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实践特色、现实羁绊与未来展望
作者: 钟斌 谢爱磊[摘要]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基于国情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以培养类型定位下高质量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教师的现代化为核心,进而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过程。该现代化过程涵盖了教师队伍建设理念、专业素养、培养培训体系以及教师管理等多个方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方案”。然而,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在实现建设理念、夯实专业基础、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以及制度供给方面存在羁绊。为此,未来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强化国际合作,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并提升制度供给水平,以推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未来展望
[作者简介]钟斌(1989- ),男,江西赣州人,广州大学在读博士,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谢爱磊(1982- ),男,安徽枞阳人,广州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 广州 5103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学界缺乏专门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的研究。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分析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的特色、羁绊与展望。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内涵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内容而言具有五大特征,从本质而言是人的现代化,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来展开[1],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要求。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可理解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中国国情,基于职业教育发展基本规律,以培养类型定位下高水平教师队伍为目标,以实现教师的现代化为核心,围绕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涵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理念、专业素养、培养培训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现代化,进而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过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实践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具有世界普遍认可的现代化共性特征,同时更具“中国特色”。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的理念特色
1.坚持“全面发展”的教师培养理念。首先,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旨在促进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全面发展,而非只是培养只有技能的“片面人”。其次,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引导教师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贡献。最后,基于类型定位、产教融合的理念,我国职业教育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强调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以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2.强调党管人才、人民至上的管理理念。一是党和政府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掌握重大人事安排、资源分配权力,如职业院校校级领导通常由政府任命。二是政府主导调配社会与企业的力量,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资源、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等通常由政府调配。三是党和政府监管着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准入、培养、评价等内容,职业院校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严把教师的政治素养关、师德师风关等,确保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的专业特色
1.突出“类型定位”的教师专业素养。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是基于“类型定位”的思想,注重教师“三性”(专业性、职业性和教育性)的有机融合,体现出“细”“用”“变”的培养规律[2]。另一方面,积极响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强调“双师”素养,重视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能力培养,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具备服务企业发展的现场技术能力,着力培养职业教育教师实施“三融”的能力。
2.强调“三全育人”的教师综合素养。一是在专业道德层面,强化职业教育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明确“师德”是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的第一标准。二是在育人理念层面,要求职业教育教师树立技能强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教育观。三是在知识素养层面,强调职业教育教师应习得符合我国国情的任教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教育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知识等。四是在能力素养方面,强调职业教育教师应具有实施“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能力,促进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此外,强化教师结合中国国情开展技术攻关能力、科研转化能力以及科研反哺教学的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为国际学生开展技术技能教学服务等。五是在社会服务方面,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具备与企业对话的能力,能够融入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实施或为企业开展社会培训等服务,促进技能型社会的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培养特色
1.基本建立了类型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体系。建立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高校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为主导,高水平工科大学参与的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体系。从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源头上强调“类型定位”的属性,注重培养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
2.初步打造了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体系。政府主导构建了以产教融合为特征的多元培训体系,包括国培、省培、地市级培训等多级联动培训体系。目前,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70家,与1000余家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初步形成基地与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3]。
3.持续探索了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政府主导初步构建了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一体两翼”建设、全国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等途径,引导和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目前,已经立项建立了全国教师企业实践基地202家,同时认定了5427家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4]。除此之外,以“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为载体,引导“双师型”教师个体与组织的协同发展,提出建设1000个国家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立500个以上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目标。
(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的管理特色
1.形成了“党建+”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基本要求。职业院校必须贯彻落实“党管人才”的原则,把强化党建政治引领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
2.出台了面向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全周期的管理政策。针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全周期,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政策,包括《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职业教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等,仅2019年到2023年间就出台了10份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管理政策。这些政策涵盖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聘任制度、“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教师团队建设、师资培训、校企师资流动、教师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
3.实现了对规模巨大的师资队伍的有效管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是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高职(专科)院校1486所、中职学校7294所,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量1291693人,其中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校25743人,高职(专科)院校专任教师数595014人,中等职业教育院校专任教师数670936人,构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也塑造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现实羁绊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在实现类型定位的培养理念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社会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认可度相对偏低,政府设立的职业教育师资人才项目、荣誉、奖励等相对较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性不够,教师对自身职业身份的认同相对较低,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一)推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的专业基础薄弱
1.师资数量与结构失衡。首先,教师数量不足,远远没有达到生师比等于或低于18∶1的要求。据教育部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69.54万人,生师比18.86∶1;高职(专科)学校专任教师57.02万人,生师比19.85∶1;职业本科学校专任教师数2.56万人,生师比19.38∶1。其次,教师的能力结构失衡,具有“双师”能力的教师数量不足。2019年,“双师型”教师共有45.56万人,其中中职26.4万人,占中职专任教师的比例是31.5%;高职专科19.1万人,占高职专科专任教师的比例是39.7%。虽然2021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重均超过了占比过半的基本要求,其中中职56%、高职专科59%、高职本科59%。然而,短时间内“双师型”教师占比过快增长可能引发社会对职业教育系统发展质量的质疑。实际上,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还是存在实践教学能力偏弱、服务企业能力不强等问题。
2.兼职教师吸引力不足。职业教育兼职教师岗位对企业行业高技能型人才吸引力严重不足,部分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存在“会做不会教”的问题[5]。这不仅损害了教育质量,也限制了实际行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加入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积极性。
3.国际合作与影响力不够。一是职业教育教师在国际交流中可能面临语言交流障碍、不熟悉他国文化和教育环境等问题。二是职业教育教师普遍存在国际化教学能力不足,缺乏对国际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了解,在国际化教学活动中不自信等问题。三是职业教育教师紧跟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实际及发展趋势,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专业技术支持方面存在不足[6]。
(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培养培训体系任重道远
1.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职前培养体系不完善。一方面,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仍需提高办学水平,我国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以省属地方院校为主,这些院校能够获得的办学资源相对有限,没有足够的资源培养大量优秀的职业教育师范生。同时未形成“本硕博”贯通培养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主要侧重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数量较少。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顶层设计、制度和激励细则,导致真正参与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高水平工科大学数量有限。
2.以产教融合为特征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仍需提质。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底子较弱,存在师资培训机构数量有限、层次不完善、社会支持力度低等问题。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在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建设时,存在“重立项、轻建设”“重数量、轻效益”“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例如,缺乏省级及以上政府牵头制定教师企业实践项目标准,使得不同院校在教师企业实践标准、形式、管理、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限制了企业参与教师企业实践培训的积极性,未能充分满足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
(三)构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1.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不健全。当前存在着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不健全的现象,缺乏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目前高职(专科)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主要依赖于普通本科院校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借鉴,但未能全面考虑职业教育教师的独特特征。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在本校实践中探索了适应其情境的高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但这一尝试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