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策略

作者: 芦池

【摘要】解题是数学教学的主要活动,是评价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提高数学技能的重要途径。很多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总是出现错误,导致数学学习陷入困境。文章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目标,进一步探索更加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能力;提高;策略

作者简介:芦池(1982—),女,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

解题能力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各种题型进行有效的解答。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的解题状态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积极分析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因素,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从多角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策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联系生活,提高解题能力

生活与教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生活中处处都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转换角度,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例入手,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时,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在使用时间单位时,无法准确地区分出时间的长短。于是,教师提出“刷一次牙大约用3( );夏天午睡大约用1( );脉搏跳10次大约用8( )”的问题,让学生在( )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对于学生来说,刷牙、午睡以及脉搏跳动都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学生更容易理解题目,也更容易结合实际的生活经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教师让学生在刷牙时进行计时,看看自己刷牙需要用多长时间,思考应该用哪个时间单位来表示比较合适。学生通过有意识地计时,发现刷牙一般会用2至3分钟的时间。学生认识到3秒的时间太短了,根本无法完成刷牙,填写“秒”这个时间单位不合适;而3小时的时间太长了,不可能3小时的时间都在刷牙,填写“时”这个时间单位也不合适。以此类推,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践会发现夏天午睡大约用1小时的时间,脉搏跳10次大约用8秒的时间。此外,教师巧妙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1分=60秒、60分=1小时。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的1秒到底有多长呢?”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跟着时钟的“滴嗒”声进行拍手练习,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解答有关“时、分、秒”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数学问题的题意,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帮助下巧妙地解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

二、画图辅助,降低解题难度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然而数学问题相对复杂和抽象,教师在解题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凭借口头或者书面讲解,很难让学生理清整个问题的脉络,也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解题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更加直观的图示,鼓励学生动手画图去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使问题的脉络变得更加清晰易懂,降低学生解题的难度。

教师要围绕学生学习兴趣,设计多样的、趣味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主动从多角度拓展解题思路,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时,教师设计“小兔子拔萝卜”的活动,提问学生:“白兔拔了25根萝卜,灰兔比白兔多拔了7根萝卜,列出算式,求灰兔拔了多少根萝卜?”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但是很多学生在计算谁比谁多或少的过程中,常常混淆加与减的基础概念,该加的时候用减法,该减的时候用加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辅助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图形以简洁明了为主,旨在将问题的文字转化为更加直观的图形,摸清各种数量之间的关联,这对学生的解题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动手、动脑画图的过程中能够发现,灰兔比白兔拔的萝卜更多,想要知道灰兔拔了多少根萝卜,列的算式需要根据已知条件使用加法,计算结果为25+7=32(根)。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辅助的方式解题,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可视化、形象化和直观化,有效降低学生的解题难度。

三、小组合作,提高解题效率

小组合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数学知识的奥秘,学习到更多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2]。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常见的一类数学问题是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来对比购买不同物品总价的多少。此时,学生可能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开展“超市购物”的活动。首先,学生将自己家的闲置物品带到课堂上来售卖,或者是将自己的作业本、笔等相关文具带到课堂上来售卖,并且学生可以自由地给自己带来的物品定价。其次,小组中的每一名成员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有的学生扮演售货员,有的学生扮演收银员,有的学生扮演顾客。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数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有关购物的计算问题,从而深刻地体验和理解“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真正提高口算、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正确的评价,并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开展“超市购物”的活动,不仅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而且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此外,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解题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帮助学生科学地划分小组。如此,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取他人的学习经验,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进步。

四、数形结合,拓宽解题思路

小学阶段的学生面对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常常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而数与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拓宽解题的思路。如,教师鼓励学生折一折、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与形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为学生提供纸、画笔、尺子、安全剪刀等工具,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数形结合的动手实践。首先,教师将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做成一个活动角,让学生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钉子板上任意围一个图形,再找出图形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再次,教师引导学生拿纸折一个正方体的盒子,让学生看看这个正方体盒子的每个面上有几个直角,再数一数这个正方体盒子一共有多少个直角。学生发现,正方体盒子的每个面上有4个直角,而正方体盒子一共有6个面,所以一共有24个直角。最后,教师让学生画出不同的角,并小组之间说一说画的是什么角。学生通过亲手画角,发现从一个顶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能够画成一个角。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并学会用尺子画角,从而有效拓宽学生解题的思路。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为学生提供纸、画笔、尺子等工具,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数形结合的动手实践。教师提问学生:“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如果需要在菜地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需要多少米?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学生尝试数形结合,画图表示题目的意思,此时学生能够拓宽解题的思路,同时加深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数学概念,分析数学问题,拓宽解题思路,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3]。

五、实践调查,掌握解题技巧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和好奇的。但是,部分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模式比较枯燥乏味,导致数学课堂的气氛变得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逐渐降低。而实践调查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或者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经验,解决与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的手段,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4]。学生在实践调查中,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思考、了解数学问题,做到乐学、愿学、会学,从而有效掌握解答数学问题的技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时,首先,教师结合二年级的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能力水平,组织学生开展“了解你的好朋友”的实践调查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哪些同学是你的好朋友?你了解你的好朋友吗?你知道你的好朋友喜欢哪些颜色吗?你知道你的好朋友喜欢吃什么水果吗?”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进行实践调查。”其次,学生绘制实践调查记录表,在班里进行调查。学生通过举手或其他方式统计人数,并掌握用“正”字记录数据的技巧,从而更好地完成调查记录表。最后,教师提问学生:“通过实践调查,你获得了哪些收获?”有的学生回答:“我学会了在班级里进行调查,并且分析与整理调查的数据。”有的学生回答:“我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会尝试用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去解题,这种方法既简单又清晰明了。”

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注重把课内、课外的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践调查,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5]。

六、做“小老师”,增强解题信心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有趣、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老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小老师”的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让学生大方地展现自我,增强解题的信心。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老师”的数学学习活动,首先,为了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教师选一些平时敢于发言、乐于发言的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数学问题的讲解,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一些平时不爱发言、胆小内向的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动力。其次,教师给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任选一道来进行讲解。学生在讲解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自信大方、思路清晰、表达流畅、重点突出,不仅活跃了数学课堂的氛围,而且收获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最后,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表现,肯定及鼓励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并且,教师抓住机会,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个性化的辅导,科学指出学生的长处与短处,让学生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空间,有利于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数学解题技巧和方法的基础上,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而要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上。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如何提升学生审题解题能力[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5):133-134.

[2]李青兰.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6):149-150.

[3]王世吉.数形结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讨[J].新课程,2022(33):164-166.

[4]赵莉.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教学现状调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01):149-150.

[5]刘志强,殷英.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6(12):15-16.

[6]陈琼.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J].小学生(中旬刊),2021(07):52.v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