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领,让学生体验数学美
作者: 严婷【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改大力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美育也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美育不再是美术、音乐等科目教师的专属任务,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均要融入美育,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也需在策略引领下让学生体验数学美,使其审美能力得到锻炼。
【关键词】策略;小学数学;数学美
作者简介:严婷(1984—),女,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教育,属于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小学生正处于各项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小学课程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数学是一门以研究数字、符号、运算和几何图形为主的学科,但也蕴含着不少美的元素。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制定一些科学合理的策略,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数学美,继而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依托固有教材内容,合理渗透审美教育
(一)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学生主动体验数学美
小学数学主要教授一些简单的数字运算和平面几何图形。对于小学生这一初学群体来说,数学的学习往往十分枯燥和乏味,假如教师不对传统教学进行创新的话,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受影响,甚至不利于将来的深入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应从新课导入环节着手,利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发现数学美,借此吸引他们主动体验数学之美。
比如,在进行“认识图形(二)”的教学时,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并且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与主要特征。教师可以以此为起点,先安排学生认识一些积木,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他们先看一看,再摸一摸这些积木的表面,使其视觉和触觉感官被调动起来,初步体验到它们的外形与结构之美。接着,教师把这三类积木贴在黑板上,并向学生提问以导入新课内容:“大家能不能想想办法把这些平平的面画下来?”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在全班内进行自由交流,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并加以点拨,让学生先把积木的一个面放在纸上,沿着它的边画下来,看一看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如果换一面会不会画出不同的形状。在学生将可以画的面都画完之后,教师再让他们上台把自己画的图形贴到相对应积木的后面,看看二者形状是否相符,并引导学生自主组织语言简单描述这三种图形的特征。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新课导入环节,采取由旧及新、由抽象到具体的方式,吸引小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中,使其在课堂一开始就体验到数学图形的美,由此对新课产生强烈的求知渴望,在观察、触摸、画图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体验数学美,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探究热情。
(二)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深入发掘提取数学美
小学数学教材虽然内容较为简单,但是经过改编以后,插图部分占比有所增大,而且越来越美观,再加上不少数学知识点也具有一定的美感,这为美育的实施带来更多的便利。小学数学教师在平常教学中需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深入发掘与提取数学美,且适当侧重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带领小学生认真学习、思考与讨论,帮助他们更好地体验与感受数学美。
例如,在开展“分与合”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在课件中展示出孙悟空的动画形象,设计导语:这是孙悟空,他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摘了4个桃子,他想把这4个桃子放在两个盘子当中,与师傅分着吃,该怎么分呢?随后,教师指导学生用4张纸片代替4个桃子,动手尝试分成两份,并让学生交流自己是怎么分的,然后随机提问几名同学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分法,结合他们的回答在黑板上按照顺序摆出不同的分法。接着,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描述分法,如:把4个桃子分成2个与2个,数学上可以说成“4分成2和2”,引导学生模仿描述,说出4还可以分成1和3或3和1,并且这两种分法是一样的,只是位置交换而已。之后,教师再接着引导学生通过逆向思维用数学语言描述几和几可以合成4,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分与和的知识。针对本节课教学,教师充分结合数学教材中提供的插图、文字与情境设计教学,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些信息,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字的理解,使其对分与合的联系产生初步认识与体会,让他们感受数学中分与合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体验数学美。
二、创新数学教学模式,科学融入审美教育
(一)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学生直观体验数学美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多媒体设备已经慢慢成为新式教室的标配硬件设施。由于数学知识同其他科目相比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又处于感性思维占据主导的年龄阶段,为了让他们体验数学美,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形象的图片、动画或视频来呈现,使学生更直观地体验到数学之美[1]。
以“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一些由线段构成的物品,比如直尺、琴弦、铅笔、跳绳、火柴与木棒等,让学生认真观察,尝试从中想象出相应的数学图形。此时,教师便可顺势引入线段的教学,向学生提出问题:“线段应该如何画?需要注意些什么?”并在黑板上演示线段的画法,提醒学生注意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之后,教师再运用多媒体呈现一张美丽的城市夜景图,引领学生观察城市夜景中的追光灯,思考这些灯光是从哪里来的,由此引入射线的学习。
对于本节课教学,教师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变成动态化的学习资源,不仅易于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还能够让他们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体验和感知数学美。而且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活小学生的感性思维,使其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驱使他们进一步产生对几何图形学习的兴趣。
(二)设计课内实践活动,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美
不少数学定律、定理与公式都是前人经过反复实践探索得出的,小学生虽然思维能力有限,但是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较强,要想让他们体验数学美,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与教学目标及要求精心设计一些课内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发现数学美甚至是创造数学美的机会,同时要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感受与收获,增强其对数学美的理解[2]。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以前已经学习过的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温习原有知识结构,为新知识的有效建构做好铺垫。然后再抛出问题:“你们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此时,教师可以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卡片,让学生通过剪一剪,再拼一拼,尝试将平行四边形分割再重新拼接成长方形。最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述正确的操作办法: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沿着一条高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将三角形向右平移或将梯形向左平移,转化成长方形;沿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成两个梯形,将其中一个梯形向左或向右平移,转化成长方形。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发现所有的转换方法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的,由此总结得出规律。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图形之间互相转化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割补、平移是实现转化的基本方法,转化前后的图形形状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面积大小不会发生变化。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转化实践,使其发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就能使原图形中出现直角,从而顺利转化为长方形。学生在此探索过程中,可以切实体验到数学的转化之美。
三、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引入感性审美素材
(一)巧妙运用生活资源,促使学生体验数学美
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小学数学更是数学教学的基础,课本中有着不少生活元素[3]。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制订教学规划,把握好所授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连接点,把一些生活化的现象引入课堂,激起学生的感性认知,使他们在熟悉的生活化环境中体验数学美,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例如,在讲授“平行线”时,教师可以事先搜集一些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如铁轨、双杠、台阶、栏杆、公路、电线、跑道与斑马线等,利用实物拍摄与网络渠道相结合的方式,制成多媒体课件,当作辅助性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先播放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照片并从中想象相应的数学图形,研究图形中线的特点。再询问学生:“这些图片中的两条直线是什么关系?会交叉吗?”有的学生回答:“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这两条直线表面看来不相交,不知道通过无限延长会不会交叉到一起。”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将代表某段铁轨的两条直线延长,再延长,继续延长下去,但它们始终不会相交。由此,教师再引入平行线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像这样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的位置关系就是互相平行。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巧妙运用生活资源,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入课堂,不仅充实了教学资源,还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针对小学生而言,这样的学习体验显得更加生动与形象,能够产生一种熟悉感与贴近感,使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的平行美,同时体验数学美,让他们经历从现实空间得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发展其空间观念。
(二)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强化学生数学美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美的空间不仅仅局限在教室内,时间也不能是有限的课内,而是要延伸至课外,使他们在生活中更好地体验与感知数学美[4]。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课内主题积极开展与之对应的课外活动,促使学生突破原有时空的束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并加以分析和研究,由此强化他们对数学美的体验和认知。
比如,在开展“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针对课内教学环节,教师可在课件中出示奖杯、飞机和蜻蜓的图片,并询问学生:“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们会回答:“他们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能够重合在一起。”而这也正是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师可顺势引入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剪下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折一折,说说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此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前者经过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而后者经过对折两边不能完全重合[5]。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称轴判断已知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让学生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使其能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随后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社会与大自然之中,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像剪纸、蝴蝶、风筝、中国结、京剧脸谱等,并让学生对这些轴对称图形进行研究,寻找对称轴,引导他们发现和探究对称之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先通过课内教学完成基本教学任务,让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美中的对称美,再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适当地拓展教学空间,由课内顺利延伸至课外,为学生提供亲自接触生活与走进生活的机会,观察、发现、了解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美,让他们进一步体验对称美,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深入认识与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结合数学知识的规律与优势,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与思维水平等制定教学策略,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领他们从多个层面、不同视角体验数学美,使其在数学学习中能够发现美、欣赏美、感知美与创造美,促进美育教育乃至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莫耀华.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例谈[J].内蒙古教育,2018(12):81-83.
[2]黄广华.关注数学体验 成就精彩课堂:关于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2):64.
[3]阎莉,都雯,李岩,等.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J].山东教育,2020(07):40-42.
[4]方宏.为数学学习插上“体验”的翅膀: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新课程(上),2018(04):111.
[5]赵磊.对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几点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4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