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片的处理”教学实践中渗透美育
作者: 朱志刚【摘要】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往往较关注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要改变这一现状,有效的做法就是在具体的知识教学中渗透美育。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要素其实也与审美意识有关,当学生带着审美意识学习信息技术时,往往可以让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缜密。文章以初中信息技术“图片的处理”教学为例,分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意义,并且提出教学策略,以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而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美育
作者简介:朱志刚(1979—),男,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下原初级中学。
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更重视的是学科知识以及相应的操作技能。但是,这只是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的教学任务。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因为,对学生审美意识进行培养符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符合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特点。在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历程中,无论是简洁的二进制,还是当下流行的AR、VR,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将这些美学元素体现出来,才更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此外,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要素其实也与审美意识有关。因为当学生带着审美意识学习信息技术时,往往可以让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缜密。因此,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一、在“图片的处理”教学实践中渗透美育的意义
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有“图片的处理”这一内容。“图片的处理”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讲解图片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上,往往更重视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学案导学、案例探究为主,并融入一些有关图片处理的问题,指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图片处理的方法。但是,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样的教学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生掌握使用软件的方法,忽视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优化教学过程,力图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从中获得全面发展。
二、在“图片的处理”教学实践中渗透美育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目标,渗透审美意识
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1],只有明确目标,学生的学习才有正确的方向。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目标必须要让学生感知得到。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将审美意识渗透到教学目标中,可以更好地实现美育。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审美需要,而日常的学科教学又很难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因此,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优化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中的美学元素向学生渗透审美意识,有利于夯实学生的审美发展基础。
在“图片的处理”的教学设计中,明确教学目标十分重要。学生在课堂上,需要认识图片的处理标准,了解图片处理的具体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要从审美意识渗透的角度,将感受美、创造美作为教学目标并融入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学生从图片的处理中,通过比较图片处理前后的变化感受图片处理后的美,体会图片处理软件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师让学生认识常用的图片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如ACDSee,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菜单栏认识软件旋转、裁剪、曝光、色调的调整等基本的图片处理功能。学生可以对一张图片进行“问诊”,分析图片哪里出了问题后进行合理的处理,从而能够使图片变得更美。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学生在其他应用软件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应用方法,可以顺利地将这些方法迁移到ACDSee的应用当中,从而打开图片处理的大门。
其次,教师明确教学重点。教师利用ACDSee软件,对其常用功能进行示范,让学生以自主或者合作的方式,对所准备的图片进行处理。这个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处理图片,教师围绕导学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处理图片的方法和经验。
最后,教师梳理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前进行图片拍摄,故意让图片有瑕疵,并交给各组学生分析图片存在哪些瑕疵。学生分析发现图片拍歪了、图片的色泽有点暗、图片存在发黄的现象等。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照片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如在拍摄照片时,可能会受到拍摄环境的影响,光线的变化、角度的选择等,都会影响图片的质量。接着教师提示学生,图片的瑕疵,可以利用图片处理软件来解决。由此,学生意识到图片处理软件的重要性,体会图片处理软件在美化照片中的作用。
分析以上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可以发现,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此教学过程最大的变化就在于学生一方面要学习与图片处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地进行比较,而比较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鉴赏的过程。与其他内容的比较不同,初中生对图片进行比较,关注的就是图片美。学生对图片美的关注是有层次性的,起初学生关注的是图片本身的画面美,而在比较的过程当中,学生又会逐步从图片的色彩、对比度、饱和度和尺寸比例等角度去进行比较。当学生开始有意识地比较时,说明他们的审美意识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细化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
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程改革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想实现审美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伴随着具体的学习过程的,教师如果在学习任务细化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去体验美、感知美,那么美育的渗透之路就会更加宽敞,美育的效果自然也会更加理想。
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图片的处理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技能性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认知性过程。从技能的角度来看,学生必须掌握图片的处理方法,只有掌握了图片的处理方法,才能让处理后的图片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图片的处理是为了实现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而美涉及色彩的选择与搭配、尺寸的判断与比例的确定等要素。尽管对美的判断是开放性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美学认知具有基本的标准。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美形成基本性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图片的处理来表达对美的认知,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在教学具体的图片处理中,给学生两张图片,一张存在视角倾斜的问题,另一张存在光线较暗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进行图片“诊断”,并让学生合作应用图片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其次,教师提出探究问题:第一,对于需要旋转的图片,应该旋转多少度?第二,对于曝光不足的图片,应该将曝光值调整到多少才合适?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对图片处理软件的功能进行学习和应用。教师围绕春景与秋景的主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图片的处理方法。比如,要想让图片的景色由绿色变为土黄色,可以利用菜单中“红/绿/蓝”的工具增加红色来实现;如果图片树皮的颜色发紫,则是红色增加值过多。此外,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了解图片的处理除了可以旋转、裁剪、调色、曝光,还可以添加滤镜、文字等。而且在对图片进行处理时,要找到参照物,协调图片的亮度、颜色、角度等要素,避免图片失去美感。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图片展示。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图片处理后的质量,并总结图片处理的经验和
方法。
合作探究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美的感知。学生通过图片处理软件的相关功能,将同样一张图片置于春景或者秋景的主题中进行处理,实际上就是通过图片处理软件来实现自身对美的认知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图片处理技能的掌握以及对美的认知形成是相辅相成的,后者可以驱动前者更好地得到实现,前者可以让后者得到升华。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紧扣审美意识的渗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图片处理的认识。
(三)注重创设审美教学情境,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2]。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尤其需要情境的支撑,有了情境,学生的学习对象就会变得更加形象化,学习过程就会更加科学。在图片的处理当中,信息技术技能与审美认知并存。教师应当认识到,这两者实际上都是比较抽象的学习对象,而学习对象越抽象,教师就越要给学生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在面对图片处理的教学任务时,教师从审美的角度去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图片处理基本技能的同时有效地接受美育。所以,教师在对“图片的处理”一课的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并充分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任务,创设合理的审美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科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形态美、结构美、色彩美,并从中获得美的情感、美的结构、美的气质。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教学导入的趣味性,通过创设审美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学习图片处理中培养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情趣。
教师将“图片的处理”的教学过程置于一个合理的审美教学情境中,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将信息技术的技巧性与学生对美的认知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生硬的,而是有具体的情境素材作为支撑的。因此,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感知美,而且能够形成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在这种驱动力的作用下,学生还会尝试运用自己学到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去展现美、创造美。
(四)完善教学评价,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评价对于学生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审美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还应当高度重视教学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
素养。
对于“图片的处理”一课来说,评价的支点有很多。比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图片处理过程进行评价。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对图片处理软件的使用熟练程度、学生在图片处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审美能力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图片处理结果进行评价,而评价的指标可以是图片的结构美、色彩美、情感美等要素。教师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学习图片处理的过程中进行有关审美的评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的素养,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同时,教师要想将审美意识渗透入信息技术教学中,还要拓展多元评价,借助学生的自评、互评,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的审美素养,根据图片处理的结果形成不同的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拥有一个观点碰撞的机会,这种观点的碰撞,可以让学生从评价中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点,对美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教师引导学生在“添加背景色”时,对“互补色”“类似色”的运用与经验进行分享,然后对作品进行自评与互评,正确认识美、表现美、鉴赏美。
结语
总而言之,美育与信息技术联系紧密、相互促进。教师应该聚焦学生的信息素养,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发现美、理解美、探索美、创造美,充分激活审美意识与情感。
【参考文献】
[1]徐小娟.让情感教育融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之中:《以图片处理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9):22.
[2]许嘉炜.“图片的收集与处理”教学目标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5):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