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探究
作者: 赖旋珠【摘要】“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切实做到“减负增效”,是教师需要探究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弊端,阐述了“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作者简介:赖旋珠(1980—),女,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其中提道:“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这让教师认识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优质教育体系。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严格控制作业完成时间的同时,不断创新作业类型,提高设计作业的能力,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弊端
(一)作业设计目标不明确
为什么要布置作业?不少教师可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有的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往往会出现下列情况:漫无目的,随意设计作业内容;目标错位,只注重思想教育,而忽略思维训练;指向不明确,如为高年级学生设计的作业中,除了理解字词内涵和文本内容的练习,很少有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语言练习,或者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练习中出现相同的阅读文本及题目。
(二)作业存在多而杂的现象
目前,不少学生需要完成的小学语文作业可谓“多而杂”。“多”体现在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包括教材的同步练习册中相应的内容,以及家长购买的额外练习册的题目。“杂”体现在有的教师未能设计创新性的作业内容,仅仅指定一两本教辅资料,让学生完成其中的练习题,并且这些练习题种类繁多,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这使得有的学生疲于应付,失去学习的兴趣,作业完成的质量不高。
(三)所设计的作业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
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有的教师未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作业设计,导致作业内容不够科学,如在设计有关延伸阅读、推荐文章或书籍的作业时,没有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这使得学生难以开展相应的任务,达到预期效果。还有一些教师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设计作业,要求所有学生完成相同的练习内容,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这样的作业,学优生能够轻松地完成,学困生却“消化不良”。这使得作业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以“双减”政策为指导,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符合科学、精准、有趣、多样、严谨、分层的要求。
(一)既要科学又要精准
具有科学性的作业一般语言精练、目标清晰,是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出来的。作业的精准性是指作业指向明确、针对性强,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关键词、核心概念,将教学目标拆分成易理解、可操作、可视化的子目标,再按照子目标设计作业,从而实现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二)既要有趣又要多样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这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能够激发学习的欲望,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1]。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趣味性的作业;而要想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就需要实现作业的多样化[2]。多样化作业的设计可以避免学生感到枯燥,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作业与项目式学习、综合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等相结合,采用多种方式丰富作业内容,以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三)既要严谨又要分层
高质量的作业设计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分析和优化整合。然而目前,部分教师的作业设计缺乏严谨性,未能充分关注学生在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小学语文教师应以严谨的态度分层设计作业。教师首先需要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类,对作业的类型、数量和难度进行适当分层,使作业具有可选择性和针对性;其次需要分析学生的能力情况,运用不同的作业设计方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最后需要分析学生的思维水平[4]。此外,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以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指向语文核心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写作业被视为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模式为“题型+套路+大量重复练习”。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布置作业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作业设计的重要目标,并将其贯穿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教师可以优化作业设计,在帮助学生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校本功能
课程标准是规定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5]。如果仅仅按照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作业,可能会出现作业难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而且作业未必切合实际。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标准的校本实施来解决上述问题。课程标准的校本实施一方面体现了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方面的国家意志,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校本性,可以使教学目标具有实用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学校可以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校本化,组织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目标、课程文化、校本特色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效率、行为习惯等细化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以体现校本性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并且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难度适中的练习。
(三)提升课内作业实效
“减负增效”要求教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内作业,明确目标,让学生进行分层练习,利用好学生写作业、检查作业、修改作业和进行作业反思的时间,提升学生完成课内作业的实效。在提高课内作业设计质量方面,教师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单元组合原则,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按照整体设计单元教学目标、统筹设计单元作业、分层布置单元作业、开展单元作业评价四个步骤进行。二是分层进阶原则,注重内容的衔接和要求的差异。对于同一单元不同课时或者同一课时不同内容的作业,教师在设计时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以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这三首古诗为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设计进阶式的课内作业,从而实现作业分层。具体而言,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需要理解古诗的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需要在上述基础上,查找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需要在这些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古诗的意境,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选择将其中一首古诗改写成短文。
按照“双减”政策的要求,控制作业完成时间有利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了实现“减负增效”,教师需要从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两个方面考虑,深入思考“在60分钟内,应该为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布置多少书面作业?”“对于同样数量的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的时间是否相同?”等问题。在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创设相同的作业情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度、数量不同的作业,或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设计个性化作业,保证作业完成时间满足要求,让学生自主选择需要完成的作业。同时,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主题性作业、综合性作业和研究性作业,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实现自我提升。以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为例,教师可以围绕“我对四大名著的了解”设计主题性作业。具体而言,低层次学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四大名著的相关知识;中层次学生需要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搜集四大名著的其他故事并概括故事情节;高层次学生需要进行课外延伸阅读,了解其他名著的大致内容,完成读后感。
(四)改进作业评价方式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该选择合适的作业评价方式。目前,部分教师往往通过批改的方式进行作业评价。采用这样的作业评价方式,虽然可以较快地完成评价任务,但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内容只呈现在作业本或练习册上,呈现的形式缺乏多样性;而且批改的过程只是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单方面评价,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如果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分析不到位,或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把握不准,就容易出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视而不见的情况。课程标准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展评的方式,以展促学、以评促优,让学生参与评价作业的过程,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实际的作业评价效果和学生整体的作业质量。这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作业成果形成客观、全面的了解,并且发现他人的长处,找出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燕.基于活动单导学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D].扬州:扬州大学,2019.
[2] 周君,董雪,杜金山.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6):90.
[3] 毛思玉,任墩,宋萑.“双减”背景下作业的理想构建[J].中国教师,2022(01):18-21.
[4] 金伟,刘建华.分段设计,让作业伴随课堂始终[J].四川教育,2021(24):21-22.
[5] 许先猛,王义军,李晓娟.畜产品加工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04):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