对音乐懵懂好奇的阶段,考虑到其暂时不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侧重引导并带领学生感悟音乐,感受音乐。基于此,为了让课堂意趣纷呈,教师可以陪学生一起进行角色扮演。以《甜甜的秘密》的学唱为例,这是一首曲调轻快、活泼有趣的儿歌,通过揭示学生的心理来抒发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之情。歌曲中“金黄的橘子”就是学生们要送给教师的“秘密”,“橘子”代表学生的心意,“秘密”则代表学生对教师的爱戴与尊重。从学生的角度去学习这首歌曲,这是正向思维,反过来,教师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去体会这首歌曲的思想感情,即让学生扮演教师,让学生体会当“教师”收到学生送的“秘密”后,会有怎样的内心活动与情感情绪等。运用角色扮演法来让学生感悟歌曲本身所承载的情感内涵别具意趣,同时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又如在教学《爷爷为我打月饼》这首歌时,考虑到这是一首民歌式的儿童歌曲,具有旋律简单、节奏明快等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先为学生营造了中秋的意境以及氛围,然后让学生扮演“爷爷”以及“我”,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感受这首歌的意境,感受“爷爷”对“我”的关心和关爱。
(四)差异对比法
差异对比法指教师通过带领学生一起品鉴与对比同一首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方式,或者同一种乐器呈现的不同音乐风格来发现音乐的奇妙之处,从而构建意趣音乐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外婆的澎湖湾》为例,这是一首非常经典、传唱度极高的曲目,仅仅从翻唱过这一首歌的歌手来看,就包括张明敏、刘文正、卓依婷等。由于每一名歌手的音色不一样,演唱风格不一样,因此,即使是同样的旋律、歌词,不同歌手也会演绎出不一样的感觉。教师可以选择三到五名歌手的翻唱版本来与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差异,比如,歌手的咬字是否有个人的风格,在音调的升降变化上等是否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每个人的情感有怎样的区别。差异对比法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演唱的方法技巧,了解不同的歌曲处理方式,同时能够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以此类推,在乐器上,教师可以用钢琴演奏不同风格的曲目,让学生探究钢琴更适合演绎哪一种风格、类型的乐曲。
结语
音乐能渗透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在“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下,音乐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塑造学生的美好德行。小学阶段的学生以感性形象思维为主,对外界敏感、好奇,但专注力较差。因此,对其的音乐教学活动应当更侧重于激活学生多个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感知,自己去创造,由此才能在尊重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激活学生的潜能。笔者主张打造意趣音乐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体会到音乐的奇妙,从而在音乐世界里遨游飞行,畅快欢愉地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屈杨.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几个途径[J].中国新通信,2018,20(03):191.
[2]康丽萍.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游戏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0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