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驱动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

作者: 顾刘兵

【摘要】数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是学生学习其他理科的基础,教师要给予高度重视,除运用一系列常规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尝试设计问题链,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问题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顾刘兵(1984—),男,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问题链指在一定的学习或主题范围内,教师依据具体教学目标或者某一中心问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将产生或可能产生的一些困惑,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有中心的、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运用问题链指导学生学习时,能够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与主动。

一、发挥问题链驱动作用,活化学生数学思维

(一)立足具体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利用问题链驱动教学法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要想真正发挥问题链的驱动作用,教师需要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以所授知识要点为基本立足点,巧妙地设计问题链,确保各个问题同所授知识相契合,不能有所偏离,从而引领学生在问题链的驱动下有的放矢地思考。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备课环节就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结合中心知识点质量单位设计问题链。在上课环节,首先,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几种常见的标有质量的商品,如面粉10kg、大米5kg、方便面88g、鸡蛋50g等。其次,教师要求学生:“大家读一读这些商品的重量。”学生一般都认识商品上面表示重量的数字,但是不会读单位,教师点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就是质量单位,让学生了解新课主题。再次,教师拿出一袋方便面与一个面包,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两种食品哪个重吗?有什么方法来比较?”有的学生说:“用手掂。”有的学生说:“用秤称。”教师提问:“那么你们知道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什么作单位吗?”最后,教师拿出一个台秤,让学生在秤面上找出1、2、3、4、5千克,再随机挑选一名学生用台秤称一袋方便面的重量。学生发现,方便面不足1千克,此时教师借机提问:“当一个物品的质量不足1千克时,该如何记呢?”学生由此想到可以用更小的单位,引出“克”,从而探究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引出问题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教育领域,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便利,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在问题链驱动下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需要与时俱进,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现象以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生动形象地引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个商场内电梯上下运动的视频,提问学生:“电梯是如何运动的?”学生结合画面说:“电梯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教师指出这样的运动方式叫作平移,然后再播放一个电风扇工作的视频,提问学生:“它是如何运动的?”以此引导学生得出旋转的概念。接着,教师结合教材80页中的问题:“火车车厢、国旗和电梯分别是怎样运动的?你能想办法表示这些运动吗?”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依次播放火车、国旗和电梯运动的画面,提问学生:“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交流后,明确了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运动的,火车车厢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电梯、国旗的运动是直上直下的。之后,教师结合教材81页的问题:“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上的指针分别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表示这些运动吗?”同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电风扇、直升机的螺旋桨和钟面指针转动的视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物体都是围绕一个固定点转动的,均可以看成是旋转。

(三)借助学生的认知经验优势,精心设计生活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好所授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衔接点,充分借助学生的认知经验优势精心设计生活化问题链,通过一组生活化问题打造令学生熟悉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带来一定的亲切感,让其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思考与探讨,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1]。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出示教室的立体图,提问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教室中的数学知识,看看大家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接着,教师指导学生用手沿着物体的边围一围,再将这些物体的面描下来,同时,教师在课件中同步出示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图形,大家还知道有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吗?”学生列举:“床、门、餐桌、沙发、砖头、电视机、瓷砖、魔方、馍片、钟表、饼干……”接着,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学生提出:“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四个角大小相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些猜想呢?”学生动手操作,互相交流,并且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长度。随后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演示长方形变成正方形的过程,引领学生结合研究长方形边与角的特征的方法,对正方形的特征进行自主探索。

二、注重问题链的使用方法,驱动学生高效学习

(一)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链驱动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是问题链的设计,教师只有设计好问题链中的各个问题,才能够真正发挥问题链的驱动性作用,推动课堂的高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师运用问题链教学法时,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中心知识点设计具有逻辑性与层次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既要相互独立,又要有所关联,引领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探究数学知识[2],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的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提问:“假如把4个苹果分给两人,如何分才公平合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在数学上叫什么?”学生在简单地思考后回答:“每人分得2个苹果,这叫‘平均分’。”教师继续提出问题:“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思索后回答:“每人分得1瓶。”接着,教师由浅入深提问:“现在只有1个蛋糕,但是有两人,怎么将1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人呢?每人分得多少呢?”学生深入思考与讨论,有的学生回答:“每人分得半个蛋糕。”有的学生回答:“每人分得一半蛋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半该怎样表示?能不能用一个符号或者一个数来表示呢?”学生继续讨论后回答:“一半可以用1/2‘’表示,这样的数就是分数。”之后,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演示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继续提高问题难度:“左边这一份是这个蛋糕的多少,右边这一份又是这个蛋糕的多少呢?”学生通过分析与探究,发现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蛋糕的1/2。

教师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妙运用提问技巧,有效串联各个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进行有效的提问,会直接关系到课堂整体教学质量的高低,如果教师一味地提出复杂、零碎的问题,没有突出课堂的中心,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就会显得毫无头绪,即使学生的回答正确,也不一定能够有效地掌握这节课的新知识。具体来说,教师要想发挥问题链的驱动作用,就需要巧妙地运用提问技巧,让问题有效地串联起来,成为一条有机的问题链,从而引领学生进行完整的思考与探索,形成一个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

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多位数”的教学为例,教师提问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或用到比万大的数,谁来读一读下列几组数据呢?”教师同步出示图片及文字,鼓励学生尝试读出2011年我国芝麻、茶叶和油菜籽的总产量等数据,让学生意识到本节课要学习比万更大的数。接着,教师提问:“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由此回忆旧知识,并用计数器拨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之后,教师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10个一千是多少?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要怎样?10个十万又是多少呢?”学生通过教师的问题链,高效地认识了多位数。

三、多元生成数学问题链,驱动学生主动提问

(一)积极打造开放环境,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主动提问以及提出质疑等,均是发挥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打造开放式环境,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再与学生一起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3]。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为例,教师设计问题导入:“大家玩过扑克牌吗?扑克牌中除有数字以外,还有一些字母,你们知道这些字母分别代表数字几吗?”学生分别说出A、J、Q、K所代表的数后,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要用字母来表示数?”有的学生提问:“如何用字母表示数?”接着,教师播放儿歌《青蛙跳下水》,并提问学生:“大家觉得这首歌能唱完吗?有什么特别的发现?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在学生自由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提示:“可用字母 a 表示青蛙的个数。”如此,学生可以用含有字母 a 的式子表示青蛙的嘴巴、眼睛以及腿的数量。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棒摆三角形,并提出问题:“摆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需要几根小棒?摆3个、4个呢?”在学生讨论后,教师鼓励学生:“你们也可以照样子提出问题,一起试一试吧!”由此,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有效地培养了质疑精神。

(二)有的放矢启发学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实施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进一步发挥问题链的驱动作用[4]。为此,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当有的放矢地启发学生,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思路或方法,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多元生成问题链,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5]。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学过哪些平面图形?会求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在学生回忆了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材第7页“1”中的图片,提问:“下面每组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你是怎么比较的?与同学交流。”有的学生通过数格子的方式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有的学生通过平移的方式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教师在课件中同步演示学生的比较过程,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更方便,从而引出转化思想。之后,教师提问:“大家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与此同时,教师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让学生先画一画,再剪一剪。当学生完成操作后,教师提问:“大家采用的剪、拼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发现,大家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纸片的,并举一反三地认识到沿着高剪开纸片能使转化后的图形中出现直角,即能使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问题链驱动下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应该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立足点,遵循多元化原则,精心设计多种多样的问题链,并有的放矢地运用问题链,充分发挥问题链的驱动作用,推动学生通过分析与解决问题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高慧.高阶思维取向下小学数学“问题串”设计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0(26):91-94.

[2]王建元.“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2020(31):115.

[3]姜爱景.基于问题导向 数学思考由外及里:浅谈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策略”的探寻[J].教育界,2020(49):46-47.

[4]王浩光.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数学知识问题化教学探索[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0(11):36-37.

[5]周梅.“好问题”胜过“好老师”:谈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0(S1):81-8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