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

作者: 陈颖

【摘要】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核心素养背景下,美术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以图像传达和视觉感受为切入点积极开展美术教学工作,实施美育,提高学生美术学科学习兴趣并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分析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学美术;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陈颖(1984—),女,福建省莆田第三中学。

中学美术课程具有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中学美术课程的指导工作,注重学生多种素养的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美术时感受美,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1]。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核心素养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有教无类的思想,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开展层次化的教学,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接受美术教学指导,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包括造型、表现、应用、欣赏、评述的基本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拓展学习,满足全体学生美术学习的需求[2]。

(二)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要面对的任务,也是学生美术学习的必要前提条件,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举措。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美术教学强调了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从课前的预习到课后的实践等环节教师都要做好美术实践活动设计,提前让学生了解美术学科内容并对美术学习产生足够的内驱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对学生的美术能力与核心素养培养至关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具体的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要目标。

(三)关注文化生活

核心素养背景下,美术教学强调关注文化生活,注重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联。教师要发挥美术教育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文化概念、文化内容,以渗透文化生活的方式让学生运用美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美术形式来描述生活,丰富学生的美术学习体验。关注生活要求教师从美术作品的设计、应用到美术作品的实践都要贴近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与生活作品欣赏中加深对艺术的理解。而关注文化则强调要让学生了解传统的美术作品与美术文化,建立起对美术作品的认知。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思路

(一)开展课前指导,实现美术基础知识预习

开展课前指导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思路,是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课前预习一直是美术教学的薄弱点,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将美术基础知识内容提前告知学生,鼓励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整理相关的素材并初步赏析作品,在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以“富于创造的造型艺术”一课为例,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立意、什么是表现。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提前将《江山如此多娇》的画作分析视频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前完成预习。教师提供的预习资料有两个:一个是讲解立意的视频,视频主要讲解了《江山如此多娇》中的立意,作品在强调“娇”的同时注重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表现了长城内外与大河上下,既有江南也有雪山。这一视频能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立意以及立意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对画作立意有更多认识。另一个是讲解“富有创造力的造型”的视频,视频主要讲解了《江山如此多娇》中的典型物象,如红日、雪山、云海、万里长城等。每一个物象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带有一定寓意的,如红日象征新中国如朝阳,跃然升起于世界的东方。而且作品在表现方面具有创造力,描绘的不是正午的太阳而是朝日。教师通过视频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快速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工作[3]。预习让学生有了更多学习的空间,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对照教师提供的视频进行学习,也可以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分析美术作品内容,这对学生的美术学习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结合课程内容,设计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素养培养关注的重点和学生兴趣激发的起始点。教师在导入阶段除了要从课程内容本身入手,还应做好生活化、场景化、实物化等的内容的设计,利用课堂导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并遵循导入与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以“美术是个大家庭”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精心设计“不同类别艺术作品的特征与功能”的内容,利用视频进行导入。视频导入是常见的导入方式,在视频中教师可以展示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以每一类型作品的代表作为切入点进行讲解,如绘画作品可以介绍油画《开国大典》,雕塑作品可以介绍《弓箭手》,设计作品可以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海报,建筑作品可以介绍天坛、中国国家体育场等,通过视频介绍的方式让学生快速完成内容的学习。除了视频展示,教师还可以采用实物展示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如介绍绘画时教师可以展示学校展览的画作,介绍雕塑时可以展示学生制作的雕塑等。展示实物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4]。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课堂导入解决学生美术学习的难点,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三)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分层教学

不同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开展分层教学,采用分层指导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在实施美术分层教学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通过分层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挥美术分层指导的价值。以“我们的风采”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尝试画一幅学生装设计图,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明显的分层,有的学生可以快速设计出学生装,而且在色彩、款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加上了装饰。但有的学生琢磨了很长时间都不知道如何设计或者是设计的作品色彩搭配不合理。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好具体的指导工作,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强且设计的作品有自己的想法,因此不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就可以完成学生装的设计,教师应着力于让学生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如用马克笔进行设计以后再用彩色铅笔进行设计,通过对比寻找自己喜欢的设计图。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设计能力比较弱,在款式设计、颜色搭配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指导,从颜色搭配等不同角度讲解设计的技巧,再让学生完成一幅符合自己实际想法的学生装设计图。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设计能力比较弱,在表现形式方面有明显的弱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强求学生自己设计,可以将一套简单的服装设计图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模板画出来即可。学生完成绘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配色,将自己喜欢的颜色合理地融入其中,通过降低要求的方式满足学生设计学习的需求,实现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坚持分层指导的理念,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每一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收获自己想获取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美术学科的学习能力。

(四)组建学习小组,鼓励小组集体学习

组建学习小组是美术教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美术造型、设计、欣赏等方面都可以完成一些基础的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实现让学生有效学习美术知识的目标。以“小伙伴”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头像写生的方法,在写生过程中学生需要先确定头像在画面中的基本位置,注重头、颈、肩的衔接以及头发、脸和颈部的比例,进一步明确五官的比例和特征,在绘画时线条要流畅有力。这一要求看似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出现了明显的分层,有的学生可以很快掌握技巧,有的学生学习起来则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教师可以采用“2+1+2”的模式组建学习小组,即两名优秀学生带一名中等学生和两名一般学生。优秀学生可以快速完成学习并掌握头像写生的方法;中等生在写生时只是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大体上并没有问题,只需要优秀学生点拨和指导即可;一般学生则存在较大困难,甚至有的学生无法确定头像在画面中的基本位置,因此在头像写生的过程中需要优秀学生从确定头像在画面中的位置到五官的比例和特征等逐一进行指导,通过示范帮助一般学生快速掌握头像写生的技巧,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组建学习小组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共同成长。中等生、一般学生逐步掌握了美术技巧,优秀学生在讲解、示范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提升了美术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学生集体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美术学习小组在多个场合中都有具体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分美术学习小组,进行美术指导。

(五)鼓励课后实践,开展美术创意设计活动

美术知识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在课下开展实践,进行美术作品的创意设计,以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美术创意设计与实践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从生活中选材并用美术知识进行表达,从而加深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以“描绘我们的校园”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风景写生的取景、构图方法。教师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可以开展具体的创意设计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课堂上所学的取景和构图的方式在课下进一步实践,从而掌握更多取景、构图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在校园内自由取景,既可以选择学校的树木也可以选择花坛、水池等,取景结束以后让学生进行构图。学生在取景的过程中完成了内容的学习并尝试构图,在构图的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互相交流经验,逐步在实践过程中了解了什么是黄金分割点,什么是视平线,如何操作。接着教师让学生用描线的方式进行写生,要求学生突出主题并学会取舍,对影响景物特征的细节进行合理的取舍并从整体把握作品的层次,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总之,实践是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美术理论应用到具体场所的主要方法。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各自的作品,寻找自己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结语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美术课程教学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入文化生活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导入、分层教学、小组集体学习、课后实践等方式实现知识的有效渗透,帮助学生完成美术学习任务,丰富学生的美术学习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惠.试论在中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1(27):62-63.

[2]黄中华.福州经典古厝文化元素融入中学美术教学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9):64-66.

[3]叶江丽.传承与创新:论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教学[J].成才之路,2021(22):126-127.

[4]周王振.新媒体艺术教学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以福建省霞浦七中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2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