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意蕴与推进路径

作者: 于扬 牛彦飞

[摘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强就业”为导向,以“高技能”为核心,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载体,以服务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为目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国内外相关实践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和范本,后续推进过程中应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坚持以能力与素质提升为主线,突出人才培养的复合性与高端性;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双责并重,突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坚持以服务终身教育为类型特征,突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终身性。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涵与路径

[作者简介]于扬(1980- ),男,辽宁瓦房店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牛彦飞(1980- ),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河北  石家庄  050081)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随后,职业本科院校设置标准、专业设置办法、专业目录等制度先后出台,国家支持和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政策一以贯之、不断深化。教育部已先后批准了多所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破冰起航,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1]。2022年5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正式施行,确立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自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共识得到强化,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逐步从构想走向实践。然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底怎么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思考始终萦绕在职业教育及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脑海中,促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选择和走向[2]。笔者拟结合当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意蕴和推进路径。

一、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意蕴

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加注重与经济和产业界的紧密联系,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技能水平提升。

(一)以“强就业”为导向,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实现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发文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加之社会各界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需求旺盛,推动其频繁进入大众视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突出高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从而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受教育选择,还有助于提高收入,增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风险,未来将成为稳定民生首选的有效路径。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技工荒”和“就业难”并存。面对就业总量压力居高不下、传统行业中低端就业岗位减少的严峻就业形势,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势在必行。职业教育亟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不断加大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从而有效解决就业领域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二)以“高技能”为核心,培育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强调向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方向调整,注重提升理论素养和应用性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能力,促进高技能均衡和技能积累[3]。职业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兼具普通本科教育的迁徙能力和当前职业教育所要求的实践能力,这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向。在产业发展新需求的推动下,职业本科院校迫切需要深度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先面向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短缺领域,全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以提升技能和素质为核心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职业教育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新使命,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突破口,通过本科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动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新型产业加速发展。需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总量和占比明显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未来15年,我国将有20%~25%以上的就业人口需要从农业、低端制造业流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因此,开展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迫在眉睫。

(三)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载体,打造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随着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将不再停留于简单的校企合作层面,而是适应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向更深度的校企合作转变。职业本科院校应将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探索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的建设路径。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切实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共同治理、校企共建专业、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协同育人和校企共同开展科技研发与社会服务等手段,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双向奔赴”。充分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平台优势,整合“政行企校”四方优势资源,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四)以服务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为目标,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是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人力支撑。服务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集中体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培养能够适应日益复杂的工作情景和岗位要求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并重的、“一专多能”“一精多会”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本科院校的必然使命。当前,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产业生力军作为人力支撑。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循环畅通,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去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技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另一方面,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打通人才经脉,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需要大规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并将之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一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4]。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国内外实践探索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西方发展职业教育较早国家的重要办学形态,在西方国家形成了许多有益的实践经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我国虽然尚处于实践探索的初级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但经过近几年试点工作的扎实推进和职业本科院校的积极探索,目前已形成了稳健慎行的推进路径。职业本科院校探索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办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后续推进可参考的实践范本正在逐步形成。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国际上的探索开始较早。自20世纪60年代起,欧美一些国家就开始探索与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方面已逐渐形成了容纳专科、本科、硕士以及博士等各层次在内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并逐步实现上下衔接、左右贯通,比较突出的特征就是形成了多样化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机构。由于上述国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相通之处,因此其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德国模式: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n)与双元制。德国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存在于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中,其关注的重点不是学校层次或类别,而是学校是否开展了双元制教学。德国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多主体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建于1960年10月31日,源于在各州州长会议上签订的共同建立应用科技大学的协议,主要是由一批高级专业学校如工程师学校、高级经济专业学校转型而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德国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德国将近半数的企业经济师和信息技术人员以及2/3以上的工程师,均出自于此。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特点是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与产业界密切合作,强调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相应地,其科学研究也多为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应用型科研。

2.英国模式:多科性技术学院(Polytechnic)与学位学徒制。英国是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最有特色的国家之一,历史上存在多科性技术学院与学位学徒制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英国多科性技术学院最早设立于20世纪60年代,是英国公立高等学校的主体部分,主要由原有的技术学院、教育学院合并而成,目的在于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解决传统大学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英国多科性技术学院的缺陷在于过于强调技术,而缺乏长远职业发展规划。学位学徒制作为一种本科层次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完全颠覆了学校和企业的角色地位,企业和用人单位成为办学主导方,而学校只是辅助机构,教学内容也由理论为主转变为实践为主。可见,由多科性技术学院到学位学徒制的过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英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转型,学位学徒制这一培养模式的职业特征和职业取向更为鲜明,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参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紧缺型人才。

3.日本模式:技术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与企业教育模式。日本一贯重视发展职业教育。1951年颁布的《产业教育振兴法》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58年颁布的《职业训练法》也是日本职业教育的重大特色之一。作为日本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办学机构,技术科技大学是在高专技术教育基础上设立的,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更能快速适应和掌握新技术的技术指导者。技术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合作”为核心,主要包括技能型和知识型两种教育模式[5]。日本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企业负责提供教育需求和培训机会,学校则根据企业需求开设相关的课程和专业,为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这种模式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办学,实现产学深度合作,不仅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能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真实的企业培训和实践,为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日本作为“企业教育模式”的代表,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搭建起了多元化的教育主体之间相互融通的具体路径,形成了并存不悖的发展态势。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国内探索

近几年,在国家有利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稳步推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第一,形成了稳健慎行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各地围绕职业本科教育开展了有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尝试进行了一定的制度创新,组织专家指导论证专业设置,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规范教育教学管理[6]。例如,江苏省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纳入《江苏省“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系统谋划和推进本科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参照江苏高水平大学标准,出台“十二条”专门政策,支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创新发展。第二,构成了多元化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自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提出以来,浙江、江苏、山东等十多个省份率先启动,积极探索,形成了凸显类型教育特征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是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加强调解决实践问题的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即注重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更加强调基于工作情境的实践教学。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不同的教学环节场景是这样的:在理论教学环节,依托理实一体化教室,围绕专业技术领域或岗位(群)所必备的单元能力和技能,教师边讲边做,学生边学边练,“手脑联动”;在实训教学环节,依托校内生产性或仿真型实训基地,实施从简单到复杂层次递进、体现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教学;在实习教学环节,依托校外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指导,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三位一体”管理。第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条件和水平明显提高。首先,部分职业本科院校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领头羊”,基本办学和专业办学指标远高于《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要求,办学定位明确、资金投入大、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较高、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其次,部分职业本科院校办学条件和办学内涵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山东职业技术大学等加快推进征地工作,建设实训大楼,改善基本办学条件;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形成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军校融合服务国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特色;西安汽车职业大学通过与区域高校共建联盟,引入高水平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