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文学作品培养高中生的生命意识

作者: 于兴红

【摘要】生命教育与各个学科息息相关,学生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意识到生命的价值,有利于健康成长。而语文学科是一门承担生命教育使命的重要学科,利用文学作品来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提升精神、丰富学识、拓宽视野、完善思维,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阅读;高中生;生命意识

作者简介:于兴红(1975—),女,江苏省扬中市教师发展中心。

柳宗元写过《蝜蝂传》一文,描述了蝜蝂喜欢攀爬和负重,路上遇到东西就会抓取。它的背不光滑,东西放在上面就下不去。东西越来越重,它累得快死了。有人将东西拿下来,但它只要能爬就会继续攫取。它不断向高处攀爬,直到跌倒摔死才停止。这则故事看似逗趣,其中却有我们自己的影子,能够给学生一定的启示。利用文学作品让高中生意识到生活的真谛、生命的重要性,不失为一条很好的路。

一、文学作品中的生命教育价值

(一)生命教育可以启人心智

利用文学作品来开展生命教育,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爱己爱人的能力。如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自己截瘫后逃避到地坛,却让母亲无比焦灼的岁月,多年后,作者从内心深处对人生、对苦难、对母爱进行了执着而坦诚的思考,文章充满了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母亲多舛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及对儿子深沉的爱,随光阴流转,在史铁生的心中愈加鲜明深刻,而其对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告诫“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更是启迪了万千读者。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史铁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也都有过或大或小的坎坷、挫折或磨难,都有过“似曾相识”的人生经历或瞬间。所以面对史铁生的心灵剖析与反思,我们才会觉得动容,继而深思,并获得精神的洗礼。

其实,这样的文章非常具有思想厚度,它往往能打破人的正常阅读思维和认知,让人在停驻思考后获得别样的精神收获,从而丰盈自己的内心。

作家余华的《活着》中,主人公徐福贵一生坎坷,他和他的家庭不断遭受着人间极致的苦难,家破、妻亡、儿女死,所有的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最后仅剩下羸弱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震撼与启迪,福贵多舛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情感的丰富与宽广,感受到了人能承受巨大苦难的力量来源,明白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道理。

生命教育不是简单地喊口号,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角度思考,体会生命的重要性和活着的可贵价值,从而更好地活出自己。

(二)生命教育可以让人认识人生价值

有人认为生命教育是一丝云彩,无法改变生活的本质。其实生活的改变源于生命的价值,只有意识到生命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对生命教育引起重视,能够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实现人生价值。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是孤独的行者,没人会给你生活的答案,但如能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或许学生会成为一个幸运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作者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因“李陵事件”,司马迁遭逢灾祸,肝肠寸断,痛苦不堪,在家精神恍惚,出门不知去向,也曾多次想结束生命,一了百了。但想到著书立说的使命尚未完成,他决定忍辱负重,即使遭受极残酷的刑罚,也毅然选择活下去。也正因为司马迁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才有了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史记》的问世,其才得以名垂青史。

班固的《苏武传》亦是如此。“苏武牧羊”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苏武出使匈奴被扣,但他不惧威逼,不受利诱,苦守北海,矢志不渝。他在匈奴“苟且偷生”十九年,啮雪吞毡,历尽磨难,只因他胸怀大义,坚持民族气节。苏武最后得以“荣归”,也可说完成了使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生命是复杂多变的,只有坚守自己的生命准则,才能减少不必要的伤害,让自己的生活品质获得提升、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就算有千金万两,生命中如没有有所“追求”的基因,会常觉得生命就要承受无边的苦楚,更不用提有品质、有价值的生活了。

(三)生命教育可以让人懂得尊重

生命的存在都有其理由和价值,理应得到尊重。人生下来之前没有贵贱贫富的差别,而诞生之后,却要面临各种处境,地位也会发生很多变化,但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别人。

社会的复杂往往让人无所适从,所以生命教育尤其重要。只有懂得了生活的复杂和生命的脆弱,才不会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而生命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别人,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重自己。

在回忆性散文《老王》中,杨绛以善良、同情、尊重之心对待老王,老王也以尊重回报尊重、以善良回报善良。文中,杨绛先生以质朴的文笔深情地回忆了老王在艰难岁月对他们夫妇的帮助,以及在临死前给自己送香油等善举,并对不幸、羸弱的老王心怀久久的愧怍。究其原因,正是杨绛先生对社会底层“不幸人”发自灵魂深处的尊重—尊重生命的平等,尊重人性。而杨绛先生的这种“尊重”,让读者对她伟大的人格肃然起敬。

芸芸众生只有懂得生命的价值,拨开云雾看生活,看清纷繁而复杂的世界,懂得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深刻地展示了众多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作品自问世以来,感动了无数读者。其中众多的“小人物”,如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贺秀莲等,他们面对人生的苦难,始终不放弃、不抛弃,自尊自爱、坚强不屈,获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和尊重。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孙少安面对砖厂破产、负债累累的窘境,并未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而是勇敢地爬起来,重新出发办起砖厂,并且业绩让人刮目相看。在多次亏本、失败后,他终于让日子再次红火起来,并成功当选为新一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孙少平生在农村,生存、学习条件极其艰苦,忍饥挨冻是常态,但他始终不放弃、不自艾,经历诸多命运的重击,反而越挫越勇。他深切地明白,一切打击、不公、苦难,对他来说不仅仅是磨炼,也是他通往成功的阶梯。他甚至骄傲地将一切厄运称为“苦难的学说”。

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金钱,而应是生命的尊严,只有拥有生命的尊严,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让生命绽放出丰富的色彩。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应扣住作品的主旋律,引导学生了解尊严的价值,从而让学生重视自身的价值,不断进取。

二、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生命教育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中生命教育的价值,如何更好地利用文学作品,让高中生感知生命的可贵、生命教育的真谛,其方式、途径及关注点值得教师探究。

(一)发挥好读写听说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挥好读、写、听、说四大能力的作用。事实证明,四大能力彼此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任何一项的训练都会给其他三项带来正面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利用四大能力互相作用的特点,做到一练多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学作品中的生命力量。

在指导学生学习史铁生《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作品时,教师可借生命专题教学或任务群教学的形式,指导学生写主题读后感,以手写我心,让学生真切感知史铁生那残缺的躯体里不屈从命运的力量,学习其尽管历经磨难,但依然热爱这个世界的精神。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制作形式多样的课件,通过开展“读书分享会”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介绍史铁生的事迹,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样能够让学生通过读、写、听、说感受史铁生生命的力量,必然会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镌刻下难忘的精神烙印。

针对杨绛的《老王》、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沈从文的《边城》等文章,教师可让学生写一写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感知身边那些平凡的人身上善良、率真、执着、向上的人格魅力。学习完《阿Q正传》,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去思考造成阿Q病态心理的根源是什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阿Q一样的人,自己身上有没有阿Q的影子,让学生围绕话题选择自己的关注点、兴趣点进行研究性学习,去寻找、调查、解剖、反思、总结,形成个人研究报告,然后全班相互交流、补充、完善,形成高质量的学习研究报告。教师可在班级开展一次汇报课,推选学生代表进行主旨报告,并且为了优化学习效果,还可以在课后布置学生写主旨报告感想。这样读写听说结合的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由衷抒怀,循环表达,其意义和价值已不限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范畴,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生命意识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与文学作品主题相契合的课堂气氛,创设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情境,以便让更多的学生“心有戚戚焉”。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其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该词的感情基调是凄婉哀伤的。为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该词的“意”,快速进入本词的最佳学习状态,从而较好地感知作者对亡妻的思念眷恋之情,以及从另一种角度传递出的珍惜、珍爱之意。教师可在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阿炳的《二泉映月》,在催人泪下的旋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进入词的意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凄婉、哀怨的旋律配上教师感性、煽情的开场白,一下子便有了引人共鸣的效果,能把学生快速引入本词的意境。

当然,这里的情境设计还只是传统意义上简单、低层次的导入设计,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到学习中,要设计一些高层次,让学生有代入感、学习欲望的学习情境,则需要教师花一番功夫研究。

(三)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新活动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新活动形式,通过设计高质量、有意义、指向明确的语文实践活动,调用优质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开展生命教育。

教师应积极创新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各种语言活动中学会聆听、分析别人的发言,整理、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促使他们主动去阅读、写作与说话,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生命教育的力量。比如,在教学《祝福》《玩偶之家》《鸿门宴》《荷花淀》等文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们演课本剧,让学生进入“角色”世界,亲自去感受角色的精神世界;在教一些篇幅短小、文字浅易的文章时,指导学生备课,给学生提供上讲台充当 “小老师”的机会;在要求学生海量看、精要读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美文欣赏课、辩论课,让学生去阅读、交流、讨论、争辩;在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时,让学生限时完成作文,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也可把“朗读者”“面对面”等栏目引入课堂,植入生命、生活的话题,在让学生掌握采访、主持的技巧的同时,增加活动主题的厚重感。事实证明,这样的课堂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深受学生的喜欢,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众多的读写听说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厚重的生命教育主题。

教师可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打破学科壁垒,通过主题阅读、专题学习、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实现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自我鉴别、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现状,审时度势,利用自己的慧眼和慧心,遵循教学的特点,积极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充分保证学生阅读的量和质,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充分表达,激发学生的自我生命教育意识,引导他们正视身心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教师要积极倡导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生命教育专题学习,围绕生命健康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活动,鼓励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并以各种形式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要让学生在倾听、分享、反思中,调整身心状态,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独特的成长体验和精神力量,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